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很多人談到《十日談》,都會想起學生時代的歷史書,可以說談到文藝復興總少不了提一句《十日談》,但更多的人在看了這本書後卻發現,這本書真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情節簡直“毀三觀”,可以直接被當做是名著中的“小黃書”了。為此也有人好奇過,為什麼這樣一本書,卻要被歷史教科書反覆提及呢?難道編寫的老師們都不看看這些書的內容就往上寫嗎?

不是這樣的,可以說剖開《十日談》大量荒誕、諷刺、色情的描寫,結合時代來看,這本書不愧為能和《神曲》放一起的“人曲”。他的寓意不僅僅是為了給女人們以慰藉,更是為了將人權、自由等思想推向社會。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對於像柔弱的婦女那樣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運女神卻偏偏顯得特別吝嗇;為了部分地彌補這一缺陷,我打算寫這一部書,給懷著相思的女人們一點兒安慰、幫助和消遣。(取自《十日談》序言)

今天,我想通過三本書的對比,來和你們講一講這本書的價值。因為我覺得,打消對一本書的刻板印象,對於你們來講,也會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吧。

01 同類對比《一千零一夜》,講講《十日談》故事的創新性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我們可以把《十日談》看做一個故事集,只不過這個故事集的背景更加特別,它源自於瘟疫時代,十名男女為避難來到鄉村一所別墅避難,這之中,七名女郎的取名分別代表了中世紀的其中美德,即正義、節制、信仰、希望、慈善、謹慎、堅韌,而三名俊美少年的取名則代表了古希臘三種價值觀,即理性、精神和慾望。這十個人自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歡樂場,在十天裡,他們輪流為王,每個人按照同一個主題講述一個故事。

而這些故事的取材,一些是來自於法國中世紀的寓言和傳說、意大利的歷史事件、宮廷傳聞、以至街頭巷尾的閒談,還有一些來自於東方的民間故事。

但最有趣的,還是當屬《十日談》與《一千零一夜》的關係,因為《十日談》有從《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取材,比如說《一千零一夜》中《成為聖徒的罪人的故事》,《真假戒指的故事》《招待國王的宴會的故事》等,都有被改裝換面,出現在《十日談》中。

而且,兩本書的故事敘述方式,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千零一夜》是通過暴虐的國王建立框架,因為國王每天要與一女子完婚,然後殺掉她,以報復自己品行不端的王后,所以出現了一個特別機智的女子,通過每天夜裡給國王講故事,延緩國王的暴行,這是精心編纂的一對一故事局。而《十日談》的框架更加自由,從表面上看,《十日談》更像是個臨時組的多人局,所以每天的故事主題要臨時定,也沒有固定的講故事人。

但是深層次看,作者薄伽丘已經將自己融入其中,他在書中就說《十日談》是自己寫給女人們解悶用的,這就成為了這個故事框架的基底。讓全書體像個俄羅斯套娃,故事裡還有故事,故事把故事層層疊疊嵌套在其中。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但即使是解悶的故事,作者也已經將當時意大利十四世紀的情景融合進去了,因為當時整個歐洲,都被戰爭、饑荒、瘟疫所困擾,意大利這個城市飽經磨難,經濟和人口都受到了短時間難以恢復的重創。

以佛羅倫薩為例,1348年瘟疫爆發的時候,整個城市失去了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人口。繁華的佛羅倫薩一時屍體遍野,十室九空。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情緒總處在極度的恐慌中,有些人會不斷的自我懲戒,想以此得到救贖,但同樣有人直接破罐破摔,沉迷在瘋狂與放蕩的世界裡,縱情歡樂,活一天算一天,可以說,薄伽丘的故事,將當時的人文形態都融合在作品裡,即使是收集了其他的一些故事,也做了精心的編纂,涵蓋了寓言、反諷、抒情等多種形式,藉此表達他自己想要表達的人文主義自由的核心。

所以它也就無愧於能影響當時意大利小說創作的佳作,他的作品影響,甚至貫徹到歐洲的很多作者身上,成為後世幾百年間諸多名家名著的創作來源,如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莫里哀的《受氣丈夫》等。

02 同類對比《新名字的故事》,講講《十日談》故事的前瞻性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或許有人會一下子覺得,既然《十日談》不完全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故事,那不是更沒什麼價值了嗎?

