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戲曲入手,探究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之路

中國古代皮影戲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一,關於中國古代皮影戲的起源雖有多種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皮影戲最早起源於漢朝時期,興起於唐朝時期,興盛於宋朝時期,元朝時期傳入歐洲等地區,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皮影戲發展最為輝煌,可見我國古代皮影戲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古代皮影戲又稱之為“影子戲”和“燈影戲”,在古代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歡,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戲劇文化,與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風俗禮儀相融合,具有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演繹著各種栩栩如生的民間故事,正如:“粉墨一場戲,亂人生悽離”。中華古代皮影戲在不同朝代之中有著不一樣的的發展,所以中國古代皮影戲的演變與各個王朝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一、中國古代皮影戲在製作、戲班、唱腔、人物形象、藝術流派等方面上的演變和發展

皮影戲是我國古代出現最早的戲曲種類之一,具有著兩千年多年的文化歷程,在各個朝代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皮影戲的身影,也為各朝各代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數不勝數的樂趣,堪稱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一流。中國古代皮影戲的存在也算是我國古代藝術殿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戲曲入手,探究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之路

中國古代皮影戲是唯一一個能夠在表演時輕裝上陣的戲種,之所以能夠輕裝上陣與的製作方面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皮影大多數出自於民間藝術人之手,皮影在製作過程中步驟多而複雜,按照一定的製作過程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種程序。

選皮主要採用動物的獸皮,其中公牛皮最為突出,這種牛皮厚度與薄度搭配均勻,皮質堅硬中帶著柔軟,顏色深青中帶著透明。制皮主要採取“灰皮”和“淨皮”兩種製作方式,兩種泡製方法各有不同結果也有所差異,“灰皮”透明度極高近似玻璃一樣,更加容易雕刻,“淨皮”一邊泡製一邊用刀刮皮,晾乾之後便可進行雕刻。

畫稿,又稱作為“樣譜”,主要設計一些皮影的形狀。過稿主要是對選好的牛皮進行分類,加以整理,使這些牛皮在製作的時候發揮到最大的用處。鏤刻上要注意“雕刻線有虛線和實線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敷彩主要是顏色的搭配,雖然顏色的種類非常的少,但是民間手藝人特別擅長搭配顏色,使皮影看起來光彩奪目。發汗熨平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為敷彩之後的牛皮進一步高溫脫水,使時間長的牛皮不易變形。綴結合體就是把皮影人物的各個身體部位相互鏈接在一起,在表演時能夠活靈活現,生動形象。

從戲曲入手,探究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之路

中國古代皮影戲作為如今的“國粹”,獨特的唱腔和多種流派的影戲具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由於我國古代地域遼闊,皮影戲又在我國古代各個地區受到歡迎,時間久了,皮影戲自然而然的受到各個地區風俗習慣的薰陶,皮影戲的唱腔風格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和民間色彩,逐漸出現老腔、秦腔、吹腔等多種唱腔。

老腔的腔調具有氣勢磅礴、語氣高昂的聲腔,秦腔,又稱“梆子腔”運用聲嘶力竭的吼唱方式和當地的方言相結合,吹腔,俗稱“皮腔”,其唱腔主要以嗩吶為主,有時還要添加一些伴奏樂器,在演奏時更加慷鏘有力。

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也各具特色。由於疆土面積遼闊,各個地區獨特的戲曲、文化藝術、民謠等民間藝術的精髓都被皮影戲所吸收,皮影戲也逐漸成為各個地區全新的一種戲種,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代便出現了許多皮影戲的戲種,其中華縣皮影戲、陸豐皮影戲、北京皮影戲等多種流傳至今。

華縣皮影戲是最為古老的戲種,該戲種的唱腔高昂起伏,聲音細膩而幽雅、婉轉而纏綿,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陸豐皮影戲,又稱“皮猴戲”,藉助燈光來演繹各種故事,其唱腔甜美而不失氣勢,舞臺色彩搭配合理,感染力強而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北京皮影戲,又稱“驢皮影”,與“京劇”有些一些關聯,也有生、旦、淨、末、醜五個角色,主要演繹一些神話、寓言故事。

從戲曲入手,探究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之路

戲臺作為皮影戲表演的舞臺和戲班作為皮影戲經營運行的機構也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戲臺作為表演舞臺能夠讓皮影戲展現出無窮的魅力,讓臺下的觀眾讚不絕口。戲班作為經營運行機構主要負責寫戲、戲價、分配。寫戲就是讓皮影戲的表演者演繹新的作品,戲價就是皮影戲表演的收入,分配講究公平。

