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The Realm of Ink and Wash

Qian Wu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

李曉峰

2020.9.26 ~ 2020.10.21

展覽地點

上海寶龍藝術中心2號廳

上海市閔行區漕寶路3199號1F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研討會現場

9月26日下午兩點至四點,「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的學術研討會[藝術新代際的維度抉擇]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一號廳成功舉辦。研討會由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藝術批評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曉峰先生主持,出席研討會的藝術批評家和美術家有: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榮譽主席賈方舟先生、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皮道堅先生、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陳孝信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先生、《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先生、原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館館長李向陽先生、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丁設先生。八位藝術批評家和美術家梳理了吳謙的藝術成長脈絡,以吳謙作為青年藝術家個案,對當代青年藝術家發展的生態進行探討,並對吳謙將來的藝術發展提出了建議和期許。

研討會實錄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曉峰

李曉峰:各位老師剛剛已經看了吳謙個展現場作品,中午吃飯的時候也有了初步交流,對這次展覽大概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請允許我再描述一下吳謙的這次展覽。

首先,吳謙對上海“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非常重視,前後準備了半年,這半年裡面他來現場,到我家,我也到他廈門工作室做了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漸漸我也更深入認識了這位90後藝術家和他的藝術作品以及他的藝術思想。

我很驚訝,在展覽前言也提到了,這位藝術家讓我驚訝之一,就是不像我們通常看到的新一代年輕藝術家那樣與當代藝術潮流合拍,吳謙有他自己獨特的選擇;第二個驚訝,吳謙從小習書畫畫,應該說是自小就非常熱愛美術,到美國完成的高中學業,本科在紐約大學讀完社會學,研究生又在哥倫比亞大學讀了東亞研究所的藝術史,就這一代人來說,他有完備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經歷,得天獨厚地汲取了中外文化知識營養;再一點驚訝,就是他對藝術的成熟思考,當代多數年輕藝術家可能也具有完備的教育經歷與藝術的愛好衝動,但在思考方面多數是欠缺的,吳謙這方面卻顯得非常成熟,有一套自己的藝術思想理論,也呈現出他很大的藝術雄心,比如,他提到了他創作方向是“結合傳統與現代 融會東方與西方”,作為新一代藝術家具有著很全面的思想維度。

從他作品語言形式來說,因為在美國從中學到研究生的經歷,還有就是他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前後學習創作的五年,參與過不少藝術活動,甚至2016年、2019年還在紐約做過兩次個展,他是很快地、迅速地進入了“藝術圈”,藝術語言也初步形成。他特別坦率地說他的藝術語言,是受到紐約戰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影響,比如傑克遜·波洛克。他同時又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心儀,吳謙跟中國當代文化泰斗的一些交往,比如與金庸大俠的忘年交,比如臺灣星雲法師對他的加持,香港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也曾專門為他書寫題詞“謙尊而光”,其實既是對吳謙的厚愛,也是對晚輩、對年輕一代的嘉勉與期許,這對吳謙藝術思想的形成和藝術發展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吳謙成長的一種強大精神力量。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展覽現場

吳謙跟我聊的時候,非常明確對經典的崇尚,年輕人大多喜歡娛樂、喜歡時髦、喜歡新奇的東西,但吳謙有他個人的自主志趣,對經典的熱愛,充滿自信和堅定,沒有猶豫,併成為他明確的藝術態度與立場。我們在座各位都可以成為吳謙的長輩,甚至更長輩,吳謙真是有這樣的緣分,以及他對前輩的尊重,才有了今天研討會的格局。

今天定的研討主題叫“藝術新代際的維度抉擇”,作為吳謙個展策展人,這也是我特別關注的話題,新一代藝術家的選擇,對我們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進程和發展,既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也是詮釋吳謙藝術個案的參照系統。未來中國藝術當代發展,應該是多元的、多樣的面貌。吳謙的藝術抉擇和麵貌,會給我們評估理解新藝術代際的發展變化以怎樣的啟示,以及我們對未來的藝術有怎樣的期許,是我們本次研討的預設焦點。

吳謙是個非常好學的人,對長輩的話會更加認真聽取,他和我說,研討會上,要從頭到尾聽前輩們講,我倒覺得吳謙可不可以先談談你的藝術創作,這樣會給大家更充分的話題支持。你覺得呢?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藝術家吳謙

吳謙:我簡單講幾句,首先我想表示感謝,非常感謝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李曉峰老師,幫我組織籌備這個研討會,非常榮幸邀請到各位老師前輩出席參加本次研討會。

幾個月前當我跟李老師探討展覽安排的時候,聽到有這樣的研討會,我是覺得很惶恐,後來在李老師的鼓勵下,我們還是決定有這樣一個安排。我是一直覺得自己無論從年齡,從作品的成熟度都不足以請到這麼多前輩和專家來探討。但是後來李老師鼓勵我說,即便是不成熟,也是一種狀態。我還稱不上藝術家,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也是可以作為新一代創作者的個案來進行探討。

我從小是生長在廈門,小時候就喜歡書畫,從小學國畫書法出身,對傳統文化,對文史哲這一塊特別熱愛。我高二的時候到美國留學,高中畢業以後到紐約大學學習社會學,後來研究生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藝術史。真正改變我和觸動我藝術成長和發展的,是我2011年到了紐約之後。作為當代藝術之都,那麼多畫廊,那麼多美術館的展覽對我的薰陶和影響非常的大。在眾多藝術形式裡面,我特別親睞和喜歡抽象表現,對幾位華人抽象的前輩也非常的尊敬,像趙無極先生,朱德群先生,他們的作品給我印象很深。在紐約的時候認識了兩位旅美華人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是繼趙無極、朱德群之後的兩位,莊喆老師和楊識宏老師。我跟他們成為了亦師亦友的朋友,經常探討作品和藝術。