但如果仔細去看這100個故事,就會發現薄伽丘在設計這100個故事上,所花費的心思有多精妙。比如第四天第五個故事,它講了一個家庭裡,有三個年輕的兄弟經商為業,因為父親留下了一大筆遺產,所以日子過得很不錯,他們有個妹妹叫伊薩貝塔,這姑娘年輕貌美又能幹,經常也會來店裡幫幫忙,一來二去,這姑娘就看上了店裡一個叫做洛倫佐的夥計,兩個人開始了一場熱戀,熱戀的人一心投入愛情,哪裡顧得上別的,結果沒多久,這個戀情就被她長兄發現了,長兄大為惱怒,和兄弟們商量之後,便把洛倫佐拉出去郊遊,藉機殺死了他。

這情人不見了,伊薩貝塔自然十分著急,她反覆催問她的哥哥得不到結果,再問只得到了哥哥們的質詢,不得已之下,她每天只能以淚洗面,於是一天晚上,當她照舊哭著睡著後,她夢到了自己的情人,他面帶憤怒的跟她講了實情,並把他被埋葬的地點告訴了伊薩貝塔。伊薩貝塔一下子就驚醒了,她按照情人的指示,偷偷找到了埋葬點,果然看到了屍體,但她又帶不走那屍體,便割了那頭顱帶回去,埋在花盆裡,上面栽了美麗的羅勒,每日用玫瑰水,香橙水和眼淚灌溉。

但伊薩貝塔異常的表現很快被哥哥們注意到,他們偷了她的花盆,發現了真相,便換了個地方埋葬了人頭,並悄悄離開了墨西拿,跑去了那不勒斯避禍。

從這個故事來看,明面上,它只是講述了一對情人的悲劇,用鬼魂的色彩裝飾其中,顯得故事格外壯麗而又美麗,但是深挖其內核,可以看到當時女性的處境,故事裡的姑娘沒有權利做主自己的婚姻,她的愛情悲劇說到底只是因為她的兄弟們嫌貧愛富,覺得店裡的夥計不能給他們帶來商業上的利益,即使那時,這三兄弟已經十分富有,他們依舊要左右妹妹的一生。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這故事就和《新名字的故事》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新名字的故事》中女主角身處那不勒斯,她的悲劇同樣是因為她的兄弟和丈夫都想拿她當做商業的一部分,她沒辦法掙脫開她的處境,只能在被打與出軌中尋找生活的意義。

完全不同的書本,更是從中世紀跨越到20世紀,卻有著相似的故事,這隻能說明,在意大利的很多城市裡,女子這般悲涼的處境是很常見的。而且,如果仔細查看意大利的婚姻形式,會發現,在意大利的傳統思想中,家庭裡丈夫是一家之長,具有絕對權威,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財產。在波洛尼亞的法學家眼裡,一個家庭的父親就是家中的國王。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威尼斯的人文主義者和外交家達羅耶萊·巴爾巴羅就認為,妻子不僅最愛丈夫,還應當順從丈夫,妻子帶來的最重要的陪嫁就是順從。丈夫的另一職責就是調教妻子,妻子德行的好壞完全依靠丈夫調教。

這樣來看,薄伽丘的寫法是純粹現實主義的寫法,這讓他的故事有了特別的寓意,也讓這些悲劇更能感化當時的民眾。

正如朱光潛指出:“周圍環境和我們環境裡最接近的人的不幸自然會深深打動我們的靈魂。”

