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差不多10年前,在神經擬態計算領域,科學家們就開始琢磨一種叫做憶阻器的微型工具,這種工具能夠像真正的大腦突觸一樣工作。這在當時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想要打造類腦計算機,最主要的是要模擬突觸。要知道,人腦的工作主要依賴突觸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人腦中,突觸數量約為神經元的10000倍,因此最關鍵的是如何獲得功耗低、可高密度集成的人工突觸器件,這時結構簡單又節能的電子元件憶阻器就排上了用場。而且憶阻器能夠在電源關閉之後,仍能“記憶”先前通過的電荷量。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10年以後,夢想照進現實,一種更優質的憶阻器誕生了。

運行電壓不到傳統計算機的8%,神經擬態憶阻器和大腦一樣節能

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阿姆斯特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他們利用蛋白質納米線來作為生物導線,來製造神經擬態憶阻器,或者說“記憶晶體管”。

和大腦突觸一樣,它在非常低的能耗下高效運行,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節能又環保,非常好用!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從微生物地桿菌中提取的蛋白質納米線(綠色),促進了記憶電阻器裝置(銀色)在生物電壓下工作,模擬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組件(藍色連接)

正如第一作者、電子計算機工程博士Tianda Fu解釋的那樣,神經形態計算機最大的障礙之一,是大多數傳統計算機的運行電壓超過1伏,而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電壓要低很多,一般在80毫伏以下,在這種電壓下發送信號,也就是動作電位。

Fu表示,利用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由微生物學家 Derek Lovely 從地桿菌上取下來的蛋白質納米線,他現在已經將記憶電阻器的電壓調整到了神經擬態的電壓水平。這些測試是在電子計算工程研究員Jun Yao的實驗室進行的。

Yao說: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設備可以在與大腦相同的電壓水平下工作。我們造出的這個設備,和大腦中的生物成分一樣節能,真正實現了超低功耗計算能力。這是一個重大的概念上的突破,我們認為,它將在生物電子學領域激發更廣大的探索空間。”

能導電還能還原金屬,功臣竟然是小小細菌?

這種地桿菌很神奇,他喜歡電,就像皮卡丘。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地桿菌,學名叫地桿菌科細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異化 Fe(Ⅲ)還原菌,廣泛分佈於 Fe(Ⅲ)還原環境,比如淡水沉積物、有機物或重金屬汙染的地下水沉積層等,具有重要的生物修復功能。

這種地桿菌上面的蛋白質納米線應用範圍很廣,能導電,同組研究人員此前曾開發過一種發電裝置,也是藉助這種蛋白質,利用空氣中的水分就能發電。

研究人員指出,地桿菌的導電蛋白納米線和昂貴的硅納米線相比,有很多優點,因為硅納米線會產生有毒的化學物質,生產過程也會消耗大量能量。

相比之下,地桿菌蛋白質納米線在水或體液中也更穩定,這對於生物醫學的應用至關重要。Fu和Yao對這些納米線進行了很多測試,比如,測試它們在不同電壓下的性能。他們自己設計了一個電子脈衝開關,通過一個微小記憶電阻裡的金屬線發送正負電荷。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他們之所以用金屬絲,是因為蛋白質納米線可以促進金屬還原,改變金屬離子的反應性和電子轉移性能。地桿菌擁有這種神奇能力並不奇怪,因為它也要呼吸,用化學方式還原金屬,來獲取能量,就和人要呼吸氧氣一樣。

《自然》上發表的論文中具體解釋了,蛋白質納米線可以促進銀(Ag + )的還原。由於還原發生在生物環境中,表明他們能夠催化生物電壓記憶電阻器。因此,研究員利用蛋白質納米線構建了銀記憶電阻器,方便切換。

Yao解釋說,隨著脈衝開關在金屬絲中變化,這個比人類頭髮直徑小100倍的微型裝置創造出了新的分支和連接,就和人類的大腦一樣。產生新的連接的過程,和人類大腦中學習新事物,接受新信息的過程是一樣的。

現代神經科學中,大腦就是一種生物計算機,雖然運行機制和傳統計算機很不一樣,但是它們用類似的方式從周圍世界中獲得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腦就是計算機中的中央處理器(CPU)。

Yao補充說,“你可以調節納米線記憶電阻突觸的傳導性或可塑性,這樣它就可以模擬大腦中用於計算的生物組件。”與傳統計算機相比,這種設備的學習能力明顯不是基於軟件。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讀博期間一年連發2篇Nature,論文一作Tianda Fu講述實驗過程艱辛

根據第一作者Tianda Fu的Facebook顯示,他中學就讀於北大附中,大學時期在重慶大學。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博士期間就讀於UMass Amherst(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攻讀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技術,目前在該校擔任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UMass Amherst始建於1863年,是享譽世界的美國著名公立大學系統麻省大學系統旗艦校區,也是建校最早的校區,為世界大學聯盟成員。

根據Google學術,他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電子以及憶阻器。算上本次發佈的論文,攻擊發表論文6篇,其中2020年有2篇發佈在Nature上,一篇發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芯片造腦:華人博士一作神經擬態計算竟像人腦一樣「低能耗」

Fu的研究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回憶說: “第一批實驗當中,納米線的性能差強人意。”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不斷反覆嘗試,直到有一天,電腦屏幕上顯示的電壓測量結果讓他大吃一驚。

“我還記得那一天。在測量電壓時,我們一直盯著電腦屏幕看。電壓一直在下降,我倆說,‘哇,起作用了,簡直太激動了。”

這項研究未來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說可以用於監測心率的裝置。Fu,Yao和同事們將繼續針對憶阻器中蛋白質納米線的化學、生物學和電子學應用進行全面的探索。Yao補充說: “有朝一日希望這種裝置能夠與生物系統中的真實神經元進行對話。”

芯片造腦,科幻照進現實

以往的究中,不同的神經系統有著不同的神經元模型,突觸模型和網絡模型。

2016年, IBM製造出世界首個人造納米級隨機相變神經元芯片,可實現人工智能的高速無監督學習。這一成果主要在於神經擬態計算方向,是以新器件的方式直接模仿脈衝神經元的行為。可以實現大尺度的圖像識別,信號傳輸速度快,功耗低。

2019年,英特爾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可模擬800多萬個神經元的Pohoiki Beach芯片系統,標誌著人類向機器模擬大腦又近了一步。這個新型芯片擁有800多萬個“神經元”(相當於某些小型齧齒動物的大腦)和80億個“突觸”。

它在人工智能任務執行中執行速度比傳統的CPU要快一千倍,能效提高一萬倍。這一芯片系統已被應用於模擬皮膚觸覺感應、控制假腿及玩桌球遊戲上等任務中。它在圖像識別、自動駕駛和自動化機器人上帶來巨大提升。

近日,發表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英特爾的神經擬態芯片Loihi習得了10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特徵。它的深度學習能力建立在大數據分析之上,去模擬人類嗅到氣味的大腦運行機制。這一發現,擁有“嗅覺”神經擬態芯片機器人在監測環境,檢測危險物質,等方面有很大的商用潛力。如應用在機場安檢區域,能夠高效識別有危害的物質。

神經擬態芯片不斷髮展,未來類腦計算也將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參考鏈接:

https://phys.org/news/2020-04-unveil-electronics-mimic-human-brain.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759-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