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The Realm of Ink and Wash

Qian Wu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

李晓峰

2020.9.26 ~ 2020.10.21

展览地点

上海宝龙艺术中心2号厅

上海市闵行区漕宝路3199号1F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研讨会现场

9月26日下午两点至四点,「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的学术研讨会[艺术新代际的维度抉择]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一号厅成功举办。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晓峰先生主持,出席研讨会的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有: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先生、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先生、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陈孝信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先生、《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先生、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李向阳先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先生。八位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梳理了吴谦的艺术成长脉络,以吴谦作为青年艺术家个案,对当代青年艺术家发展的生态进行探讨,并对吴谦将来的艺术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许。

研讨会实录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晓峰

李晓峰:各位老师刚刚已经看了吴谦个展现场作品,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有了初步交流,对这次展览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允许我再描述一下吴谦的这次展览。

首先,吴谦对上海“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非常重视,前后准备了半年,这半年里面他来现场,到我家,我也到他厦门工作室做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渐渐我也更深入认识了这位90后艺术家和他的艺术作品以及他的艺术思想。

我很惊讶,在展览前言也提到了,这位艺术家让我惊讶之一,就是不像我们通常看到的新一代年轻艺术家那样与当代艺术潮流合拍,吴谦有他自己独特的选择;第二个惊讶,吴谦从小习书画画,应该说是自小就非常热爱美术,到美国完成的高中学业,本科在纽约大学读完社会学,研究生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东亚研究所的艺术史,就这一代人来说,他有完备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经历,得天独厚地汲取了中外文化知识营养;再一点惊讶,就是他对艺术的成熟思考,当代多数年轻艺术家可能也具有完备的教育经历与艺术的爱好冲动,但在思考方面多数是欠缺的,吴谦这方面却显得非常成熟,有一套自己的艺术思想理论,也呈现出他很大的艺术雄心,比如,他提到了他创作方向是“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东方与西方”,作为新一代艺术家具有着很全面的思想维度。

从他作品语言形式来说,因为在美国从中学到研究生的经历,还有就是他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前后学习创作的五年,参与过不少艺术活动,甚至2016年、2019年还在纽约做过两次个展,他是很快地、迅速地进入了“艺术圈”,艺术语言也初步形成。他特别坦率地说他的艺术语言,是受到纽约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比如杰克逊·波洛克。他同时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心仪,吴谦跟中国当代文化泰斗的一些交往,比如与金庸大侠的忘年交,比如台湾星云法师对他的加持,香港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也曾专门为他书写题词“谦尊而光”,其实既是对吴谦的厚爱,也是对晚辈、对年轻一代的嘉勉与期许,这对吴谦艺术思想的形成和艺术发展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吴谦成长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展览现场

吴谦跟我聊的时候,非常明确对经典的崇尚,年轻人大多喜欢娱乐、喜欢时髦、喜欢新奇的东西,但吴谦有他个人的自主志趣,对经典的热爱,充满自信和坚定,没有犹豫,并成为他明确的艺术态度与立场。我们在座各位都可以成为吴谦的长辈,甚至更长辈,吴谦真是有这样的缘分,以及他对前辈的尊重,才有了今天研讨会的格局。

今天定的研讨主题叫“艺术新代际的维度抉择”,作为吴谦个展策展人,这也是我特别关注的话题,新一代艺术家的选择,对我们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和发展,既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诠释吴谦艺术个案的参照系统。未来中国艺术当代发展,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面貌。吴谦的艺术抉择和面貌,会给我们评估理解新艺术代际的发展变化以怎样的启示,以及我们对未来的艺术有怎样的期许,是我们本次研讨的预设焦点。

吴谦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对长辈的话会更加认真听取,他和我说,研讨会上,要从头到尾听前辈们讲,我倒觉得吴谦可不可以先谈谈你的艺术创作,这样会给大家更充分的话题支持。你觉得呢?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艺术家吴谦

吴谦:我简单讲几句,首先我想表示感谢,非常感谢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晓峰老师,帮我组织筹备这个研讨会,非常荣幸邀请到各位老师前辈出席参加本次研讨会。

几个月前当我跟李老师探讨展览安排的时候,听到有这样的研讨会,我是觉得很惶恐,后来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们还是决定有这样一个安排。我是一直觉得自己无论从年龄,从作品的成熟度都不足以请到这么多前辈和专家来探讨。但是后来李老师鼓励我说,即便是不成熟,也是一种状态。我还称不上艺术家,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也是可以作为新一代创作者的个案来进行探讨。

我从小是生长在厦门,小时候就喜欢书画,从小学国画书法出身,对传统文化,对文史哲这一块特别热爱。我高二的时候到美国留学,高中毕业以后到纽约大学学习社会学,后来研究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艺术史。真正改变我和触动我艺术成长和发展的,是我2011年到了纽约之后。作为当代艺术之都,那么多画廊,那么多美术馆的展览对我的熏陶和影响非常的大。在众多艺术形式里面,我特别亲睐和喜欢抽象表现,对几位华人抽象的前辈也非常的尊敬,像赵无极先生,朱德群先生,他们的作品给我印象很深。在纽约的时候认识了两位旅美华人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是继赵无极、朱德群之后的两位,庄喆老师和杨识宏老师。我跟他们成为了亦师亦友的朋友,经常探讨作品和艺术。