我2016年在哥大畢業的時候,在紐約辦了第一次個展,去年夏天在紐約辦了第二次個展,去年年底在廈門寶龍藝術中心,辦了回國之後第一次個展,今天是我回國之後,離開家鄉廈門之後的第一次個展,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展覽現場

我這一批墨系列綜合材料繪畫作品,是大概從2011年在紐約一邊讀書,一邊在剛才李老師提到的紐約藝術學生聯盟進修的時候開始畫的。我其實是不自覺的,並沒有特別清晰的想法和觀念,我就把水墨的感覺和抽象表現形式融合,慢慢探索。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比較成熟的面貌和個人語言是從2016年在紐約的首次個展至今,今天這個展覽也是從2016年到今年的一系列作品。

我對我自己作品的理解,剛才李老師講的我創作的基本理念“結合傳統與現代 融會東方與西方”,這個在我身上是自然而然的。經常有人問我,你這個畫怎麼畫的,你怎麼想的,我很難很系統的總結和概括。我從小的教育背景,我的基礎教育一直到高中在國內完成,整個高等教育在美國完成,東西教育、文化給我的滋養,乃至於我今天的創作,我是一種自覺自發的,我並沒有太多刻意的營造或者去設計。我自己總結我的創作,很粗淺的想法,我認為內在是水墨精神,形式是抽象表現,媒介是綜合材料,這是我自己的歸納。我的創作和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多多批評。謝謝!

李曉峰:吳謙的表達語言能力非常精準,把他創作歷程做了一個簡要描述,剛才講的情況,各位老師其實也比較清楚,這是一個很實在的開始。現在請各位批評家老師發言。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陳孝信

陳孝信:謝謝主持人!李曉峰是我的老朋友,他所推薦的案例,我一定會認真去了解。來之前我提前做了功課,吳謙的資料差不多都給看了。

李曉峰:吳謙資料的確很多,你全看了不容易的。

陳孝信:你發給了我四、五個,吳謙又發給了我五、六個。吳謙是一位90後的新生代水墨藝術家,能做到這個水準已是非常難得!新水墨領域,我關注幾十年了,但是90後的水墨藝術家,真正讓我瞧得上眼的,還真的很難舉得出來。我下面的發言將比較實事求是地來看待你的這個個展。發言的題目是:“跨文化的視野與根性生長”。

中外古今文化,都還不是無根之木。因而,只有紮根深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紮根淺的就長成了草,再茂密終究還是草。跨文化、無問西東與根性生長是不是矛盾?我個人認為,不應該是矛盾、對立的。只要有了根性生長,你的跨文化視野就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如若沒有根性的生長,你再有跨文化的視野也很難有資格說你是跨文化的,也很難有資格說你可以無問西東。我一向反對錶面化,表層性的跨文化和無問西東,因為它掩蓋不了深層次的蒼白和媚俗!這在當下已是跨文化視野中通行的弊病,或曰弊端。當下的文化圈,跨文化和無問西東幾乎成為了一種流行語,這就很有必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吳謙說他自己是“借古開今”,而我從他的畫面上得出的感受更傾向於“借洋興中”。劉驍純先生生前曾經說過,如今的水墨畫兩條出路(它們可以並行):一條是“借古開今”;另一條是“借洋興中”。沿著黃賓虹一路下來就是:借古開今;沿著林風眠一路下來就是:借洋興中——這是必須分清楚的。

我細看了你的畫面。之所以說你屬於“借洋興中”基於這些理由:1、你破了中國畫的留白,而留白是很重要的藝術語言。你採取的是滿構圖,基本不留空白。2、你破除了“中鋒用筆”,雖然也在用線,但卻是西方意義上的結構線、塊面線、寬硬邊直線或斜線,在大結構上得以強化,很抓人眼球,但是這和“中鋒用筆”、“一波三折”的線是兩回事。3、你破了意象、似與不似,寫意或新寫意都會有一個意象作為支撐點。但是,你恰恰是無意象。在你所有作品當中,找不出一個意象來。4、你還在很大的程度上破掉了水墨性(我後面還會講到水墨精神),所謂水墨性,它的用水、用墨、用筆,都屬於浸潤性的,體驗性的,水墨性是暈開並生髮的,這是水墨性的特質。你卻無暈染和有機生髮,相反是強化了多層次的的肌理感,和視覺上的衝擊力。力度和強度,還有厚度都有了,但水墨語言的的浸潤性減弱了,乃至到了歸零的程度。5、你延續了李可染以來光和墨的交融交輝。光和墨可以做到互動、互補,同時也就有了詩性的發揮空間。這和傳統水墨也有相當大的區別。6、你的前一時期的水墨作品沒有得到展示。前一時期的黑白關係的作品屬於相對陰柔的美學風格,與傳統水墨可以對接。但這裡的新作品卻拓展到了陽剛風格。

以上六個因素,是我得出“借洋興中”的理由。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展覽現場

但你也有“借古開今”的成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把握住了中國水墨文化的黑白關係,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黑白之間的層次很多,間性很豐富,中間地帶很寬闊,具有了極大的可塑性。這些都在你的作品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2、心與自然,天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融的關係保留了,渾然一體。自然、人文的詩性交關係保留了。3、你的用筆或用刀或用其它什麼,都是以氣貫之,畫面上充滿了律動感和一種強大的勢能,達到了撼人心魄的的視覺效果。

這些都是有“借古開今”的成分。總的來說,他是“借洋興中”強於、勝於、多於“借古開今”,在中國水墨文化的根性方面扎得尚不夠深。

剛剛提到了水墨精神。什麼是水墨精神?劉驍純歸納了三條:1,新莊禪;2,孤憤;3,戲墨(遊心)。我再加上一條:天人溝通、相融的自然人文精神。在吳謙的作品當中是不是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呢?我的結論是:部分地有了體現。哪個部分的體現呢?孤憤精神或曰悲劇意識。犬牙交錯、縱橫馳騁、重重疊疊,複雜的寬條線和塊面關係,讓我感覺到了內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這種精神也屬於水墨精神的一種。吳謙面對自己的體驗、尤其是回國以後的心情,會有難以訴說的複雜之感。他之所以用亂筆,用犬牙交錯的形式語言來表達,內心一定有強烈的情緒要迸發!

