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瘋狂降價引發的思考

一款國產品牌手機剛上市時一機難求,網上搶購秒沒,不加價就要等很久才能買到,加價的話普遍要加三五百元左右。美其名曰產能不足,可是半年後你再看,價格基本上已經跌去1/3,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美國人把東西做出來了,日本人把東西做精良了,韓國人把東西做實惠了,中國人把東西作死了。對,沒錯,中國人確實把東西作死了,這裡面更有深層的原因。

國產手機瘋狂降價引發的思考

沒有核心競爭力,只能打價格戰,為了搶奪市場,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這麼做下去後果是很嚴重的,傷害的是早期的消費者,試想一下,產品剛上市費盡百般周折花高價買入的手機,半年後白菜價在大甩賣,作為前期的受害者,我想打死他都不會再買這個品牌了吧,要買也要等半年後再出手,你們說是不是?

國產手機瘋狂降價引發的思考

這方面,蘋果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蘋果的14天保價政策非常人性化,值得肯定。雖然蘋果產品最近也頂不住壓力開啟降價模式,但至少蘋果推出了以舊換新啊,再看看國內這些公司,活該你早買啊。

大家應該都知道IT行業有一個“摩爾定律”: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國產手機瘋狂降價引發的思考

我們從另一個層面理解就是硬件的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番,也就是說硬件會越來越便宜,這或許也是驅動整個手機行業降價的終極原因。但是打價格戰,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之前就有某手機大佬針對某品牌手機新品發佈後發表“賤人賤己賤行業”的言論,希望國產品牌拿出措施來,不要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寒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