我2016年在哥大毕业的时候,在纽约办了第一次个展,去年夏天在纽约办了第二次个展,去年年底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办了回国之后第一次个展,今天是我回国之后,离开家乡厦门之后的第一次个展,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展览现场

我这一批墨系列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是大概从2011年在纽约一边读书,一边在刚才李老师提到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修的时候开始画的。我其实是不自觉的,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和观念,我就把水墨的感觉和抽象表现形式融合,慢慢探索。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比较成熟的面貌和个人语言是从2016年在纽约的首次个展至今,今天这个展览也是从2016年到今年的一系列作品。

我对我自己作品的理解,刚才李老师讲的我创作的基本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东方与西方”,这个在我身上是自然而然的。经常有人问我,你这个画怎么画的,你怎么想的,我很难很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我从小的教育背景,我的基础教育一直到高中在国内完成,整个高等教育在美国完成,东西教育、文化给我的滋养,乃至于我今天的创作,我是一种自觉自发的,我并没有太多刻意的营造或者去设计。我自己总结我的创作,很粗浅的想法,我认为内在是水墨精神,形式是抽象表现,媒介是综合材料,这是我自己的归纳。我的创作和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多批评。谢谢!

李晓峰:吴谦的表达语言能力非常精准,把他创作历程做了一个简要描述,刚才讲的情况,各位老师其实也比较清楚,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开始。现在请各位批评家老师发言。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陈孝信

陈孝信:谢谢主持人!李晓峰是我的老朋友,他所推荐的案例,我一定会认真去了解。来之前我提前做了功课,吴谦的资料差不多都给看了。

李晓峰:吴谦资料的确很多,你全看了不容易的。

陈孝信:你发给了我四、五个,吴谦又发给了我五、六个。吴谦是一位90后的新生代水墨艺术家,能做到这个水准已是非常难得!新水墨领域,我关注几十年了,但是90后的水墨艺术家,真正让我瞧得上眼的,还真的很难举得出来。我下面的发言将比较实事求是地来看待你的这个个展。发言的题目是:“跨文化的视野与根性生长”。

中外古今文化,都还不是无根之木。因而,只有扎根深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扎根浅的就长成了草,再茂密终究还是草。跨文化、无问西东与根性生长是不是矛盾?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只要有了根性生长,你的跨文化视野就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若没有根性的生长,你再有跨文化的视野也很难有资格说你是跨文化的,也很难有资格说你可以无问西东。我一向反对表面化,表层性的跨文化和无问西东,因为它掩盖不了深层次的苍白和媚俗!这在当下已是跨文化视野中通行的弊病,或曰弊端。当下的文化圈,跨文化和无问西东几乎成为了一种流行语,这就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吴谦说他自己是“借古开今”,而我从他的画面上得出的感受更倾向于“借洋兴中”。刘骁纯先生生前曾经说过,如今的水墨画两条出路(它们可以并行):一条是“借古开今”;另一条是“借洋兴中”。沿着黄宾虹一路下来就是:借古开今;沿着林风眠一路下来就是:借洋兴中——这是必须分清楚的。

我细看了你的画面。之所以说你属于“借洋兴中”基于这些理由:1、你破了中国画的留白,而留白是很重要的艺术语言。你采取的是满构图,基本不留空白。2、你破除了“中锋用笔”,虽然也在用线,但却是西方意义上的结构线、块面线、宽硬边直线或斜线,在大结构上得以强化,很抓人眼球,但是这和“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的线是两回事。3、你破了意象、似与不似,写意或新写意都会有一个意象作为支撑点。但是,你恰恰是无意象。在你所有作品当中,找不出一个意象来。4、你还在很大的程度上破掉了水墨性(我后面还会讲到水墨精神),所谓水墨性,它的用水、用墨、用笔,都属于浸润性的,体验性的,水墨性是晕开并生发的,这是水墨性的特质。你却无晕染和有机生发,相反是强化了多层次的的肌理感,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力度和强度,还有厚度都有了,但水墨语言的的浸润性减弱了,乃至到了归零的程度。5、你延续了李可染以来光和墨的交融交辉。光和墨可以做到互动、互补,同时也就有了诗性的发挥空间。这和传统水墨也有相当大的区别。6、你的前一时期的水墨作品没有得到展示。前一时期的黑白关系的作品属于相对阴柔的美学风格,与传统水墨可以对接。但这里的新作品却拓展到了阳刚风格。

以上六个因素,是我得出“借洋兴中”的理由。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展览现场

但你也有“借古开今”的成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把握住了中国水墨文化的黑白关系,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黑白之间的层次很多,间性很丰富,中间地带很宽阔,具有了极大的可塑性。这些都在你的作品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2、心与自然,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融的关系保留了,浑然一体。自然、人文的诗性交关系保留了。3、你的用笔或用刀或用其它什么,都是以气贯之,画面上充满了律动感和一种强大的势能,达到了撼人心魄的的视觉效果。

这些都是有“借古开今”的成分。总的来说,他是“借洋兴中”强于、胜于、多于“借古开今”,在中国水墨文化的根性方面扎得尚不够深。

刚刚提到了水墨精神。什么是水墨精神?刘骁纯归纳了三条:1,新庄禅;2,孤愤;3,戏墨(游心)。我再加上一条:天人沟通、相融的自然人文精神。在吴谦的作品当中是不是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呢?我的结论是:部分地有了体现。哪个部分的体现呢?孤愤精神或曰悲剧意识。犬牙交错、纵横驰骋、重重叠叠,复杂的宽条线和块面关系,让我感觉到了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精神也属于水墨精神的一种。吴谦面对自己的体验、尤其是回国以后的心情,会有难以诉说的复杂之感。他之所以用乱笔,用犬牙交错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内心一定有强烈的情绪要迸发!

