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一代奇葩皇帝多,原因何在?

明朝前后共传十六帝,其中奇葩皇帝占了绝大多数,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就有两位,还出了有名的木匠皇帝、药罐子皇帝。可就是这样,明朝还是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之久。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些都说明了明朝制度好。但有也人批驳说,有明一代,宦官掌权为祸甚多,怎么能说制度好呢?确实,明朝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朝代中就是一个例外。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例外却是合理的存在,正如乔·拜伦所说“例外恰恰证明了规章的合理性”。

为什么明朝一代奇葩皇帝多,原因何在?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和尚出身的皇帝,他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使皇权不落于旁人之手。在设置官僚机构上,他沿袭元朝廷,但废除了中书省。在位期间,还将自已的艰辛经历写在大明御制皇陵碑上,敦敦教诲告诫他的子孙要牢记那段历史,珍惜当下。由于废除了中书省,以他一人之力举全国之事,有些方面他感到力不能及,特别是如何有效地监督地方官员上。于是,他将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虽然,后来,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废除了锦衣卫。但有此祖制,后世对锦衣卫的应用也就合理合法、顺理成章了。

为什么明朝一代奇葩皇帝多,原因何在?

很快,这种判断得到了应验。朱元璋之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为了巩固其统治,他又恢复锦衣卫。至此以后,锦衣卫成为皇帝身边的一把利剑,成为皇帝掌权的标配,锦衣卫的地位得到了巩固。虽然,锦衣卫几经变革,权力职能被后来的东厂、西厂分化,但锦衣卫之职仍然是个重要的职务设置。值得重点说的是,东厂、西厂是独立的机构,主要组成人员是宫内的一帮太监,这样设置的原因,是明成祖及后来的皇帝认为宫内的人用起来比宫外的锦衣卫更加方便,他们代施锦衣卫职责,与锦衣卫有着渊源上的关系,由于深得皇帝器重,权力凌驾于锦衣卫之上。所以,上至内阁、六部等政府机构,下至地方,都得到了有效的监督。

为什么明朝一代奇葩皇帝多,原因何在?

当然,“两厂一卫”制度的设置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莫过于“宦官乱政”问题。但这种乱,也仅限于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而明争暗斗,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虽伤筋动骨,但并不伤到要害。因为“两厂一卫”要想有所作为,就必然与朝臣对立,而不是相互勾结。虽然,“两厂一卫”有一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却是很有限的,即使有所僭越,也是得到皇帝本人的默许所为,并没有真正掌握核心的国家机构职能,有所染指的地方也非常有限。归根到底,“两厂一卫”分量虽重,但在皇帝身边都是“走狗”级的人物,东厂厂主也不过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皇帝一句话,就可以让其滚蛋。历史上有名的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物,也不例外。由于,明朝皇帝用“四两拨千金”之力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才导致这一朝代出现那么多的奇葩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