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的文化

博山爐的文化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斵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幃裡明燭前。外發龍鱗之丹彩,內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k嘆終百年”。這是一首《擬行路難》,為以氣骨勁健、詞采華美見稱的劉宋詩人鮑照的作品。詩中借博山香鑪(“鑪”今通作“爐”)引出閨中哀怨,負心人已去,空餘香菸縹緲的博山香爐,說明人心易改,令人長嘆。六朝時人常借博山香爐的香與爐來隱喻男女之間的愛情,也見之於民謠,如謠歌《楊叛兒》中有“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瀋水香,儂作博山爐”。亦可見博山香爐是當時日常的用品。除鮑照詩外,六朝時詠博山香爐的詩賦還有很多,今存有齊劉繪、梁沈約和昭明太子、陳傅等人的作品,但多是描繪香爐的華美,因而不如鮑詩借物隱喻,既富有情趣且寓意深刻。 

博山爐的文化

 其實,詠香爐而含隱喻,並不始於鮑詩,早在漢代已有這樣的作品,如古詩中的“四坐且莫喧”一首,以“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作為結尾,比喻世俗的人竭力追求浮名,結果好似蕙草被燒,香氣很快散掉,到頭是一場空虛,意似宣揚道家的思想。以鮑詩與之相比,似更具生活情趣。  

博山爐的文化

古詩中對香爐本身是這樣描述的:“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確實很簡練地刻畫了漢代銅香爐的特徵:在一個圓形銅盤的中央,豎立著上承爐身的直柄,爐身是上仰的半球形,以盛香料,上蓋作尖錐狀的山形,並開有許多出煙的小孔。蓋上多雕飾精美,重峰疊嶂,鳥獸人物出沒於林莽之中。使用的情景古詩中也有描述:“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由於這種香爐工藝精湛,難於製作,不是一般工匠所能勝任,故古詩中用古代的巧匠來喻當代的工師,說:“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其實漢代的制爐名匠,有一位的姓名還是流傳下來了,那就是長安巧工丁緩。據《西京雜記》,他除能製作名貴的“常滿燈”和“臥褥香爐”外,“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丁緩制的博山香爐,今天雖已不存,但是從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獲得的漢代青銅博山香爐,也頗多精品,它們應可與丁緩的作品相媲美。 

博山爐的文化

  西漢時期,雕鏤精美的銅博山香爐,開始出現在已被髮掘的王公勳貴的墳墓之中。通常使用的類型,可舉在河北滿城的中山靖王劉勝和他妻子竇綰二墓中的出土品為例。劉勝墓中放置的銅香爐,沒有承託的圓盤,柄下有圈足,柄部鏤雕成三條騰出波濤的龍,以頭頂託爐身。爐身上部和爐蓋合成層層上疊的山峰,雖無九層至少也有六七層,峰巒間點綴有樹木,神獸、虎豹出沒其間,還有肩負弓弩追逐野豬的獵手,特別是雕出一些體態靈活的猴子,或高踞在峰頂,或騎在獸背,更使作品增加了生趣。全爐紋飾均錯金,線條勁健流暢,有粗有細,細的近於髮絲,工藝極為精湛。若於爐內焚香,輕煙飄出,繚繞爐體,自然造成山景朦朧、群獸靈動的效果。竇綰墓中放置的一件,是下面帶有承盤的,爐蓋也作人獸出沒其間的重重山巒,但似不如劉勝墓的那件精巧。山巒下有一週由龍、虎、朱雀、駱駝及草木、雲氣等組成的花紋帶。爐柄的造型最具匠心,雕出一個裸身力士,僅腰束短褌,肌肉凸張,孔武有力,他屈膝騎在仰首伏地的神獸背上,左手按獸頸,右手上託奇峰聳立的爐體,造型穩重而不呆滯,確有力舉萬鈞的氣勢,它不但適於在當時席地起居時置於席邊床前,也適於列置幃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