总体上来讲,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抽象。他把水墨的介质当做材料来运用,媒介自觉的萌芽出现了,但还没有真正做到媒介自立。最后讲一句:起点很高、开局也不错,但缺少提炼。“借洋兴中”和“借古开今”的关系要进一步调整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再把跨文化的视野和根性生长结合得更好一些,吴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谢谢!

李晓峰:谢谢陈老师给我们开了一个重头,讲的系统严谨又深刻犀利,这样的前辈老师对吴谦艺术开局的坦言相告,实在是大喜过望,我想吴谦是最大的受益者。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

贾方舟:孝信对吴谦的艺术做了很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我一进展厅的感受是像一个在国外留学多年的艺术家的作品。大家可能都有感受,在国外学习多年以后,他的作品和国内生存的艺术家不一样,感觉很容易看得出来,吸收的东西有差异,这是吴谦的海外经历带来的特殊性,他不光是一个90后,更重要的是他学了两个专业,都不是直接的绘画,跟绘画实践没有关系。尽管美术史是关于美术的历史知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他的文化知识背景,决定了他的文化厚度,对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他是高中就到美国学习,在中国的文化积淀是初中以前,他的艺术特征是在西方文化的熏染当中形成的,这是对他的艺术的一个总体感觉。

吴谦的艺术第一个特点是“弃色取墨”。色彩是西方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西方很多重要的大师,在色彩的应用上都是非常有出色的,但是他放弃了色彩,即所谓“弃色取墨”,这是走了一个极端,只取墨色,以墨相示人,从西方绘画的背景来说,是一个极端。弃色取墨作为一个特点,正好是来自中国传统。

吴谦的艺术第二个特点是“以直代曲”。直线是他绘画的基本构成,吸收了西方硬边艺术的特点,中国水墨画缺少的就是直线,漫无边际的无节制的洇晕,总感觉需要一种直线切割。包括像赵无极,朱德群这样在西方成名的艺术家也无不如此。因此,吴谦走的第二个极端就是只取直线切割,由此形成一种气势,给我的感觉是激烈的、尖利的,具有速度感和构成意味的,这种以直带曲的特点,让我感觉到他绘画取向是西方。

吴谦的艺术第三个特点是融于水墨、丙烯、油画颜料于一体。我们老是说融合,其实融合就是消解。他的画既不是丙烯画,也不是油画,也不是水墨画。以“水墨心境”作为展览主题。此处的“水墨”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水墨画,从媒介的角度看是综合材料,从画种的角度看模糊和消解了画种之间的界限。这其实也是一个极端。当你不再介意你所选取的媒介特征的时候,当丙烯、油画颜色和墨色混用的时候,其实你也就放弃了你“水墨画”的概念。我们也不一定要将吴谦的画界定为水墨画,是不是水墨画在这里并不重要。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展览现场

刚才陈孝信讲到水墨精神的时候,给水墨精神的几个定义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吴谦的水墨精神是他以特定的水墨方式表达的水墨精神,我可以用另一个传统观念来解释吴谦的水墨精神,就是中国人对于黑色的欣赏,从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到了王维的“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再加上张彦远对赋彩画“绚烂而无序,错乱而无旨”的批评的,都是在革色彩的命,都是在为水墨画开道,为单色的墨色开道。所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出场就是在走排除色彩的极端。其实就视觉魅力而言,颜色更为重要,但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五色令人目盲”,那什么才好呢?那就是黑色。这就是我为吴谦的水墨精神找到的一个理由。刚才陈孝信先生说吴谦的水墨精神在“孤愤”,我觉得还不是,画里面有一种悲剧精神,有一种很残忍的悲情,跟古人的“孤愤”还不是很像。

吴谦自己用三句话总结自己的艺术,基本上把握得准确,他不是单纯的画家,他不完全是一个画家的知识结构,这是他艺术发展的前提,你学美术史,对艺术的发展过程有系统的了解,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便于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方位感明确,如他现在这样,找到了自己的方位。

吴谦:我想插一句话,我非常感谢贾老师刚才提到的悲剧精神,我之前就跟李老师谈到过,刚才我没有讲,在我创作里面,这是我追求的点。我认为伟大的文艺作品,往往有一种悲剧精神,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东西在里面。我在创作当中追求的是宗教性,一种神秘主义的感觉在里面。

李晓峰:贾方舟老师和陈老师从水墨文化传统角度探讨吴谦艺术创作与突破,特别谈到吴谦不是一个单纯的画家,从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艺术理想,都可看出吴谦是一个具有理论与思想的创作者。吴谦也讲过他艺术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东方主义,第二个是诗性美学,第三个是神秘主义或叫神秘性。

