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作初成惊国变——御窑金砖的百年坎坷流转

御窑金砖是江南地区烧造的一种细料方砖,因其工序繁复,质料细腻,很快成为皇家定烧的御用品。金砖之名的出处已不可考,或言金砖为供应京城的“京砖”之谐音,或言砖料贵如黄金。从明清官方的相关记载中看,金砖烧造确实极费工料,其选土、澄浆、制坯皆有严密的工序要求,入窑后更需百余日才能出窑,成品率亦不高,所谓“金砖成造维艰,合适者,往往十不得二,并有全窑无一砖可用者。”


匠作初成惊国变——御窑金砖的百年坎坷流转



明嘉靖年间的张问之在《造砖图说》中记载:“自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可知皇家的金砖烧造制度始自永乐,苏州产的金砖直至清末,都一直被皇家严格管控,并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从现有资料来看,明清时期的金砖不仅烧造工序繁复,定做、领用的流程也十分严格,每一块金砖出窑时都模印有烧造时间、监造官和工匠等信息,金砖从领用到废毁也要登记在册,不得流入民间。因此在明清时期,即便是磨损、风化的旧砖也是非显贵则不得见。


匠作初成惊国变——御窑金砖的百年坎坷流转

至民国时,方有明清皇家旧用的金砖流入民间,如苏州末任知府何刚德所记:“金砖备供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匠做初成惊国变,可堪流落到人间。”这些金砖被当时文人雅士用作桌台。因金砖质料细腻,用以下棋、抚琴、品茶,皆属上品。金砖上的纪年、工官匠人等信息,亦记载了明清州府官制,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


匠作初成惊国变——御窑金砖的百年坎坷流转


匠作初成惊国变——御窑金砖的百年坎坷流转


这些金砖流入民间后,幸运的或成户家地面铺设之物,小园写字之石。绝大多数不幸的在百年动荡中或飞灰湮灭,或残败不堪,被弃之角落,无人问津。直到文玩爱好者发现重新清洗、切割、整型。让传承六百余年的金砖在败落后延续下一个生命。


匠作初成惊国变——御窑金砖的百年坎坷流转

幸与不幸,也留待缘人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