總體上來講,屬於一種綜合性的抽象。他把水墨的介質當做材料來運用,媒介自覺的萌芽出現了,但還沒有真正做到媒介自立。最後講一句:起點很高、開局也不錯,但缺少提煉。“借洋興中”和“借古開今”的關係要進一步調整到一個恰當的位置;再把跨文化的視野和根性生長結合得更好一些,吳謙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案例。謝謝!

李曉峰:謝謝陳老師給我們開了一個重頭,講的系統嚴謹又深刻犀利,這樣的前輩老師對吳謙藝術開局的坦言相告,實在是大喜過望,我想吳謙是最大的受益者。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榮譽主席賈方舟

賈方舟:孝信對吳謙的藝術做了很全面的歸納和總結。我一進展廳的感受是像一個在國外留學多年的藝術家的作品。大家可能都有感受,在國外學習多年以後,他的作品和國內生存的藝術家不一樣,感覺很容易看得出來,吸收的東西有差異,這是吳謙的海外經歷帶來的特殊性,他不光是一個90後,更重要的是他學了兩個專業,都不是直接的繪畫,跟繪畫實踐沒有關係。儘管美術史是關於美術的歷史知識。對於一個畫家來說,他的文化知識背景,決定了他的文化厚度,對他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他是高中就到美國學習,在中國的文化積澱是初中以前,他的藝術特徵是在西方文化的薰染當中形成的,這是對他的藝術的一個總體感覺。

吳謙的藝術第一個特點是“棄色取墨”。色彩是西方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西方很多重要的大師,在色彩的應用上都是非常有出色的,但是他放棄了色彩,即所謂“棄色取墨”,這是走了一個極端,只取墨色,以墨相示人,從西方繪畫的背景來說,是一個極端。棄色取墨作為一個特點,正好是來自中國傳統。

吳謙的藝術第二個特點是“以直代曲”。直線是他繪畫的基本構成,吸收了西方硬邊藝術的特點,中國水墨畫缺少的就是直線,漫無邊際的無節制的洇暈,總感覺需要一種直線切割。包括像趙無極,朱德群這樣在西方成名的藝術家也無不如此。因此,吳謙走的第二個極端就是隻取直線切割,由此形成一種氣勢,給我的感覺是激烈的、尖利的,具有速度感和構成意味的,這種以直帶曲的特點,讓我感覺到他繪畫取向是西方。

吳謙的藝術第三個特點是融於水墨、丙烯、油畫顏料於一體。我們老是說融合,其實融合就是消解。他的畫既不是丙烯畫,也不是油畫,也不是水墨畫。以“水墨心境”作為展覽主題。此處的“水墨”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水墨畫,從媒介的角度看是綜合材料,從畫種的角度看模糊和消解了畫種之間的界限。這其實也是一個極端。當你不再介意你所選取的媒介特徵的時候,當丙烯、油畫顏色和墨色混用的時候,其實你也就放棄了你“水墨畫”的概念。我們也不一定要將吳謙的畫界定為水墨畫,是不是水墨畫在這裡並不重要。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展覽現場

剛才陳孝信講到水墨精神的時候,給水墨精神的幾個定義是有道理的,我認為吳謙的水墨精神是他以特定的水墨方式表達的水墨精神,我可以用另一個傳統觀念來解釋吳謙的水墨精神,就是中國人對於黑色的欣賞,從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到了王維的“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再加上張彥遠對賦彩畫“絢爛而無序,錯亂而無旨”的批評的,都是在革色彩的命,都是在為水墨畫開道,為單色的墨色開道。所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出場就是在走排除色彩的極端。其實就視覺魅力而言,顏色更為重要,但我們的傳統觀念就是這樣,“五色令人目盲”,那什麼才好呢?那就是黑色。這就是我為吳謙的水墨精神找到的一個理由。剛才陳孝信先生說吳謙的水墨精神在“孤憤”,我覺得還不是,畫裡面有一種悲劇精神,有一種很殘忍的悲情,跟古人的“孤憤”還不是很像。

吳謙自己用三句話總結自己的藝術,基本上把握得準確,他不是單純的畫家,他不完全是一個畫家的知識結構,這是他藝術發展的前提,你學美術史,對藝術的發展過程有系統的瞭解,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便於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方位感明確,如他現在這樣,找到了自己的方位。

吳謙:我想插一句話,我非常感謝賈老師剛才提到的悲劇精神,我之前就跟李老師談到過,剛才我沒有講,在我創作裡面,這是我追求的點。我認為偉大的文藝作品,往往有一種悲劇精神,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東西在裡面。我在創作當中追求的是宗教性,一種神秘主義的感覺在裡面。

李曉峰:賈方舟老師和陳老師從水墨文化傳統角度探討吳謙藝術創作與突破,特別談到吳謙不是一個單純的畫家,從其教育背景、知識結構、藝術理想,都可看出吳謙是一個具有理論與思想的創作者。吳謙也講過他藝術表現的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東方主義,第二個是詩性美學,第三個是神秘主義或叫神秘性。

