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堅定擴大對外開放,保障國際物流暢通,嚴把防疫物資出口質量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增加了世界經濟下行壓力,給開放合作帶來更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對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出挑戰。但是,疫情絕不會關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是我們根據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這有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這一基本判斷沒有因為疫情而發生改變。

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並未發生根本轉變。一方面,我國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優勢,為對外開放提供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優勢,為對外開放提供了基本支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不僅繼續堅定推進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時也採取各種積極舉措來應對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陣地”,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就穩住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根基。隨著我國疫情得到控制,各項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外貿外資企業復工復產進程在加快。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24459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月份至2月份收窄8.7個百分點。

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也充分展現了中國在疫情面前堅定不移走擴大開放道路的決心。

首先,加快落實各項外貿支持政策,精準幫扶企業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全力保市場、保訂單、保履約、降成本、防風險。加快外貿領域科技、制度、模式創新,優化國際市場佈局,挖掘外貿新增長點。促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減少貿易限制,推動貿易伙伴簡化通關手續,優化口岸、物流等服務。

其次,積極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中國應對疫情衝擊的又一重大舉措。疫情在全球蔓延破壞了各國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對各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帶來重大沖擊。我國將加大力度支持廣大中小微企業,加快內生增長動力的釋放,使得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得以儘快恢復,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貢獻了“中國力量”。

可以看到,一系列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舉措已經產生了積極作用。如寧波舟山港等多個港口生產已經恢復至日常水平;一季度,欽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8%和24%。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我國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

今年1月1日起,《外商投資法》生效,外資企業設立和變更事項的審批與備案全面取消,持續開展法規文件“立改廢”,外商投資更加便利,有助於營造一個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今年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也有望比往年更早推出,對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兩張負面清單隻減不增;今年4月1日起,中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再次彰顯中國堅定推進對外開放的姿態……

繼續擴大市場開放、繼續完善開放格局、繼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深化多雙邊合作、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經濟日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