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發展到自殺的語言信號

朋友說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談論抑鬱症,甚至有因抑鬱症而自殺的,覺得抑鬱症挺嚇人的,讓我分享心得。

前段時間我接手一個個案,在英國讀大一期間,其最好的閨蜜突然上吊自殺,她作為第二個見到屍體的人,深感震痛,休學回國,惶惶不可終日。


抑鬱症發展到自殺的語言信號


第一次諮詢中,她說到和此人的關係,用了一個詞:“相依為命。”兩個家庭富裕、父母健在的人卻感受到世界如此孤立無援,這是一個重要的危險信號。針對這個信號,我在戰略上便有了第一個明確方向,就是首先要讓她感受到絕對的支持感。

什麼叫絕對的支持感呢?就是要真誠地傳達一個感受給她:“不管你父母怎麼想,社會怎麼想,你現在承擔著什麼樣的期許和壓力,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你現在的想法與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感受在傳達時有幾個要點:

第一、“框架感剝離技術”。讓一個人釋放不良情緒的第一步是要去社會化、去標籤化。為什麼呢?因為在極端的抑鬱焦慮情緒當中,人的心智資源已然匱乏無法理智,而大部分的不良情緒是有現實困境來源的,用社會人的標籤來強調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本身就可能觸雷。

常見的應對潛在自殺者的錯誤的表達有“寶貝聽話好不好,你還有爸爸媽媽”,“你這麼優秀有什麼過不去的呢”,“快回來吧同學們都盼著你呢”。

第二、強調當下最想。不是問過去、問未來,而是問當事人當下最想要做什麼、最不想做什麼。當框架感適當剝離以後,當下最大的慾望或者當下最大的拒絕也意味著最大的生存動力,找到這個點就能最快地幫助當事人找到情緒穩定的立腳點。

第三、強調“你”。如果發現個案口中反覆訴說“我爸媽覺得”、“我老公覺得”、“等學校要求”類似這樣的第三人稱帶動的動機,諮詢師可以明確告之“我不在乎他們,我只想聽你的想法”。這點在常見的表現得弱勢的抑鬱症群體中很有效。

好,說回我的個案。在第一次諮詢中我適當地瞭解閨蜜事件的始末後,問她:“你現在最想要什麼?”她說:“真心”。這是第二個信號。去世的閨蜜是她唯一覺得可以真心相對的人,結果她也走了,於是她覺得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可以讓她放下面具的人,她擅長偽裝,但是又非常厭惡自己的偽裝,她非常渴望與人真心相對,但是又不再有人可以與她真心相對。類似如此的抽象內心衝突常見於很多高智商群體個案中,但是也很容易被身邊的人忽略和不解。

常見的錯誤表達有“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啊”,“有什麼你可以和我們說啊”,“不要想太多,多出去走走”。

面對這個情況,我用了認知療法中的辯論技術,理性、尊重、深入地與她探討“什麼是真心,沒有真心會如何,怎樣做她才會感受到真心”等話題。

最後我問她,你覺得我跟你溝通的過程中,是真心麼?她說“我感受到了你的真心。”


抑鬱症發展到自殺的語言信號


我的個案目前安好,以上只是舉例說明危險信號的識別。一個人在極端不良心理情境下表達出的語言信號,每一個字都很重要,敏銳覺察專業應對才能抽絲剝繭救人於水火。

很遺憾,兩個月後我得到消息該自殺閨蜜的表妹也因為抑鬱症自殺了。事後這個表妹的家人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你連死都不怕,為什麼還害怕和我們說說呢?”

我默然許久。

撰文:秋七

關注靈通,和懂你的人傾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