賈老師還有言外之意,講到“極端”一詞,吳謙作品有一定的極端性。第一個叫“去色取墨”,就走了一個極端,當然以後吳謙還有很長的發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你的藝術面貌,藝術語言,就是黑;賈老師也專門談了黑;第二個叫“以直帶曲”,一種對水墨傳統面貌和方法的背離和叛逆。同時,又講到吳謙水墨、丙烯、油彩還有油漆等材料使用的融合性,賈方舟老師深刻地指出“融合就是消解”。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皮道堅

皮道堅:謝謝大家!因為嗓音的關係,我的發言各位聽起來可能比較累,關於吳謙的藝術我還是有一些話想講。去年生病以來今天是第二次參會,上一次在深圳講了十分鐘,今天我可能稍微講長一點。

吳謙的藝術給我首先是兩個方面的印象,第一個吳謙具有跨文化的視野和視角,這一點在他的繪畫中表現非常突出和充分,我想這是和他的受教育與成長的經歷分不開的。

剛才曉峰談到了經典,他說吳謙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薰陶,通過當代的一些優秀代表人物去接受薰陶、潛移默化。這些應該說在吳謙的藝術裡面是能夠感知得到的。雖然剛才陳孝信老師批評了你(對吳謙),說你的“借古開今”與“借洋興中”相比做得還不夠,這我很贊成,我覺得這是你今後還應該更加努力的方向。

總之,藝術上跨文化的視野和視角,讓吳謙的繪畫產生自己獨特的個性與面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既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東方水墨藝術的含蓄內斂和朦朧多義,又能發現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某些因子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是陳孝信剛剛著重講到的水墨性和水墨精神,和當下的一些同輩年輕藝術家相比吳謙對水墨性和水墨精神的理解,還是比較深刻的。我注意到在《庫藝術》對他的訪談中,他說中國畫中的“水墨性”與“水墨精神”不會消失,我們可以另闢蹊徑,用新的方式將之提煉出來並不斷向前發展。這種理解和領悟也表現在了他的繪畫裡。剛才陳孝信對水墨性和水墨精神做了分析,也做了一些規定,他引用的劉驍純觀點我都很讚賞。我理解的水墨精神和陳孝信剛說的第一點即“莊禪精神”最吻合,我理解的這種精神應該更寬泛一點,更弘大一點。最近看到陳嘉映關於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的一個對話,其中談到科學精神,他談的科學精神跟我們以前談的有些不一樣,他談的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科學和人文相對待的那樣一種精神,他所說的科學精神是瞭解科學、承認科學確立的事實和發現的真理對人的思辨所形成的制約與限制。科學所掌握的東西應該回過頭來,對我們的思考形成一種約束,這叫做科學精神。是不是理解水墨精神,水墨性,也應該如此,不是像一般的那樣理解它是什麼,而是看它提醒了我們什麼。我理解的水墨精神最主要的一點,是對物質性的一種超越,是對生命主體自由意志和生命體驗的尊重,這一點是人文學科最重要的方面。

當然,剛才講了中國文化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這都是最主要的水墨精神。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不久前在深圳的那個會議上我也談到了,我認為這是從老莊以來就有了,在楚文化裡表現得非常突出,那就是對生命意志的自由表達,這是水墨精神非常重要的方面。水墨精神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內容,如澄懷味象、澄懷觀道,追求形而上的東西。水墨性也要從這一層面去理解。

陳孝信剛才談了吳謙的作品在“借古開今”方面不足,說得很對,但是換一個角度看,我讀到了幾位外國批評家談吳謙的文章,他們都在吳謙作品裡面看到了“道”,看到了“氣”,這也是水墨性和水墨精神表現,“氣場”的表達應該說也是一種“借古開今”。吳謙作品對水墨性和水墨精神有他自己的理解,這個理解表現在他的作品裡面,造成了吳謙繪畫的特點。這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跨越東西方,無問東西,跨越以後才有可能超越,跨越剛剛開始,超越還在路上。

第二個特點是綜合和融合,綜合是第一步,融合才是更高的境界。剛才看畫的時候我說在你最大的那幅畫裡面我看到更多融合的東西,以前的畫大多“明而未融”,你說是疫情期間畫的。我看陳孝信老師剛才批評你的,你已經不自覺地在做了,大畫裡面幾條硬邊後面的部分和另外的作品顯然很不一樣,仔細看會發現一些有意味的改變。吳謙的繪畫反映了當代藝術的一個潮流,中國當代藝術、國外當代藝術、全球當代藝術都表現出這樣一種融合的潮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吳謙的繪畫把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力量、氣勢和大無畏精神與東方繪畫的含蓄、內斂、明哲與睿智結合在一起,應該說正是這種潮流的表現。

去年藝術廈門時吳謙請我到他工作室看過他的作品,這次展覽的作品讓我很驚訝,我覺得他進步很快,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已經由原來的“明而未融”走向自然融合階段,當然還在路上。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吳謙作品 2019-19 布面綜合材料 直徑70cm

李曉峰為這次研討會擬定的主題是“藝術新代際的維度與抉擇”,90後的吳謙應該算是當代水墨新代際了。2016年我在紅專廠當代藝術館策劃了“天下·往來——當代水墨進行時”展覽,之前2001年在廣東美術館做過一個“中國·水墨實驗20年”展覽,2013年在香港藝術館做過“原道:中國當代藝術新概念”展覽,這三個展覽可以說是我對當代水墨藝術從改革開放到2001年以及接下來新世紀16年發展演變的梳理。在吳謙等新代際以前,水墨藝術有幾個發展階段,第一個以吳冠中先生為代表的形式主義,強調藝術的形式意味,是傳統水墨現代轉換的開篇。接下來的實驗水墨,把水墨當作一種自由表達的語言,力爭對當代觀念問題的發言權。新世紀以來的新水墨、新工筆更年輕一代,表現出文化上的關注。到吳謙等更新一代的新代際,他們的維度與抉擇,剛才孝信兄談到了,老賈也談到,維度不一樣了,是跨越東西方的,跨文化的視角,這是全球化與現代科技發展所帶來新文化氣象,超越、跨越、綜合、融合,這不僅僅表現在吳謙身上,我接觸過的很多藝術家,都有這樣的表現。有位叫秋麥的美國藝術家,他熱愛東方文化,他的母語是英語,但中文非常好,對一些中國文化經典如數家珍,他的攝影作品有濃郁的東方氣息,表現出和吳謙作品同樣的跨文化特質。

