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当鼻尖萦绕着桂花香时,桂花树已是开得热闹而芬芳。今年的秋,来得特别急、特别猛,似乎是为了补偿“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春华失落,才让这秋实之季来得格外炙热。

桂香馥郁,攻城略池,浓郁到闻之就有饱腹之意。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晓莹 《罗湖野录》卷一中记载:

“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 晦堂 乃曰:‘闻木犀香乎?’”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朝的辛弃疾也写下了《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圆高树影。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芳芬。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这木樨,就是我们俗称的桂花,桂花是中国木犀属众多数目的习称。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古代典籍中自然不会少了它的一席之地,但严格说来,有关桂的记载,有樟科桂木樨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前者为乔木,树干枝叶均有香味,也就是药材肉桂;后者即我们常见的灌木生桂花,枝叶枝干并无香味,常被称为岩桂、金桂、九里香等等。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至今,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所提到的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桂林八树,在贲隅东”,以及《吕氏春秋》中的“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此桂到底是肉桂还是岩桂,还打着笔墨官司呢。

但于今日的我们而言,我们在意的,可能不是为谁正名,而是“桂”的审美意象,以及那一缕浓香,在我们心头的荡漾。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桂花树虽长在人间,但远古的神话故事“吴刚伐桂”,就已经将它登月,且送上神坛。

魏晋时代的《虞喜安天论》

说: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耳熟能详的故事有无数个版本,比如《酉阳杂俎》中的: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就是其中之一,不知道留给了后人多少无尽且旖旎的想象。抬头望月,有强迫症的,总想在那阴影中描出一颗桂花树的形状来。

于是,隋朝留下的《杂曲歌辞·桂花曲》如此唱到: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借着传说,借着桂花,调侃着嫦娥寂寞与否?实在是太坏了。

即使是在天宫里,月桂开花也是一件盛事,所以五代前蜀后蜀时期大臣暨词人的毛文锡就写了一首很有意思的《月宫春》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姮娥姹女戏相偎。遥听钧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你看,水晶宫里的桂花开了,神仙们过来看,玉兔银蟾嫦娥仙女要守着,连玉帝也被惊动了要来一探究竟。可是热闹非凡,冷清清的天界也有了几分人气。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待到这桂花开香落在了人间,可不就是宋代高文虎所写的《次韵杨少云桂花》吗?

溶溶漠漠秋光淡,耿耿寥寥夜色清。

不是灵根函爽气,如何醖得此香成。

玉兔捣霜千万粒,凄风折作四花凝。

广寒惯识朝真趣,一笑秋空意欲凌。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溶溶月色,淡淡秋光,夜色寥寥 ,因有一份桂花香,而一笑揽秋意境幽。

最是这“一庭人静月当空,桂不多花细细风”《月下闻桂花》的美好,才让秋夜之静思,不再是悲与凉的主宰,月下人影也有了点点甜意与暖意。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这世间的花千百种,千娇百媚、姹紫嫣红,都顾着各自鲜艳妩媚了,可能带给人治愈的,总是有一枝桂花的。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时病中的吴芾就曾因为友人或者同僚送来了桂花而写下一首诗《谢王秘书送桂花》

病中恨不见花开,赖有仙郎折送来。

一笑相看如有得,呼儿草划具樽罍。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送来桂花的人事仙郎,病中的人也开始想着喝酒了。难道在这些好杯中之物的人眼中,桂花等同于桂花酒?

不过,对于有抱负的读书人而言,“折桂”却是再好不过的礼物了。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从此,就留下了等同于金榜题名的蟾宫折桂。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中了进士,之后他的堂弟白敏中也中了第三名,于是特意写诗道: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人们也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示崇敬。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雅称。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其实,若论桂花的颜值,还是颇为低调的。朱熹的《咏岩桂》就说的很是质朴,老夫子的情怀嘛,大家都懂: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这桂花长得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写实地如同就在眼前,朱老夫子折服于它的

“独芬芳”, 所谓“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楚辞·招隐士》,从而感慨,若能以桂为友,也就不必响应“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了,因为生命早已自有安排。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但老夫子之心,自然是别有深意,若单纯地写桂花之美,还得看女词人李清照的《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这美得就超凡脱俗、美轮美奂了。难怪,李清照还要另一首《鹧鸪天》中赞其

“自是花中第一流”

白日里看桂花,是“玉阶桂影秋绰约,天空为卷浮云幕”;而月夜中的闻香而来,又别有风味,正如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有云:“乃偕往,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籟俱寂。”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既然如此厚爱,那就不如折一枝带回家,时时相伴。像宋朝的朱淑真那样,如《木犀》所云: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人与花,各自香,是心之向往,是自然浓情。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此时,将那新酿的桂花米酒,并着桂花糕、桂花糯米藕、桂花赤豆元宵、桂花糖芋头……一一尝来,可不是咬秋一口香,将整个秋天都装进肚里,甚是满足!

木樨风外等秋潮,如何不叫人“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