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铁路史中的“泸州记忆”(二)

近代铁路史中的“泸州记忆”

近代铁路史中的“泸州记忆”(二)


近代铁路史中的“泸州记忆”(二)

二)《建国方略》——孙中山与泸州人的“铁路梦”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早年留学檀香山,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创立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翻了两千年封建帝制,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4天后的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逊位的第二天,根据南北议和秘密协议,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此后的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维护民国临时约法,在与北洋政府的斗争过程中,孙中山开始着手撰写他的重要著作——《建国方略》,这部著作从1917年开始到1919年完成,由《孙文学说》(又称《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民权初步》组成,耗时三年时间,孙中山先生终于完成了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

百年前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而落后的根源,就在交通上,交通的根本又在铁路。孙中山认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他进一步阐明中国要富强,万事交通为先导。交通当中,最紧要的是修铁路 。“中国物产无不丰富,惟待开发而已。中国亦与各大国发展之情形相同, 所急切需要者, 乃交通之便。故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 ”。综观发达国家的富强历史,铁路处于优先发展地位 。“盖无论何处 ,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 人民幸福之源泉也”。 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未来建成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公路的建设计划,其中包括扩建西南、西北、高原铁路等。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用了3000余字讲述对西南铁路网的构想。孙中山先生在书中4次提到泸州,在书中规划有两条铁路干线(成都经泸州至广州、重庆经泸州至昆明)穿过泸州,连接西南铁路网。

《实业计划》之第三计划中第三部《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有如下叙述:

丙 广州成都线经由桂林、泸州 

入广西。经过贺县及平乐,由此处循桂江水流,上达桂林。于是广东、广西两省省城之间,各煤铁矿田可得而开凿矣。自桂林起,路转而西,至于永宁,又循柳江流域,上至贵州边界。越界至古州,由古州过都江及八寨,仍循此河谷而上,逾一段连山至平越。由平越横渡沅江分水界,于瓮安及岳四城,入乌江流域。自岳四城循商人通路逾雷边山至仁怀、赤水、纳溪。于是渡扬子江,以至泸州。自泸州起,经过隆昌、内江、资州、资阳、简州,以达成都。此路最后之一段,横过所谓“四川省之红盆地”,有名富庶之区也。其在桂林、泸州之间,此路中段则富于矿产,为将来开发希望最大者。此路将为其两端人口最密之区,开一土旷人稀之域,以收容之者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勾勒出一条经过泸州,连接贯通成渝铁路和贵昆铁路的铁路,这一铁路建成后,将形成西南地区出海的又一重要南下通道。后来川黔两省在孙中山规划的这条南下通道基础上规划形成了隆黄铁路的雏形,描绘了建设隆黄铁路的美好愿景。从此,泸州人就有了一个“铁路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