贾老师还有言外之意,讲到“极端”一词,吴谦作品有一定的极端性。第一个叫“去色取墨”,就走了一个极端,当然以后吴谦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你的艺术面貌,艺术语言,就是黑;贾老师也专门谈了黑;第二个叫“以直带曲”,一种对水墨传统面貌和方法的背离和叛逆。同时,又讲到吴谦水墨、丙烯、油彩还有油漆等材料使用的融合性,贾方舟老师深刻地指出“融合就是消解”。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

皮道坚:谢谢大家!因为嗓音的关系,我的发言各位听起来可能比较累,关于吴谦的艺术我还是有一些话想讲。去年生病以来今天是第二次参会,上一次在深圳讲了十分钟,今天我可能稍微讲长一点。

吴谦的艺术给我首先是两个方面的印象,第一个吴谦具有跨文化的视野和视角,这一点在他的绘画中表现非常突出和充分,我想这是和他的受教育与成长的经历分不开的。

刚才晓峰谈到了经典,他说吴谦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通过当代的一些优秀代表人物去接受熏陶、潜移默化。这些应该说在吴谦的艺术里面是能够感知得到的。虽然刚才陈孝信老师批评了你(对吴谦),说你的“借古开今”与“借洋兴中”相比做得还不够,这我很赞成,我觉得这是你今后还应该更加努力的方向。

总之,艺术上跨文化的视野和视角,让吴谦的绘画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面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东方水墨艺术的含蓄内敛和朦胧多义,又能发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某些因子的原因。

第二个方面是陈孝信刚刚着重讲到的水墨性和水墨精神,和当下的一些同辈年轻艺术家相比吴谦对水墨性和水墨精神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我注意到在《库艺术》对他的访谈中,他说中国画中的“水墨性”与“水墨精神”不会消失,我们可以另辟蹊径,用新的方式将之提炼出来并不断向前发展。这种理解和领悟也表现在了他的绘画里。刚才陈孝信对水墨性和水墨精神做了分析,也做了一些规定,他引用的刘骁纯观点我都很赞赏。我理解的水墨精神和陈孝信刚说的第一点即“庄禅精神”最吻合,我理解的这种精神应该更宽泛一点,更弘大一点。最近看到陈嘉映关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一个对话,其中谈到科学精神,他谈的科学精神跟我们以前谈的有些不一样,他谈的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和人文相对待的那样一种精神,他所说的科学精神是了解科学、承认科学确立的事实和发现的真理对人的思辨所形成的制约与限制。科学所掌握的东西应该回过头来,对我们的思考形成一种约束,这叫做科学精神。是不是理解水墨精神,水墨性,也应该如此,不是像一般的那样理解它是什么,而是看它提醒了我们什么。我理解的水墨精神最主要的一点,是对物质性的一种超越,是对生命主体自由意志和生命体验的尊重,这一点是人文学科最重要的方面。

当然,刚才讲了中国文化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都是最主要的水墨精神。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不久前在深圳的那个会议上我也谈到了,我认为这是从老庄以来就有了,在楚文化里表现得非常突出,那就是对生命意志的自由表达,这是水墨精神非常重要的方面。水墨精神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如澄怀味象、澄怀观道,追求形而上的东西。水墨性也要从这一层面去理解。

陈孝信刚才谈了吴谦的作品在“借古开今”方面不足,说得很对,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我读到了几位外国批评家谈吴谦的文章,他们都在吴谦作品里面看到了“道”,看到了“气”,这也是水墨性和水墨精神表现,“气场”的表达应该说也是一种“借古开今”。吴谦作品对水墨性和水墨精神有他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表现在他的作品里面,造成了吴谦绘画的特点。这也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跨越东西方,无问东西,跨越以后才有可能超越,跨越刚刚开始,超越还在路上。

第二个特点是综合和融合,综合是第一步,融合才是更高的境界。刚才看画的时候我说在你最大的那幅画里面我看到更多融合的东西,以前的画大多“明而未融”,你说是疫情期间画的。我看陈孝信老师刚才批评你的,你已经不自觉地在做了,大画里面几条硬边后面的部分和另外的作品显然很不一样,仔细看会发现一些有意味的改变。吴谦的绘画反映了当代艺术的一个潮流,中国当代艺术、国外当代艺术、全球当代艺术都表现出这样一种融合的潮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吴谦的绘画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力量、气势和大无畏精神与东方绘画的含蓄、内敛、明哲与睿智结合在一起,应该说正是这种潮流的表现。

去年艺术厦门时吴谦请我到他工作室看过他的作品,这次展览的作品让我很惊讶,我觉得他进步很快,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已经由原来的“明而未融”走向自然融合阶段,当然还在路上。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吴谦作品 2019-19 布面综合材料 直径70cm

