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寄青春——追記武鄉一中優秀老師史麗琴

三尺講臺寄青春——追記武鄉一中優秀老師史麗琴

  史麗琴,女,武鄉一中高級地理教師。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師德標兵、省學科帶頭人,省教學能手;長治市骨幹教師、市模範教師、市教學能手,市十大魅力女性,長治市知識界最具影響カ人物,長治市校園最感動人物;武鄉縣特級勞模、縣十佳名師,縣師德標兵,中國共產黨長治市第九屆代表,武鄉縣十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2020年4月21日,因病醫治無效辭世,享年51歲。


這是一種特殊的儀式,這是一個莊嚴的時刻。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3月6日,病床前,一位35歲的女患者面對鮮紅黨旗宣讀了神聖的誓言。緊握的拳頭,滿眶的淚水,14年的奮鬥在這一刻凝聚,觀者無不垂淚。史麗琴,一個來自革命老區武鄉第一中學的優秀教師,帶著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和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在與病魔的抗爭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面對選擇,史麗琴毫不猶豫地回到故鄉


1991年,史麗琴回到了母校,走上了夢寐以求的講臺。

那是一個五穀飄香的季節。走在校園裡,史麗琴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讓她無法推卸的責任感。當她面對幾十雙渴望的眼睛時,她的心裡是那樣的激動。當她站在講臺上時,講課的內容卻不由地跳出課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每年一百左右的升學人數,每年少得可憐的回縣畢業生,人才外流給老區教育事業形成的窘境,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責任,打亂了她的思緒。

成長於一個教育世家,史麗琴耳濡目染了教育事業的神聖,她在填報高考志願欄中全部填寫了師範院校,這使她的同學們都感到驚訝。大學畢業,當同學們紛紛向北京、上海及省城進發的時候,她卻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家鄉。在她的心裡,裝著的是老區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目光。

史麗琴的講課獲得了同學們的共鳴、同事們的贊同。學生、同事都注意到了這位漂亮的新老師。她一回來便挑起重擔,年年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量。剛放下高一教材,又拿起高二課本,剛走出高二課堂,又登上高三的講臺,每天史麗琴都在這樣忙碌著,她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晚上,年幼的女兒成了她辦公室的“常客”,當校園的燈光全都熄滅的時候,總能看到史麗琴揹著熟睡的女兒摸黑回家的身影。

在學生的記憶中,聽史麗琴講課最輕鬆。史麗琴從不讓學生買現成的試題,一來怕學生重複做一些無用的題目,浪費精力;二來不想讓學生購買成套的試題,節約家長們的錢財。於是她成了學生們的“剪貼匠”,史麗琴總是根據教學要求,從各種試題中精心選題,剪貼組合,打印出來再給學生。

“把結果交給上帝,把過程交給自己。”這是史麗琴在一次教學交流中的體會,也是她實踐的結晶。它凝集了史麗琴14年的心血和汗水。省教學能手、省優質課一等獎、市骨幹教師、縣首批名師、十佳教師……當各種榮譽接踵而至的時候,史麗琴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面對孩子,史麗琴用一顆愛心撥動著琴絃

同許許多多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們一樣,史麗琴的人生經歷也面對著一個又一個艱辛,也面對著一次又一次走出大山的機遇。當看到那些艱辛的父母、渴望知識的山區孩子時,史麗琴拒絕了。

武鄉是貧困山區,讀書是山區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出路,那些貧困的家庭為了把孩子送出大山,幾乎傾其所有。面對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生於斯長於斯的史麗琴又怎能放下這些孩子呢?

學生在她眼裡是孩子、是弟妹,而在學生眼裡她就是媽媽、就是天使。生病的學生得到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困難的學生等到了她慷慨的接濟,史麗琴用自己的知識充實著孩子們,更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孩子們。學生魏軍不幸染上疾病,家境貧寒、遠離父母,擺在魏軍面前的似乎只有輟學這一條路。史麗琴把他帶到了醫院,跑前跑後為他治病。學校熬藥不方便,史麗琴便在家裡支起了藥罐,一天兩遍地熬。就這樣,連一些親戚都躲避的病人,史麗琴卻照顧了整整一年多。木訥的魏軍從此變得活潑起來。當他拿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激動地說,史老師改變了我的命運,影響了我的一生。

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更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為了學生,史麗琴放棄了與家人的團圓。望著日漸消瘦的妻子,丈夫心痛。當醫生告訴他自己的妻子患有乳腺疾病時,他更感受到了生活的失衡。那一刻,他幾乎當場暈倒。然而,他又怎麼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經在課堂上暈倒了三次。

走進史麗琴的家裡,潔白的牆上找不到任何裝飾物,最醒目的是史麗琴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對史麗琴來說,床頭成捆成捆的學生來信才是她最大的財富,而每封信背後的故事才是她人生中最精彩的內容,大家的愛才是她從教最大的收穫。

病魔不斷地吞噬著史麗琴的細胞,而信念卻支撐著她,她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面對病痛,史麗琴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誓言

2004年國慶,女兒外出旅遊的願望再次化為泡影。女兒已記不清這是母親第幾次失言,但卻感到了幾分不祥。10月3日,史麗琴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必須馬上住院手術。

在過去的14年裡,儘管她每週完成著28節課和10個自習,儘管每天的工作量是常人的兩倍,儘管已經完成了28年的工作量,要她暫時離開這些親切的面孔、突然離開這熟悉的講臺,還是那麼地難。長假一過,她便出現在教室裡。

10月6日,史麗琴一直熬到凌晨3時。那天,史麗琴連夜批閱學生的試卷。每一份都留下詳細批語,沒有時間和孩子們逐個面談了,只好把話都寫在試卷上。300多份試卷,她一如既往的從容,誰也沒有發現這次試卷上的批語要比往常多了很多,誰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批語背後的沉重。

臨行前,史麗琴第一次在學生面前落下了眼淚。本來想好要笑著離開,淚水卻不由自主地流下來。她舍不下那三尺講臺,舍不下那些學生。話未說完,史麗琴匆匆而去,她不能讓孩子們因她哭泣,她不想因為她的不幸影響學生的情緒。那一夜,史麗琴關掉了家裡所有的燈,怕學生來看她,結果還是來了很多人。學生們是來安慰她的,最後卻變成史麗琴安慰哭成淚人的他們。

病情沒有史麗琴想象得那麼簡單。手術、化療……嘔吐、骨痛、浮腫,病床上史麗琴已經由不得自己,儘管她要回學校的想法是那樣強烈。她只能和前來看望她的同事和學生反覆打聽學校的情況,能看到孩子們高高興興走出考場,成了她病中最多的夢。

現在,化療奪去了她的滿頭烏髮,藥物激素改變了她的身材,劇烈的骨痛阻止了她輕盈的步伐,唯一保留的是她天使般的微笑。病床上的史麗琴還想給同學們上一課:什麼才是堅強。

35歲的史麗琴不得不過早地接受生死的考驗。夜深人靜時,念及女兒每每淚如泉湧;遙想令她眷戀的講臺每每黯然神傷。自從登上講臺那天起,史麗琴已經做好在這裡站一輩子的準備;自從遞交入黨申請那天起,史麗琴已經立下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的誓言。她不是計較命運的不公,而是在惦念自己未盡的責任。

(寫於2005年,副題為編者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