從2014年開始我參與過東京畫廊田畑幸人先生所主持的一系列“新朦朧主義”展覽的策劃與學術工作,發現“新朦朧主義”當中有很多這樣藝術家,日本、韓國、東南亞、美洲、歐州的藝術家,都有這種文化上的融合趨勢。這樣說維度和抉擇是不是都一樣?當然絕不是,只是有更多樣的可能性。但是他們作品的內涵只會更豐富,精神性指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我不多講了,聽得你們很辛苦。謝謝大家!

李曉峰:皮道堅老師讓我們聽得很清晰。私下裡和皮老師交流,皮老師給我們很大寬慰,我們覺得皮老師講話很吃力,不敢讓他多講,皮老師說,他講話跟我們正常講話一樣的力氣,不是他講的吃力,是我們聽得吃力,我們感到寬慰的是讓皮老師講話,得到音帶恢復鍛鍊,兩全其美。

剛才皮老師講對陳孝信老師水墨性的回應,陳孝信老師特別強調,你在相當程度上破了水墨性,列舉了很多事實,比如說破浸潤性,無形象,破中鋒用筆,滿構圖,包括強化陽剛、弱化陰柔等等。但是,皮老師對吳謙的水墨性還是給予了肯定,並且也給出了很多具體理由,比如說對物質性的超越,那種超越和我們原來追求的水墨精神異曲同工。同時,皮老師對吳謙特殊的學習背景和成長經歷給予獨到解讀,認為吳謙的水墨抽象是對於生命意識更加強烈的自由表達,皮老師講這句話時,我腦子裡突然蹦出尼采,看起來溫文爾雅謙和安靜的吳謙,其實很有“超人”意志,那些衝破傳統水墨的作品就是例證,賈老師也提出你畫面上悲劇精神,怎麼解讀?吳謙自己也做了補充,悲天憫人的宗教性或者神秘情懷。這一點皮老師做了非常有利的補充,對生命意志的強化,自由表達的強化,是水墨精神的一種當代推進。

皮老師講得對吳謙一定是很大的鼓舞,將西方的力量、氣勢、自由意志、大無畏的精神,和東方的含蓄、內斂、睿智結合在一起,皮道堅老師評論得很完整。

皮道堅:我加了一點,原話是傅雷家書裡的:“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要是能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的精神融合起來,人類可能看到另一種新文化出現。”

李曉峰:您講到《傅雷家書》,感到很貼切!我覺得吳謙就是一直有這樣的學習願望。什麼是新代際,從怎樣的維度和抉擇判斷新代際,把今天對吳謙個展的討論更加拓寬了。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王瑞廷

王端廷:一般來說,我們開藝術展覽討論會的首要目的是給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定性判斷。剛才幾位專家的發言都各自表明了他們對吳謙繪畫的性質認定:陳孝信先生認為是水墨藝術,從水墨性和水墨精神的角度來討論吳謙繪畫的特點和價值;皮道堅先生有相近的看法;賈方舟先生與兩位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吳謙的作品屬於抽象繪畫;我傾向於賈方舟先生的判斷,儘管吳謙的繪畫沒有用顏色,而用的是黑色,接近於水墨,但不能說只要用黑色就可以納入水墨系統。

當然,吳謙作為一箇中國畫家,他的基因裡和他的血脈裡有中國傳統文化基因,這是肯定的,也是逃不掉的。但是,從他的作品來看,如果說它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應該是符合實情的。他的繪畫在中西融合的比例上,與我們已經看到的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這些藝術家相比,是不一樣的。在我看來,他的繪畫中西成分之比應該是三七開,西方因素多於中國因素。因此,我更願意把他的繪畫放在抽象繪畫系統中來進行討論。

在吳謙的自述,以及策展人李曉峰撰寫的展覽前言中,都將他的繪畫歸於抽象,儘管這個展覽的題目叫“水墨心境”,但實際上這些作品不是水墨。在我的認識中,水墨與抽象是矛盾的。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水墨無抽象”,因為水墨產生於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一元論世界觀和感性主義的思維方式,而抽象來自西方人天人兩分的二元論世界觀和理性主義思維方式,二者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中間沒有相交點,用水墨討論抽象是一個誤區,而且永遠討論不清楚。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首先要給出一個明確的界限,並且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有在明確的界限和概念裡討論問題才能討論得清楚。我給抽象藝術下的定義是:在工業文明時代,人們利用符合數學、物理學和心理學原理的視覺語言表達宇宙和生命內在本質的藝術。說得通俗一點,抽象就是使模糊的東西清晰化,使混亂的東西條理化。我們要通過表象來抓住事物的內在本質,表象的東西是紛繁複雜的,而本質是明確的,甚至是簡單的。世界上的人類這麼多長相,這麼多人種,這麼多民族,但是人與人在基因上的差別只有0.5%;人與動物之間看起來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是從基因生物學的角度,人跟豬的基因相似度是83%;人跟猴子的基因差異更小,只有1%。科學家關注的是生物之間本質的不同,而不是表象上的差異。“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抽象藝術的本質,也是抽象藝術所追求的目標。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吳謙作品 2019-21 布面綜合材料 70×70cm