李晓峰为这次研讨会拟定的主题是“艺术新代际的维度与抉择”,90后的吴谦应该算是当代水墨新代际了。2016年我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策划了“天下·往来——当代水墨进行时”展览,之前2001年在广东美术馆做过一个“中国·水墨实验20年”展览,2013年在香港艺术馆做过“原道:中国当代艺术新概念”展览,这三个展览可以说是我对当代水墨艺术从改革开放到2001年以及接下来新世纪16年发展演变的梳理。在吴谦等新代际以前,水墨艺术有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以吴冠中先生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意味,是传统水墨现代转换的开篇。接下来的实验水墨,把水墨当作一种自由表达的语言,力争对当代观念问题的发言权。新世纪以来的新水墨、新工笔更年轻一代,表现出文化上的关注。到吴谦等更新一代的新代际,他们的维度与抉择,刚才孝信兄谈到了,老贾也谈到,维度不一样了,是跨越东西方的,跨文化的视角,这是全球化与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新文化气象,超越、跨越、综合、融合,这不仅仅表现在吴谦身上,我接触过的很多艺术家,都有这样的表现。有位叫秋麦的美国艺术家,他热爱东方文化,他的母语是英语,但中文非常好,对一些中国文化经典如数家珍,他的摄影作品有浓郁的东方气息,表现出和吴谦作品同样的跨文化特质。

从2014年开始我参与过东京画廊田畑幸人先生所主持的一系列“新朦胧主义”展览的策划与学术工作,发现“新朦胧主义”当中有很多这样艺术家,日本、韩国、东南亚、美洲、欧州的艺术家,都有这种文化上的融合趋势。这样说维度和抉择是不是都一样?当然绝不是,只是有更多样的可能性。但是他们作品的内涵只会更丰富,精神性指向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我不多讲了,听得你们很辛苦。谢谢大家!

李晓峰:皮道坚老师让我们听得很清晰。私下里和皮老师交流,皮老师给我们很大宽慰,我们觉得皮老师讲话很吃力,不敢让他多讲,皮老师说,他讲话跟我们正常讲话一样的力气,不是他讲的吃力,是我们听得吃力,我们感到宽慰的是让皮老师讲话,得到音带恢复锻炼,两全其美。

刚才皮老师讲对陈孝信老师水墨性的回应,陈孝信老师特别强调,你在相当程度上破了水墨性,列举了很多事实,比如说破浸润性,无形象,破中锋用笔,满构图,包括强化阳刚、弱化阴柔等等。但是,皮老师对吴谦的水墨性还是给予了肯定,并且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理由,比如说对物质性的超越,那种超越和我们原来追求的水墨精神异曲同工。同时,皮老师对吴谦特殊的学习背景和成长经历给予独到解读,认为吴谦的水墨抽象是对于生命意识更加强烈的自由表达,皮老师讲这句话时,我脑子里突然蹦出尼采,看起来温文尔雅谦和安静的吴谦,其实很有“超人”意志,那些冲破传统水墨的作品就是例证,贾老师也提出你画面上悲剧精神,怎么解读?吴谦自己也做了补充,悲天悯人的宗教性或者神秘情怀。这一点皮老师做了非常有利的补充,对生命意志的强化,自由表达的强化,是水墨精神的一种当代推进。

皮老师讲得对吴谦一定是很大的鼓舞,将西方的力量、气势、自由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东方的含蓄、内敛、睿智结合在一起,皮道坚老师评论得很完整。

皮道坚:我加了一点,原话是傅雷家书里的:“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

李晓峰:您讲到《傅雷家书》,感到很贴切!我觉得吴谦就是一直有这样的学习愿望。什么是新代际,从怎样的维度和抉择判断新代际,把今天对吴谦个展的讨论更加拓宽了。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瑞廷

王端廷:一般来说,我们开艺术展览讨论会的首要目的是给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定性判断。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都各自表明了他们对吴谦绘画的性质认定:陈孝信先生认为是水墨艺术,从水墨性和水墨精神的角度来讨论吴谦绘画的特点和价值;皮道坚先生有相近的看法;贾方舟先生与两位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吴谦的作品属于抽象绘画;我倾向于贾方舟先生的判断,尽管吴谦的绘画没有用颜色,而用的是黑色,接近于水墨,但不能说只要用黑色就可以纳入水墨系统。

当然,吴谦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他的基因里和他的血脉里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这是肯定的,也是逃不掉的。但是,从他的作品来看,如果说它是中西融合的成果,应该是符合实情的。他的绘画在中西融合的比例上,与我们已经看到的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这些艺术家相比,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他的绘画中西成分之比应该是三七开,西方因素多于中国因素。因此,我更愿意把他的绘画放在抽象绘画系统中来进行讨论。

在吴谦的自述,以及策展人李晓峰撰写的展览前言中,都将他的绘画归于抽象,尽管这个展览的题目叫“水墨心境”,但实际上这些作品不是水墨。在我的认识中,水墨与抽象是矛盾的。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水墨无抽象”,因为水墨产生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一元论世界观和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来自西方人天人两分的二元论世界观和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二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中间没有相交点,用水墨讨论抽象是一个误区,而且永远讨论不清楚。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并且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有在明确的界限和概念里讨论问题才能讨论得清楚。我给抽象艺术下的定义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利用符合数学、物理学和心理学原理的视觉语言表达宇宙和生命内在本质的艺术。说得通俗一点,抽象就是使模糊的东西清晰化,使混乱的东西条理化。我们要通过表象来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表象的东西是纷繁复杂的,而本质是明确的,甚至是简单的。世界上的人类这么多长相,这么多人种,这么多民族,但是人与人在基因上的差别只有0.5%;人与动物之间看起来有那么大的差异,但是从基因生物学的角度,人跟猪的基因相似度是83%;人跟猴子的基因差异更小,只有1%。科学家关注的是生物之间本质的不同,而不是表象上的差异。“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抽象艺术的本质,也是抽象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吴谦作品 2019-21 布面综合材料 70×70cm

