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鐵路史中的“瀘州記憶”(二)

近代鐵路史中的“瀘州記憶”

近代鐵路史中的“瀘州記憶”(二)


近代鐵路史中的“瀘州記憶”(二)

二)《建國方略》——孫中山與瀘州人的“鐵路夢”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早年留學檀香山,受西方思想影響,提出三民主義思想,創立中國同盟會,從此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於1911年辛亥革命後,推翻了兩千年封建帝制,一手締造了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44天后的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遜位的第二天,根據南北議和秘密協議,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由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此後的孫中山,一直致力於宣傳三民主義思想,維護民國臨時約法,在與北洋政府的鬥爭過程中,孫中山開始著手撰寫他的重要著作——《建國方略》,這部著作從1917年開始到1919年完成,由《孫文學說》(又稱《心理建設》)、《實業計劃》(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民權初步》組成,耗時三年時間,孫中山先生終於完成了國家建設的宏偉藍圖。

百年前的中國,經濟十分落後,而落後的根源,就在交通上,交通的根本又在鐵路。孫中山認為:“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 他進一步闡明中國要富強,萬事交通為先導。交通當中,最緊要的是修鐵路 。“中國物產無不豐富,惟待開發而已。中國亦與各大國發展之情形相同, 所急切需要者, 乃交通之便。故目前關係吾國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鐵路之建築 ”。綜觀發達國家的富強歷史,鐵路處於優先發展地位 。“蓋無論何處 ,鐵路常為國家興盛之先驅, 人民幸福之源泉也”。 他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未來建成16萬公里鐵路和160萬公里公路的建設計劃,其中包括擴建西南、西北、高原鐵路等。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用了3000餘字講述對西南鐵路網的構想。孫中山先生在書中4次提到瀘州,在書中規劃有兩條鐵路幹線(成都經瀘州至廣州、重慶經瀘州至昆明)穿過瀘州,連接西南鐵路網。

《實業計劃》之第三計劃中第三部《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有如下敘述:

丙 廣州成都線經由桂林、瀘州 

入廣西。經過賀縣及平樂,由此處循桂江水流,上達桂林。於是廣東、廣西兩省省城之間,各煤鐵礦田可得而開鑿矣。自桂林起,路轉而西,至於永寧,又循柳江流域,上至貴州邊界。越界至古州,由古州過都江及八寨,仍循此河谷而上,逾一段連山至平越。由平越橫渡沅江分水界,於甕安及嶽四城,入烏江流域。自嶽四城循商人通路逾雷邊山至仁懷、赤水、納溪。於是渡揚子江,以至瀘州。自瀘州起,經過隆昌、內江、資州、資陽、簡州,以達成都。此路最後之一段,橫過所謂“四川省之紅盆地”,有名富庶之區也。其在桂林、瀘州之間,此路中段則富於礦產,為將來開發希望最大者。此路將為其兩端人口最密之區,開一土曠人稀之域,以收容之者也。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勾勒出一條經過瀘州,連接貫通成渝鐵路和貴昆鐵路的鐵路,這一鐵路建成後,將形成西南地區出海的又一重要南下通道。後來川黔兩省在孫中山規劃的這條南下通道基礎上規劃形成了隆黃鐵路的雛形,描繪了建設隆黃鐵路的美好願景。從此,瀘州人就有了一個“鐵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