如果從抽象藝術的角度來定義吳謙的繪畫作品的話,我稱之為“後抽象主義”(Post abstractionism),或者叫“逆抽象主義”(Inverse abstractionism),本來後抽象就有逆抽象的傾向,這是當今國際抽象藝術的共同趨勢。這個趨勢我們可以在早已成名的抽象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端倪。塞·湯布利(Cy Twombly)就是逆抽象繪畫的代表人物,他將數字、文字和詩句等非抽象元素添加到抽象繪畫作品中,呈現出一種逆抽象主義風格。具體到吳謙的繪畫,其“後抽象主義”的特點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個特點是具象和抽象的融合。他的繪畫有一種具象的視覺感,跟純粹的抽象有所不同,有一種風景畫的影子,更確切地說,就是有三度空間感。西方藝術史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體現在繪畫形式上就是空間的變化。傳統的寫實主義繪畫是三度空間的營造,到了現代主義時期,繪畫慢慢蛻變為二度空間,這個改變是從塞尚開始的,因此有人把塞尚與此前的寫實繪畫的差別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我們朝一幅傳統的寫實繪畫的畫面扔進一個球的話,這個球會飛進去;如果朝一幅塞尚繪畫的畫面扔進一個球,這個球會彈出來。塞尚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從他開始,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越來越平面化,越來越簡化,以至於後來出現抽象繪畫,抽象繪畫不斷簡化的結果就是出現了極簡主義,出現了單色畫。簡化和平面性是西方抽象主義繪畫的重要特點。吳謙的繪畫是有空間、有深度的,這是其逆抽象的表現之一。以抽象繪畫的固有標準來看,一幅像風景的抽象畫算不得真正的抽象畫,但是吳謙的繪畫仍然是抽象的,因為畫面中沒有山水樹石等各種具體的形象。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吳謙作品 2020-13 布面綜合材料 180×130cm

作為具象和抽象融合的特點,除了三度空間和二度空間的混合之外,吳謙在繪畫語言方面完全拋棄了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彩全都被他拋棄掉了,只有黑白灰三種非彩色,但這仍然是西方繪畫的呈現方式,還不是水墨,西方抽象繪畫史上也有一些畫家只使用黑色進行創作,例如法國的皮埃爾·蘇拉熱(Pierre Soulages)和美國的弗朗茨·克蘭(Franz Kline)就是這樣。

吳謙的繪畫語言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隻有直線沒有曲線,這是他的作品與很多中國抽象畫尤其是與中國水墨不一樣的地方。在他的畫面上全是剛勁的直線,交錯的直線,完全沒有潑墨式水墨畫那種水墨暈張、漫漶無邊的效果,那些直線有明確的邊緣線,不像水墨線條的邊緣那樣模糊不清。

硬邊條帶是他繪畫語言構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些硬邊條帶起到兩個作用:一方面是平面空間的分割,也就是將畫面切割成不同的區域;另一方面是三度空間的強化,也就是強化了畫面的景深,因為這些硬邊條帶與外部畫面之間互為前後景,也就是說,條帶內外有前後關係,這也是傳統抽象繪畫所沒有的特點。吳謙繪畫中的這種直線和條帶分割形式,使得畫面有著強烈的動勢和剛勁的力度。這樣的動感和力量感使得他的繪畫與中國水墨畫拉開了距離,一掃中國水墨畫的陰柔之氣。

吳謙繪畫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的融合。我曾經把西方的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分別換了兩個概念,把抒情抽象叫做“心象”,把幾何抽象叫做“智象”。抒情抽象來自於心,訴之於情;幾何抽象來自於腦,究之於理。抒情抽象抒發的是藝術家的生命激情,幾何抽象揭示的是宇宙的內在本質。前者怡情,後者益智。吳謙的繪畫具有心象和智象的雙重特徵,不過二者並不均衡,更側重於智象。他作品中表現的內涵,主要還是自然之力,這種力量更多地是來自於畫面的形式,來自於他所塑造的形象。這樣的抽象繪畫更接近於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他的這種直線造型方式與俄羅斯早期抽象繪畫流派光輻射主義——也叫輻射主義,代表人物是米哈伊爾·拉里奧諾夫(Mikhail Larionov)——相當接近,拉里奧諾夫的光輻射主義抽象繪畫是彩色的,而吳謙的繪畫沒有色彩。即使沒有色彩,但有光感,他在黑白灰中製造光感。如果說吳謙的繪畫像風景畫的話,我覺得它有一點像德國的象徵主義畫家卡斯帕·達維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那種帶有神秘感和悲劇性的風景畫,不過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是寧靜的,而吳謙的繪畫是騷動的。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吳謙作品 2020-16 布面綜合材料 130×180cm

相對於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是弱勢文化。中國文化之所以衰弱,就在於中國人弱於理性;而西方文化之所以強大,就在於西方人強於理性。抽象藝術的本質是理性,對於中國抽象藝術家來說,我們應該抓住抽象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我希望吳謙朝著理性主義的方向發展,這才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出路。具體來說,他的繪畫需要做一些減法,他現在這個階段這種繁密的滿構圖風格已經沒有更多的拓展空間了,下一步想要打開新天地,做減法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可以預期的取得新成果的方向。

李曉峰:謝謝!時短話長,都是意猶未盡的,時間緊迫了,我不再佔用大家時間了。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