皮影戲表演時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常常會錯以為那個白色帷幕之後有著千軍萬馬,殊不知白色帷幕之後只有幾個人,一些稀奇古怪而又極其簡陋的樂器,還有些栩栩如生的小玩偶。正所謂:“一口述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的道具一般只有影窗、白色帷幕、油燈、小玩偶、樂器等

二、中國古代皮影戲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所變化

《海陽竹枝詞》:“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

根據史書典籍記載,在我國古代漢朝時期便出現皮影戲的說法。在當時還有過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漢武帝劉徹因為自己心愛的妻子李夫人離世非常痛心,漢武帝因為思念李夫人經常出現幻覺,神志不清,無心打理朝野之事。

大臣李少翁在一次無意當中注意到了影子的奇妙,於是用東西製作出李夫人的影像和佈置一些場景,沒過多久就請皇帝前來欣賞,皇上為此十分高興,還特意嘉獎了李少翁,後來皮影戲在創作藝術上出現漢朝的帛書。

從戲曲入手,探究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之路

盛唐時期是唐王朝最為繁華的階段,盛唐時期經濟快速發展,政治格局穩定,軍事實力強大,整體的社會環境良好。唐朝時期上到皇親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每天都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在如此優勢的發展環境之下皮影戲不斷進入唐朝皇親國戚、文人雅士、黎民百姓的生活之中,成為唐朝人閒暇之時的樂趣。

唐朝時期皮影戲在雕刻上出現唐文化的色彩,比如唐詩、壁畫、宗教、以山水和人物為主的畫作。皮影戲在制皮上採用“灰皮”方式,將石灰、臭火鹼、硫酸、硫酸銨等藥劑放入水中泡製。唐朝時期由於佛教的盛行,皮影戲多用來宣傳佛教文化。

宋朝時期皮影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朝經濟南移不僅導致北方經濟、政治中心南遷,軍事上吸取前朝的歷史經驗,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策。而且還導致北方地區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科學技術等傳入南方地區,皮影戲的發展也隨之不斷擴大。由於南北兩方的風俗文化的不同,導致皮影戲吸取南北兩地的文化特色,在宋朝時期出現了不同戲種的皮影戲。

宋朝時期由於“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許多文人雅士受到朝廷的重用,經常在一起舉辦一些宴會、晚會、郊遊來豐富自己的生活。皮影戲自然而然的進入了他們的生活當中,同時皮影戲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畫稿上採用了用花、草、雲、鳳圖案為女性,用龍、虎、水、雲等圖案為男性,每逢佳節皮影戲的戲臺都會比往常多出好幾倍。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首個以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時期,對於戲劇方面最為出名的是元雜劇,但是皮影戲在當時對外界的影響很大。元朝時期皮影戲在蒙古軍營中深受士兵的喜歡,經常當做一種娛樂方式來緩解軍中生活壓抑和枯燥。後來因士兵隨軍作戰皮影戲逐漸流入歐洲和東南亞地區。

從戲曲入手,探究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之路

明朝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間,在都城舉辦一場“百戲大會”,其中就有皮影戲,在當時皇親貴族並不看好皮影戲,認為其簡陋的裝備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最後皮影戲用實力證明了自己足以配的上大雅之堂,表演過程當中或激昂或低沉,有笑點有哭點、唱腔與情節相互配合,感染力十足。

皮影戲中車馬輪船來往自如、妖魔鬼怪出神入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加上各種皮影操作和聲光效果的配合,在小小的戲臺把故事展現的淋淋盡致,皮影戲足以百戲之首。之後皮影戲就受到各個社會階層的重視,促進皮影戲發展到鼎盛時期,從此皮影戲就出現了各種流派之爭。

三、中國古代皮影戲的發展的特點,對後世發展有什麼藝術價值

中國古代皮影戲歷時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有三個特點幾乎不曾變化,其一皮影戲流行的範圍廣泛,其二皮影戲一般用唱腔來分辨種類,其三皮影戲的道具主要是影窗。中國古代皮影戲作為一個融各種藝術為一身的綜合性民間藝術,體現我國民間藝術文化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皮影戲是古代勞動者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國古代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