如果从抽象艺术的角度来定义吴谦的绘画作品的话,我称之为“后抽象主义”(Post abstractionism),或者叫“逆抽象主义”(Inverse abstractionism),本来后抽象就有逆抽象的倾向,这是当今国际抽象艺术的共同趋势。这个趋势我们可以在早已成名的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端倪。塞·汤布利(Cy Twombly)就是逆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将数字、文字和诗句等非抽象元素添加到抽象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一种逆抽象主义风格。具体到吴谦的绘画,其“后抽象主义”的特点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个特点是具象和抽象的融合。他的绘画有一种具象的视觉感,跟纯粹的抽象有所不同,有一种风景画的影子,更确切地说,就是有三度空间感。西方艺术史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体现在绘画形式上就是空间的变化。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是三度空间的营造,到了现代主义时期,绘画慢慢蜕变为二度空间,这个改变是从塞尚开始的,因此有人把塞尚与此前的写实绘画的差别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朝一幅传统的写实绘画的画面扔进一个球的话,这个球会飞进去;如果朝一幅塞尚绘画的画面扔进一个球,这个球会弹出来。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从他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越来越平面化,越来越简化,以至于后来出现抽象绘画,抽象绘画不断简化的结果就是出现了极简主义,出现了单色画。简化和平面性是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重要特点。吴谦的绘画是有空间、有深度的,这是其逆抽象的表现之一。以抽象绘画的固有标准来看,一幅像风景的抽象画算不得真正的抽象画,但是吴谦的绘画仍然是抽象的,因为画面中没有山水树石等各种具体的形象。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吴谦作品 2020-13 布面综合材料 180×130cm

作为具象和抽象融合的特点,除了三度空间和二度空间的混合之外,吴谦在绘画语言方面完全抛弃了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全都被他抛弃掉了,只有黑白灰三种非彩色,但这仍然是西方绘画的呈现方式,还不是水墨,西方抽象绘画史上也有一些画家只使用黑色进行创作,例如法国的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和美国的弗朗茨·克兰(Franz Kline)就是这样。

吴谦的绘画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只有直线没有曲线,这是他的作品与很多中国抽象画尤其是与中国水墨不一样的地方。在他的画面上全是刚劲的直线,交错的直线,完全没有泼墨式水墨画那种水墨晕张、漫漶无边的效果,那些直线有明确的边缘线,不像水墨线条的边缘那样模糊不清。

硬边条带是他绘画语言构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硬边条带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是平面空间的分割,也就是将画面切割成不同的区域;另一方面是三度空间的强化,也就是强化了画面的景深,因为这些硬边条带与外部画面之间互为前后景,也就是说,条带内外有前后关系,这也是传统抽象绘画所没有的特点。吴谦绘画中的这种直线和条带分割形式,使得画面有着强烈的动势和刚劲的力度。这样的动感和力量感使得他的绘画与中国水墨画拉开了距离,一扫中国水墨画的阴柔之气。

吴谦绘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的融合。我曾经把西方的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分别换了两个概念,把抒情抽象叫做“心象”,把几何抽象叫做“智象”。抒情抽象来自于心,诉之于情;几何抽象来自于脑,究之于理。抒情抽象抒发的是艺术家的生命激情,几何抽象揭示的是宇宙的内在本质。前者怡情,后者益智。吴谦的绘画具有心象和智象的双重特征,不过二者并不均衡,更侧重于智象。他作品中表现的内涵,主要还是自然之力,这种力量更多地是来自于画面的形式,来自于他所塑造的形象。这样的抽象绘画更接近于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他的这种直线造型方式与俄罗斯早期抽象绘画流派光辐射主义——也叫辐射主义,代表人物是米哈伊尔·拉里奥诺夫(Mikhail Larionov)——相当接近,拉里奥诺夫的光辐射主义抽象绘画是彩色的,而吴谦的绘画没有色彩。即使没有色彩,但有光感,他在黑白灰中制造光感。如果说吴谦的绘画像风景画的话,我觉得它有一点像德国的象征主义画家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那种带有神秘感和悲剧性的风景画,不过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是宁静的,而吴谦的绘画是骚动的。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吴谦作品 2020-16 布面综合材料 130×180cm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弱势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衰弱,就在于中国人弱于理性;而西方文化之所以强大,就在于西方人强于理性。抽象艺术的本质是理性,对于中国抽象艺术家来说,我们应该抓住抽象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我希望吴谦朝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中国抽象艺术的出路。具体来说,他的绘画需要做一些减法,他现在这个阶段这种繁密的满构图风格已经没有更多的拓展空间了,下一步想要打开新天地,做减法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可以预期的取得新成果的方向。

李晓峰:谢谢!时短话长,都是意犹未尽的,时间紧迫了,我不再占用大家时间了。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