盛葳:今天的研討題目是“藝術新代際的維度抉擇”,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題目,題目的意思是吳謙代表新的藝術代際作出了新維度的選擇?首先,這個題目需要我們對既有情況,也就是現狀進行總體判斷。最近這些年關於藝術的宏觀情況越來越難以把握,很少有人從宏觀上描述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基本情況。在奧運會結束的時候,皮力寫了一篇《後奧運時代中國藝術的困境》,是十年前的比較全面客觀的描述。在那時,這樣的描述已經非常不容易,在十年後的今天則更加困難。

我其實也無法作出整體而客觀的判斷,但可以談談我的觀察和我的想法。這些年看到展覽、藝術家、作品,尤其是年輕藝術家,越來越多是海歸,他們做的是最新的西方藝術,討論社會問題問題比較流行,或者科技藝術,中西之間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代差。所以,如果從數量和規模上來說,吳謙恰恰不是這個新代際的典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用水墨,畫抽象,這都不是90後藝術家最流行的方式。這個問題反而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因為90後藝術家中存在複雜的多樣性,吳謙的選擇可能一方面與他的經歷相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一種主動文化身份的選擇,以及對社會和藝術的態度。

還有剛才談到藝術形式問題,昨天晚上跟吳謙聊了一下,還是有一個漸進式的發展。剛才賈方舟老師和王端廷老師談到直線,這種形式大概從他去年才開始有的,硬邊直線,其中有很寬邊的直線還有十字架,在輻射主義和至上主義中都是比較重要的符號,譬如馬列維奇。在這之前,他的作品更傾向於表現主義,並沒有硬邊和直線。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吳謙作品 2020-21 布面綜合材料 160×180cm(雙拼)

這種表現主義,或者抽象表現主義,接近波洛克的美國式抽象藝術,之後有大黑直線的作品,更像是另外一種抽象藝術,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最早的抽象藝術。這種抽象藝術就像是數學,只不過是視覺的,用一系列基本符號來建構世界的模型,所有多餘的東西都被去除,接近馬列維奇或者萊因哈特,萊因哈特也曾在黑色上畫大黑線、方塊,或者勞森伯早期,也就是1950年的抽象畫也是這樣的。因此,吳謙的藝術裡面其實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抽象。

還有水墨的問題,我覺得並非是完全沒有水墨的感覺在裡面,其實還是有。我第一眼看到沒有大直線作品的時候,立即想到了王川早期,以及劉子健、藍正輝的作品。就形式來說,他們的圖像有一定可比性。這種可比性,展現出比較當代水墨,跟趙無極、朱德群,還有吳謙的老師莊喆都不同,他們的作品都是具有強烈東方色彩的意象風格。

此外,我覺得“中西”這個框架不太適合討論吳謙和他的藝術。在清末民初,中西問題是真問題,但是現在不是,用這個框架討論他的藝術有很多限制。針對中西體用問題,嚴復早就說過: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中、西學之為異也,如其種人之面目然,不可強謂似也。在那個時候,中和西之間有著極為清晰的邊界和完全不同的主體,他的判斷是準確的。

但在今天,中西體用這樣的命題則是偽命題,並不存在。因為,今天已經很難界定中西,什麼是中什麼是西?美國和歐盟一樣嗎?文化一樣嗎,政治一樣嗎?中和西之間仍是完全不同,且其不同足以劃分出兩個完全不同的主體?實際上,在今天,西已經完全內化到中以內,何況吳謙生活的場景更模糊了中西,因此,中西框架不大適用於討論吳謙的藝術。將一個90後藝術家的藝術家放在中西問題上考量,顯得年代完全錯置,還是具體到他個人的經歷和藝術來討論更好,譬如他的繪畫有強烈的過程性,身體參與,覆蓋的程序,我覺得可能更有效。

李曉峰:謝謝盛葳,今天特別邀請了兩位在上海的,從事抽象藝術方面活動的藝術家,之所以說活動,就是說,他們不僅從事藝術創作活動,還包括展覽、策劃、組織、教育,一位是李向陽先生,前輩級美術館館長,油畫雕塑院院長和美術學院院長;一位是丁設先生,上海美協新晉秘書長,上海青年美術的領軍人物。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原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上海美術館館長李向陽

李向陽:謝謝曉峰。但必須更正一點,我畫的不是抽象,當然也不知道算不算具象,無論抽象還是具象,都需要完整的理論支撐,而理論於我,恰恰是個盲點。按常理,這種發言應該說一點好話,再提點建議,我首先想說的卻是吳謙你真有福氣,曉峰老師為了你這個90後,能把這麼多前輩、大咖請來,足見你的福氣有多高。

我是從微信上看到吳謙的圖文介紹的,第一感覺不錯,有天分,有能力,心繫水墨,但不落俗套,圖式張揚,卻不缺細部,挺有分量的。雖說你是個比我女兒還小十歲的90後,但和我見過的玩卡通、玩材料的不一樣,你有情懷,有擔當。所以,我反覆琢磨李曉峰為什麼出了這麼個題目:藝術新代際的維度抉擇,你吳謙跟我沒有代際之分啊,沒有代溝啊,因為你的畫面都在我的審美經驗和認知範圍之內,亦或還能發現我熟悉的、喜歡的構成和筆觸,借用曉峰老師的話說,你的關於藝術的思考已經非常成熟。

今天到現場看了原作之後,覺得有些問題還是需要與大家溝通的,歸納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我覺得“少年老成”或許不是一個好詞,尤其是對一位90後而言。年紀輕輕,就背上這麼重的包袱,什麼結合古今,什麼融匯東西,你有這個抱負是可喜的,有這個自覺是可貴的,但千萬不能成為枷鎖,成為羈絆,藝術最珍貴的是年輕,是鮮活。想得太多就成了主題先行了,主題先行就會導致程式化、概念化。你的畫面就是你的主張,你所有的一切,包括身份,修養,所受的教育背景,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畫面中,至於什麼主意,請在座的叔叔大爺們去研究。

