匠作初成驚國變——御窯金磚的百年坎坷流轉

御窯金磚是江南地區燒造的一種細料方磚,因其工序繁複,質料細膩,很快成為皇家定燒的御用品。金磚之名的出處已不可考,或言金磚為供應京城的“京磚”之諧音,或言磚料貴如黃金。從明清官方的相關記載中看,金磚燒造確實極費工料,其選土、澄漿、製坯皆有嚴密的工序要求,入窯後更需百餘日才能出窯,成品率亦不高,所謂“金磚成造維艱,合適者,往往十不得二,並有全窯無一磚可用者。”


匠作初成驚國變——御窯金磚的百年坎坷流轉



明嘉靖年間的張問之在《造磚圖說》中記載:“自明永樂中,始造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可知皇家的金磚燒造制度始自永樂,蘇州產的金磚直至清末,都一直被皇家嚴格管控,並通過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送往北京。從現有資料來看,明清時期的金磚不僅燒造工序繁複,定做、領用的流程也十分嚴格,每一塊金磚出窯時都模印有燒造時間、監造官和工匠等信息,金磚從領用到廢毀也要登記在冊,不得流入民間。因此在明清時期,即便是磨損、風化的舊磚也是非顯貴則不得見。


匠作初成驚國變——御窯金磚的百年坎坷流轉

至民國時,方有明清皇家舊用的金磚流入民間,如蘇州末任知府何剛德所記:“金磚備供庫儲頒,宮廟需材豈等閒。匠做初成驚國變,可堪流落到人間。”這些金磚被當時文人雅士用作桌臺。因金磚質料細膩,用以下棋、撫琴、品茶,皆屬上品。金磚上的紀年、工官匠人等信息,亦記載了明清州府官制,有著豐富的史料價值。


匠作初成驚國變——御窯金磚的百年坎坷流轉


匠作初成驚國變——御窯金磚的百年坎坷流轉


這些金磚流入民間後,幸運的或成戶家地面鋪設之物,小園寫字之石。絕大多數不幸的在百年動盪中或飛灰湮滅,或殘敗不堪,被棄之角落,無人問津。直到文玩愛好者發現重新清洗、切割、整型。讓傳承六百餘年的金磚在敗落後延續下一個生命。


匠作初成驚國變——御窯金磚的百年坎坷流轉

幸與不幸,也留待緣人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