盛葳:今天的研讨题目是“艺术新代际的维度抉择”,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题目,题目的意思是吴谦代表新的艺术代际作出了新维度的选择?首先,这个题目需要我们对既有情况,也就是现状进行总体判断。最近这些年关于艺术的宏观情况越来越难以把握,很少有人从宏观上描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情况。在奥运会结束的时候,皮力写了一篇《后奥运时代中国艺术的困境》,是十年前的比较全面客观的描述。在那时,这样的描述已经非常不容易,在十年后的今天则更加困难。

我其实也无法作出整体而客观的判断,但可以谈谈我的观察和我的想法。这些年看到展览、艺术家、作品,尤其是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多是海归,他们做的是最新的西方艺术,讨论社会问题问题比较流行,或者科技艺术,中西之间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代差。所以,如果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说,吴谦恰恰不是这个新代际的典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用水墨,画抽象,这都不是90后艺术家最流行的方式。这个问题反而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因为90后艺术家中存在复杂的多样性,吴谦的选择可能一方面与他的经历相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一种主动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对社会和艺术的态度。

还有刚才谈到艺术形式问题,昨天晚上跟吴谦聊了一下,还是有一个渐进式的发展。刚才贾方舟老师和王端廷老师谈到直线,这种形式大概从他去年才开始有的,硬边直线,其中有很宽边的直线还有十字架,在辐射主义和至上主义中都是比较重要的符号,譬如马列维奇。在这之前,他的作品更倾向于表现主义,并没有硬边和直线。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吴谦作品 2020-21 布面综合材料 160×180cm(双拼)

这种表现主义,或者抽象表现主义,接近波洛克的美国式抽象艺术,之后有大黑直线的作品,更像是另外一种抽象艺术,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最早的抽象艺术。这种抽象艺术就像是数学,只不过是视觉的,用一系列基本符号来建构世界的模型,所有多余的东西都被去除,接近马列维奇或者莱因哈特,莱因哈特也曾在黑色上画大黑线、方块,或者劳森伯早期,也就是1950年的抽象画也是这样的。因此,吴谦的艺术里面其实融合了两种不同的抽象。

还有水墨的问题,我觉得并非是完全没有水墨的感觉在里面,其实还是有。我第一眼看到没有大直线作品的时候,立即想到了王川早期,以及刘子健、蓝正辉的作品。就形式来说,他们的图像有一定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展现出比较当代水墨,跟赵无极、朱德群,还有吴谦的老师庄喆都不同,他们的作品都是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意象风格。

此外,我觉得“中西”这个框架不太适合讨论吴谦和他的艺术。在清末民初,中西问题是真问题,但是现在不是,用这个框架讨论他的艺术有很多限制。针对中西体用问题,严复早就说过: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在那个时候,中和西之间有着极为清晰的边界和完全不同的主体,他的判断是准确的。

但在今天,中西体用这样的命题则是伪命题,并不存在。因为,今天已经很难界定中西,什么是中什么是西?美国和欧盟一样吗?文化一样吗,政治一样吗?中和西之间仍是完全不同,且其不同足以划分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实际上,在今天,西已经完全内化到中以内,何况吴谦生活的场景更模糊了中西,因此,中西框架不大适用于讨论吴谦的艺术。将一个90后艺术家的艺术家放在中西问题上考量,显得年代完全错置,还是具体到他个人的经历和艺术来讨论更好,譬如他的绘画有强烈的过程性,身体参与,覆盖的程序,我觉得可能更有效。

李晓峰:谢谢盛葳,今天特别邀请了两位在上海的,从事抽象艺术方面活动的艺术家,之所以说活动,就是说,他们不仅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还包括展览、策划、组织、教育,一位是李向阳先生,前辈级美术馆馆长,油画雕塑院院长和美术学院院长;一位是丁设先生,上海美协新晋秘书长,上海青年美术的领军人物。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美术馆馆长李向阳

李向阳:谢谢晓峰。但必须更正一点,我画的不是抽象,当然也不知道算不算具象,无论抽象还是具象,都需要完整的理论支撑,而理论于我,恰恰是个盲点。按常理,这种发言应该说一点好话,再提点建议,我首先想说的却是吴谦你真有福气,晓峰老师为了你这个90后,能把这么多前辈、大咖请来,足见你的福气有多高。

我是从微信上看到吴谦的图文介绍的,第一感觉不错,有天分,有能力,心系水墨,但不落俗套,图式张扬,却不缺细部,挺有分量的。虽说你是个比我女儿还小十岁的90后,但和我见过的玩卡通、玩材料的不一样,你有情怀,有担当。所以,我反复琢磨李晓峰为什么出了这么个题目:艺术新代际的维度抉择,你吴谦跟我没有代际之分啊,没有代沟啊,因为你的画面都在我的审美经验和认知范围之内,亦或还能发现我熟悉的、喜欢的构成和笔触,借用晓峰老师的话说,你的关于艺术的思考已经非常成熟。

今天到现场看了原作之后,觉得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与大家沟通的,归纳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我觉得“少年老成”或许不是一个好词,尤其是对一位90后而言。年纪轻轻,就背上这么重的包袱,什么结合古今,什么融汇东西,你有这个抱负是可喜的,有这个自觉是可贵的,但千万不能成为枷锁,成为羁绊,艺术最珍贵的是年轻,是鲜活。想得太多就成了主题先行了,主题先行就会导致程式化、概念化。你的画面就是你的主张,你所有的一切,包括身份,修养,所受的教育背景,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画面中,至于什么主意,请在座的叔叔大爷们去研究。