第二,初看你的形象和名字,與你的展覽題目“水墨心境”挺搭的,謙謙君子,慈眉善目,很水墨,很東方。但是面對你的作品,我怎麼會有另外一種感覺,判若兩人。你的內心是澎湃的,你的語言是西式的,你的圖式是追求空間的,你的線條是用來構成的,儘管畫面中只有黑與白,但我認為,它們跟水墨無關。我沒有批評你的意思,水墨當然是我們的根脈,我只是想讓你輕鬆一點,隨著心跳去創作。我們的祖先畫畫時,肯定不知道自己畫的叫中國畫,西方那些用蛋彩、油彩畫畫的,當時也不知道自己畫的叫油畫,千萬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了,油畫一定要姓油,國畫一定要姓國,搞史學研究材料分析可以,搞創作,一定是死路一條。

第三,我們畫畫的,還是回到畫面來談,把畫面上該解決的問題解決好,構圖,色彩(黑白也有色彩,所謂墨分五色),空間,筆觸,最重要的是它們傳達出的氣息和麵貌。我有個建議,如果你真喜歡水墨的話,確切點說,是崇尚水墨精神的話,能否試試別的材料,我相信丙烯在油畫布上是很難抵達你的理性境界的。

吳謙:也可以在紙上。

李向陽:當然,包括你使用的筆,而不是刮子。要學會玩水,有水才會滋潤,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嘛。

李曉峰:謝謝李向陽主席諄諄教誨,我們還有機會聊。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丁設

丁設:馬上要開幕了,簡單聊幾句,今天看到吳謙作品後,我覺得他是位嚴謹的表現主義者,作品充滿著思辨,畫面製作精良,有著視覺衝擊,單純的語言令人記憶深刻。展覽名稱所謂的“水墨”我認為指的只是一種東方審美的視覺效果,雖然採用黑白色彩繪畫,但本質上與水墨概念無關。我一直覺得紙本繪畫和布上創作方法,以及過程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布面材質的繪畫很難表現出水墨微妙變化,水墨語言是滲透的,浸潤的,特別是近距離觀察吳謙作品時,我們看到他十分關注研究結構邊線的處理,西方繪畫注重研究邊線之間的關係,但是中國水墨邊線之間追求渾厚中的韻律,講究主觀筆墨情趣。吳謙從小學國畫,然後又到西方去學習藝術,他的作品有著中國的視覺,更是一種西方繪畫,是國際化語境下的東方視覺呈現。他的作品中西融合,似乎統一,也似乎矛盾,這種矛盾也逐漸形成其特有視覺方式。作品中我們看到吳謙在營造一種空間,一種似乎有著城市俯瞰視角和悲憫的情緒的空間,畫面充滿著主觀性和表現性,情緒中他不失理性的結構佈局,他在有序的規劃著,控制著畫面的節奏,有效的將觀者帶進畫面。 目前海歸90後藝術家很多,從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地回來,帶回的東西都不一樣,吳謙帶回來的更多是把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和中國所謂的水墨視覺做了一個結合,作品很系列化,展覽做得也比較完整,但我更希望看到他的作品產生的過程,有更多探索性和研究性的手稿呈現,讓我們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他,期待看到吳謙更多新作。

李曉峰:我們的研討很深入很全面,因為時間關係,影響了各位的充分展開,我表示歉意!臨近展覽開幕,吳謙剛剛不得不離席了,他本來應該在研討會上有致謝的發言,留在稍後開幕上向大家致謝吧!研討會有速記,會後整理的內容向各位確認,不再總結了。還是誠摯地感謝各位!謝謝!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展覽現場 上海寶龍藝術中心

關於藝術家

吳謙生於廈門,自幼習畫,畢業於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學院,並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2011年至2016年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進修。吳謙的個展包括:2020年,「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上海寶龍藝術中心;2020年,「無形·呈形—程一峰/吳謙雙個展」,廈門時代美學館;2019年,「無相可得—吳謙繪畫作品展」,廈門寶龍藝術中心;2019年,「吳問西東—吳謙近作展」,紐約艾格維曼畫廊;2016年,「美華四十 吳謙個展」,紐約456畫廊。群展包括:2020年,「第三屆寶龍藝術大獎“美麗家園”新繪畫大獎入選展」,上海寶龍美術館;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寧波美術館。吳謙獲得第三屆寶龍藝術大獎“美麗家園”新繪畫大獎優秀獎,入選第十三屆“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榜單。

關於策展人

李曉峰,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任教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至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研究生導師。2018年中國批評家年會輪值主席,2003年首屆中國青年批評家論壇總主持,中國青年藝術家推介展推介人、策展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著述或主編《藝術導論》、《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李曉峰自選集》、《2018中國美術批評家年度批評文集》等書籍30餘部;策劃《都市抽象》、《以物之名》、《海上延伸》藝術展近百場;撰寫《浮生湧動》、《何謂沉香》、《抽象藝術在上海》、《虛擬城市的藝術深度》等藝評文章數百篇。

正式發售

觀念中的水墨2009-2019

THE NEW CONCEPTS

IN CHINESE INK ART

2009-2019

研討會實錄|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

本書看點

BOOK ASPECT

◎資深藝術媒體視角下的中國當代水墨十年發展史;

◎囊括業內一流專家學者、批評家、策展人精彩文論;

◎詳盡呈現當代水墨領域最具代表性的30位藝術家個案;

◎專闢“黑白立場”板塊,呈現新一代水墨藝術的多元圖景;

《庫藝術》“十年學術研究文獻叢書”又一力作

全書共達416頁,採用特種紙高清全綵印刷,具有很高的

閱讀、收藏與參考價值。

立即購買本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