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的文化

博山炉的文化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k叹终百年”。这是一首《拟行路难》,为以气骨劲健、词采华美见称的刘宋诗人鲍照的作品。诗中借博山香鑪(“鑪”今通作“炉”)引出闺中哀怨,负心人已去,空余香烟缥缈的博山香炉,说明人心易改,令人长叹。六朝时人常借博山香炉的香与炉来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也见之于民谣,如谣歌《杨叛儿》中有“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亦可见博山香炉是当时日常的用品。除鲍照诗外,六朝时咏博山香炉的诗赋还有很多,今存有齐刘绘、梁沈约和昭明太子、陈傅等人的作品,但多是描绘香炉的华美,因而不如鲍诗借物隐喻,既富有情趣且寓意深刻。 

博山炉的文化

 其实,咏香炉而含隐喻,并不始于鲍诗,早在汉代已有这样的作品,如古诗中的“四坐且莫喧”一首,以“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作为结尾,比喻世俗的人竭力追求浮名,结果好似蕙草被烧,香气很快散掉,到头是一场空虚,意似宣扬道家的思想。以鲍诗与之相比,似更具生活情趣。  

博山炉的文化

古诗中对香炉本身是这样描述的:“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确实很简练地刻画了汉代铜香炉的特征:在一个圆形铜盘的中央,竖立着上承炉身的直柄,炉身是上仰的半球形,以盛香料,上盖作尖锥状的山形,并开有许多出烟的小孔。盖上多雕饰精美,重峰叠嶂,鸟兽人物出没于林莽之中。使用的情景古诗中也有描述:“朱火然其中,青烟扬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由于这种香炉工艺精湛,难于制作,不是一般工匠所能胜任,故古诗中用古代的巧匠来喻当代的工师,说:“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其实汉代的制炉名匠,有一位的姓名还是流传下来了,那就是长安巧工丁缓。据《西京杂记》,他除能制作名贵的“常满灯”和“卧褥香炉”外,“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丁缓制的博山香炉,今天虽已不存,但是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获得的汉代青铜博山香炉,也颇多精品,它们应可与丁缓的作品相媲美。 

博山炉的文化

  西汉时期,雕镂精美的铜博山香炉,开始出现在已被发掘的王公勋贵的坟墓之中。通常使用的类型,可举在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二墓中的出土品为例。刘胜墓中放置的铜香炉,没有承托的圆盘,柄下有圈足,柄部镂雕成三条腾出波涛的龙,以头顶托炉身。炉身上部和炉盖合成层层上叠的山峰,虽无九层至少也有六七层,峰峦间点缀有树木,神兽、虎豹出没其间,还有肩负弓弩追逐野猪的猎手,特别是雕出一些体态灵活的猴子,或高踞在峰顶,或骑在兽背,更使作品增加了生趣。全炉纹饰均错金,线条劲健流畅,有粗有细,细的近于发丝,工艺极为精湛。若于炉内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山景朦胧、群兽灵动的效果。窦绾墓中放置的一件,是下面带有承盘的,炉盖也作人兽出没其间的重重山峦,但似不如刘胜墓的那件精巧。山峦下有一周由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组成的花纹带。炉柄的造型最具匠心,雕出一个裸身力士,仅腰束短裈,肌肉凸张,孔武有力,他屈膝骑在仰首伏地的神兽背上,左手按兽颈,右手上托奇峰耸立的炉体,造型稳重而不呆滞,确有力举万钧的气势,它不但适于在当时席地起居时置于席边床前,也适于列置帏帐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