第二,初看你的形象和名字,与你的展览题目“水墨心境”挺搭的,谦谦君子,慈眉善目,很水墨,很东方。但是面对你的作品,我怎么会有另外一种感觉,判若两人。你的内心是澎湃的,你的语言是西式的,你的图式是追求空间的,你的线条是用来构成的,尽管画面中只有黑与白,但我认为,它们跟水墨无关。我没有批评你的意思,水墨当然是我们的根脉,我只是想让你轻松一点,随着心跳去创作。我们的祖先画画时,肯定不知道自己画的叫中国画,西方那些用蛋彩、油彩画画的,当时也不知道自己画的叫油画,千万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了,油画一定要姓油,国画一定要姓国,搞史学研究材料分析可以,搞创作,一定是死路一条。

第三,我们画画的,还是回到画面来谈,把画面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构图,色彩(黑白也有色彩,所谓墨分五色),空间,笔触,最重要的是它们传达出的气息和面貌。我有个建议,如果你真喜欢水墨的话,确切点说,是崇尚水墨精神的话,能否试试别的材料,我相信丙烯在油画布上是很难抵达你的理性境界的。

吴谦:也可以在纸上。

李向阳:当然,包括你使用的笔,而不是刮子。要学会玩水,有水才会滋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嘛。

李晓峰:谢谢李向阳主席谆谆教诲,我们还有机会聊。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

丁设:马上要开幕了,简单聊几句,今天看到吴谦作品后,我觉得他是位严谨的表现主义者,作品充满着思辨,画面制作精良,有着视觉冲击,单纯的语言令人记忆深刻。展览名称所谓的“水墨”我认为指的只是一种东方审美的视觉效果,虽然采用黑白色彩绘画,但本质上与水墨概念无关。我一直觉得纸本绘画和布上创作方法,以及过程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布面材质的绘画很难表现出水墨微妙变化,水墨语言是渗透的,浸润的,特别是近距离观察吴谦作品时,我们看到他十分关注研究结构边线的处理,西方绘画注重研究边线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水墨边线之间追求浑厚中的韵律,讲究主观笔墨情趣。吴谦从小学国画,然后又到西方去学习艺术,他的作品有着中国的视觉,更是一种西方绘画,是国际化语境下的东方视觉呈现。他的作品中西融合,似乎统一,也似乎矛盾,这种矛盾也逐渐形成其特有视觉方式。作品中我们看到吴谦在营造一种空间,一种似乎有着城市俯瞰视角和悲悯的情绪的空间,画面充满着主观性和表现性,情绪中他不失理性的结构布局,他在有序的规划着,控制着画面的节奏,有效的将观者带进画面。 目前海归90后艺术家很多,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地回来,带回的东西都不一样,吴谦带回来的更多是把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和中国所谓的水墨视觉做了一个结合,作品很系列化,展览做得也比较完整,但我更希望看到他的作品产生的过程,有更多探索性和研究性的手稿呈现,让我们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他,期待看到吴谦更多新作。

李晓峰:我们的研讨很深入很全面,因为时间关系,影响了各位的充分展开,我表示歉意!临近展览开幕,吴谦刚刚不得不离席了,他本来应该在研讨会上有致谢的发言,留在稍后开幕上向大家致谢吧!研讨会有速记,会后整理的内容向各位确认,不再总结了。还是诚挚地感谢各位!谢谢!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展览现场 上海宝龙艺术中心

关于艺术家

吴谦生于厦门,自幼习画,毕业于纽约大学社会与文化分析学院,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修。吴谦的个展包括:2020年,「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上海宝龙艺术中心;2020年,「无形·呈形—程一峰/吴谦双个展」,厦门时代美学馆;2019年,「无相可得—吴谦绘画作品展」,厦门宝龙艺术中心;2019年,「吴问西东—吴谦近作展」,纽约艾格维曼画廊;2016年,「美华四十 吴谦个展」,纽约456画廊。群展包括:2020年,「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美丽家园”新绘画大奖入选展」,上海宝龙美术馆;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宁波美术馆。吴谦获得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美丽家园”新绘画大奖优秀奖,入选第十三届“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榜单。

关于策展人

李晓峰,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任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至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研究生导师。2018年中国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2003年首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总主持,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推介人、策展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著述或主编《艺术导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李晓峰自选集》、《2018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等书籍30余部;策划《都市抽象》、《以物之名》、《海上延伸》艺术展近百场;撰写《浮生涌动》、《何谓沉香》、《抽象艺术在上海》、《虚拟城市的艺术深度》等艺评文章数百篇。

正式发售

观念中的水墨2009-2019

THE NEW CONCEPTS

IN CHINESE INK ART

2009-2019

研讨会实录|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

本书看点

BOOK ASPECT

◎资深艺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水墨十年发展史;

◎囊括业内一流专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精彩文论;

◎详尽呈现当代水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0位艺术家个案;

◎专辟“黑白立场”板块,呈现新一代水墨艺术的多元图景;

《库艺术》“十年学术研究文献丛书”又一力作

全书共达416页,采用特种纸高清全彩印刷,具有很高的

阅读、收藏与参考价值。

立即购买本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