但是以故事的相似性來看,更能說明薄伽丘在思想上的前衛性,即使花盆故事中的這個姑娘最終都沒有得到愛情,但她曾經自由戀愛過,她努力的在愛情中奮鬥爭取過,女性那種想要突破環境的桎梏,真正滿足自己身為人的各類需求的味道,便一下子生出來了,這才是薄伽丘真正想要慰藉那個年代的女子的地方,也是全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就像薄伽丘曾經感慨時說的:“誰要是想阻擋人類的天性,那可要好好兒拿點真本領出來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對不可,那隻怕不但枉費心機,到頭來還會弄的頭破血流。”

03 同類對比《三言二拍》,講講《十日談》故事的狂歡性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當然,說到《十日談》,很多人願意將它與《三言二拍》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因為兩個作品都源於市井商業的興起。而且兩個作品都涉及了一些現代愛的色彩與情趣,它們同樣是用一部一部的小故事,在描繪著生活的形態,呼喚著更加符合人性的思想。但我卻覺得,看了《三言二拍》,更能感受到《十日談》作為“人曲”的魅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可以從兩本書作品的故事特徵進行對比。

從框架上來講,《三言二拍》的故事裡,同樣有許多女子努力為自己奮鬥的故事,她們或許是受人誘惑找尋了新情人,或許是在婚姻中努力的實現自己心目中的“守節”,她們同樣有個性在張揚,但這個個性受到了時代禮教的控制,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掙扎,甚至我們細究這些女子的結局,也多是悲劇的。

如果我們要為《三言二拍》的女性進行分類,那分類基本逃不開吳聖昔在《明清小說與中國文化》一書中,對明清小說中的女性所分的三類,即:沉溺於舊女德中的女性、對舊女德產生懷疑的女性和叛逆於舊女德的女性。

而這樣的形態與故事的結局讓人不得不懷疑,在作者們通過文學作品反抗時代的一些劣質習俗與風氣時,是否潛意識中依舊被當時的禮教所束縛,從而控制了各類故事的結局。但《三言二拍》的魅力,在於講求一個因果輪迴,折騰了一遭,反而發現那結局巧的讓人心生怕意,這自然便是不同國家的人文風情帶給作品的不同色彩。

但是,對比《三言二拍》後再觀《十日談》,會發現《十日談》中,女性的“人權”得以更大的體現,比如說在第五天第九個故事裡,男人為了追求到一位心儀的貴婦,耗盡家產,卻始終未能討得貴婦的歡心,後聽聞貴婦要來家中做客,便將自己僅剩下的獵鷹做成餐食,不想貴婦本身是為了兒子討要活獵鷹,只得將現實告訴貴婦,這番舉動打動了那貴婦,最終帶著鉅額家產嫁給了他;而在在第一天第五個故事之中,法蘭西國王一直覬覦蒙費拉特侯爵夫人,他企圖在大臣不在的時候去欺辱費拉特侯爵夫人,卻被她一席“母雞宴”婉拒,藉以明志。以及第四天的第一個故事中,親王不想讓女兒嫁給一個身份低賤的人,但綺思夢達郡主卻直接發聲說:父親,你不該責備我,要埋怨,就去埋怨命運之神,為什麼他總是讓那些庸俗無能之輩佔據著顯赫尊榮的高位,把那人間的英傑反而埋沒在草莽裡.…我們人類的骨肉都有同樣的機能,同樣的效用,同樣的德行,我們人類向來都是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


一本作者親述慰藉女性的書籍,憑什麼多年被歷史教科書提及


從《十日談》來看,女性在故事中有更多的自由,她們依然會受到貴族及教會的欺壓,但是當她們決定機智的反抗的時候,往往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結局,她們也依舊在男女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但是她們也有機會有自己做主自己選擇的權利,這在當時的環境下,便是一大進步。

可以說,薄伽丘把愛情當做一種新的人倫道德,他覺得愛情對男女都是不可缺少的,他用愛情解放人性,也用故事在解放思想。這對於當時處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而言,是一場在災難中難以磨滅的狂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