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冷靜地討論討論,臺灣所謂“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的區別何在

稍微冷靜地討論討論,臺灣所謂“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的區別何在

拜民進黨當局的“務實臺獨”路線所賜,眼下兩岸的局勢可謂愈發險象環生。前不久,臺灣方面為因應解放軍日漸頻繁的巡臺活動,島內政界與軍界相繼提出了若干“針對大陸”的“軍事指導方針”。其中,就以“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最為吸引公眾眼球,也引發了最多的各界人士討論。


那麼平心而論,筆者就嘗試理性分析,究竟“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的區別在何處,針對臺灣島內心懷鬼胎的各方人士來說,到底這兩種所謂“軍事指導方針”,對臺灣而言能帶來什麼益處麼?


其實際上,“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的最大不同之處,並不在其施行的具體細則制度,而是在“終戰指導”上,也就是若有真有發生戰爭的那一天,臺灣打算“抵抗到什麼程度為止”。

稍微冷靜地討論討論,臺灣所謂“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的區別何在

目前臺軍方所認定的“全民防務”,指的是以“正規軍”與“後備部隊”進行作戰,臺灣社會則站在“協助者”的角色。一旦“正規軍”戰敗,“後備部隊”也消耗殆盡,戰爭就宣告結束。“全民皆兵”則是將槍械發到每一個人手中,即使“正規軍”與“後備部隊”被消滅,一般民眾仍可拿起武器“抵抗到底”,如此一來,這等同除非臺灣徹底化為“一片焦土”,否則戰爭將無法結束。


“全民防務”對臺灣的“優點”來說,就是可將戰事牽涉方儘可能框限在臺軍這一範圍之內,並且由於臺軍也直接受臺灣防務機構指揮,因此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並且發揮軍方“戰術指揮”作用。


但其缺點卻也是十分明顯的,即臺灣人口不多,目前所實行的制度並非徵兵制而是募兵制,再加上臺灣社會一直以來普遍對臺軍的“不屑”態度——因此前臺軍爆出許多醜聞。這直接導致,臺軍的生源數量一直以來都挺困難。據統計,目前的臺軍人數只有21萬5000人,即便算上戰時可動員的後備部隊,頂多也就50萬人上下。這相對解放軍的部隊部署來說,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稍微冷靜地討論討論,臺灣所謂“全民防務”與“全民皆兵”的區別何在

那麼“全民皆兵”的“優點”是什麼呢?最大的就是彌補“全民防務”的“不足”。因為這相當於軍方解除了對槍支彈藥的束縛管制,選擇將其完全下放讓臺灣的一般民眾領取,由這些一般民眾在自家社區備戰。等於是和平時期暫時無事,但若一旦發生戰事,臺灣的平民百姓就將“搖身一變”,拿起武器成為作戰人員。“全民皆兵”最根本的含義就是,一旦臺灣軍方戰敗,哪怕臺灣當局投降,但由於武器已下放給一般民眾,等於臺當局再無權力可直接勒令一般民眾到底該投降還是繼續“死磕”,畢竟槍桿子一旦下放,就再無後悔藥可吃——這樣等同是在為“臺灣焦土戰”作準備。


但“全民皆兵”的缺點也同樣十分明顯,那就是一旦臺灣的“抵抗”進入社區之中,那就代表臺灣方面想要“玉石俱焚”了。由於一般民眾已經握有武器,其又不受臺灣軍方的直接指揮,哪怕到時臺灣當局已實質癱瘓,但握有武器的民眾指不定會做出什麼樣的“軍事行為”,這也會讓臺灣民眾陷入極度高昂的“戰爭風險”當中,在無法區別一般民眾與軍方士兵的界限之後,那麼“焦土戰”就自然浮上臺面了,臺灣自己難道真的打算化作“一片焦土”麼?筆者認為是未必的。


因此,總歸來說,不論是“全民防務”還是“全民皆兵”,其反映出的都是臺灣當局在對兩岸關係進行無以復加的挑釁後,被解放軍的陣勢嚇破了膽,從而才慌慌張張地開始考慮“準備被迫打仗”的事兒。然而,從上述的分析也可知曉,不論是“全民防務”還是“全民皆兵”,這都是臺灣“自我幻想”的軍事戰略方針罷了,且不說臺灣社會據各方民調來看,根本不具備達成“全民防務”或是“全民皆兵”的一致共識;就連民進黨當局自己,也早已多次暴露出根本“畏手畏腳”,想“務實臺獨”卻又懼怕大陸,然後“走一步退半步”,瘋狂在“底線邊緣試探”但又馬上“縮了回去”。就這樣的蔡當局,它難道還能整合出全體臺灣人民的共識,然後選擇“全民防務”或者是“全民皆兵”麼?根本不可能。


再加上,大陸對臺的態度與工作方針是一貫且一致的,根本不會受臺灣當局到底想採行“什麼樣的軍事戰略部署”而有所動搖。因此奉勸蔡當局還是多體恤臺軍和臺灣人民,對兩岸關係應該多致以善意的表達與回應,並重回一中原則的軌道上來才是正道,這難道不比一天到晚討論到底是“全民防務”還是“全民皆兵”來得更富實際且有用麼?

#傳媒大家說#

#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