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讀書、讀人、讀世界......”

閱讀經歷,讓我成為一個相對敏感的“受體”,從細膩逐步走向深刻,也走向思想的獨立,具有了平和麵對機會與可能,並能夠逐漸成長的能力。——何優優


名師畫像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何優優,溫州市甌海區外國語學校高級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從教二十年,勤於實踐,樂於思考,倡導“真實的學習”理念。執教過《傳統遊戲我會玩》、《我是誰》、《吃飯有講究》等省、市級公開課,《你好,小學生》《來,拆掉課堂的牆》等數十篇論文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


名師故事 

最近正在讀羅伯特·L·凱利的《第五次開始》,闡述600萬年人類歷史上的四次嬗變,並站在一個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角度預測人類即將開始的第五次開始。凱利是美國的考古學會會長,一個古人類學家,他觀察到,體現人類文明進程的宏觀世界是由那些關鍵事件促成的開始與行進,那麼處於其中的個人又何嘗不是呢?於是我也嘗試回頭去尋找我的幾次關鍵事件與我的四次開始,期待畫出成長的軌跡,站在當下思考那些走過的足跡。


【第一次開始:讀書,有溫度的思考】

1999年7月,我從浙江省樂清師範學校畢業,分配到婁橋一小任教。初生牛犢,青春懵懂,作為一個新教師,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面對,但是從小就喜歡閱讀與寫作的我卻知道兩件事情是需要我去堅持的——自己閱讀和帶領學生閱讀。

閱讀與《自由在高處》

婁橋一小是一所安靜美好的校園,給了我自我生長的力量。我開始打造屬於我和孩子們的一間閱讀教室,在我的閱讀教室裡不斷打開學生的世界,讓他們看見更多的精彩與美好,賦予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可能;同時我也知道在這樣一個一路奔跑的世界幫助自己找回一個教師應該有的安靜與平和是多麼的重要。我開始用一間書房抵抗世界的紛擾,讓自己從容。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回顧過往,在我的閱讀浪漫期,讀的最多的是文學作品,也因為文學的滋養,從1999年師範畢業到2009年這安靜的十年間,我吸納著文學營養,同時也與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親近文學,還到各處去做兒童閱讀推廣,羅曼·羅蘭、路遙、龍應臺、餘秋雨、周國平……

那十年的我,是一個自得其樂、無所畏懼、沉浸在文學世界裡的小學老師。  

然而,閱讀是有觸角的,她有無限延展的能力,帶著我從文學的細膩走向思維的深刻。第一次翻開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我突然找到了思想的力量,找到了一個教師應有的對這個社會和世界觀察的視角。我開始知道在文學世界浸潤中的自己似乎缺少了什麼。  

那就是一個教師應該有的思想與價值判斷體系的建立,以及思維的深刻性的形成!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無法言表的感受,但確實讓我清晰地認識到了,我們的大腦不應該是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得有自己的觀點與表達。於是,順著閱讀鏈,我開始慢慢走入另一個充滿思想的世界,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劉瑜的《讓子彈飛》,許知遠,易中天,張宏傑……我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次開始,開始明白應該進行屬於自己的思考,讓思考真正擁有自己的溫度。也許,正是這樣的閱讀經歷,讓我成為一個相對敏感的“受體”,從細膩逐步走向深刻,也走向思想的獨立,具有了平和麵對機會與可能,並能夠逐漸成長的能力。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掛職與《文新行思路》

在甌海這片生我養我,並給予我夢想的土地上,我安安靜靜但有滋有味地堅守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特別幸運的是,2009年的金秋十月,在區教育局和區名師辦的組織下,我有機會作為甌海區第三輪名師培養對象赴杭州西湖小學文新校區掛職鍛鍊兩個月。作為全國德育示範學校,作為一所年輕茁壯的名校,她確實給了我許多從來不曾目睹過的熱情與活力——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兢兢業業的文新老師,健康發展的西湖學子。而兩個月的杭州掛職學習,我不僅參加了學校幾乎所有的學科活動和課程活動,還在導師的帶領下參與了杭州品德學科的教研活動,這無疑是讓我在閱讀中打開世界的同時,也在觀察與行走中開闊了視野。  

在文新小學掛職學習期間,我們每個老師需要整理並提煉一週兩次掛職體會。我覺得這是太棒的主意,不但讓我們去看,而且督促我們“看見”並思考。數萬字的《文新行思路》是我至今最喜歡最滿意的行走筆記。而我就是從那時開始養成記錄、整理、反思的習慣,並一直保持到現在。  

都說習慣決定一個人的發展與未來,也正是這樣的習慣和堅持,讓我真正成為一個始終保持思考的、比較敏銳的行動者。

優質課與《擦亮眼睛》

2010年9月,我一結束在南山小學的交流任教回到婁橋一小,就接到教研員董曉群老師的任務,讓區小學品德優質課第一名的我代表甌海參加溫州市的賽課活動。董老師是我教師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我們之間長情的故事可以寫一個長篇。她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也是最瞭解我的人,她始終對我保持高期待。也許就是為了這份信任,我才努力成為現在的我。  

我當時選的課題是《擦亮眼睛》,相信科學,破除迷信。我懂得讀書時的思考,行走時的思考,而董老師教會了我對課例的深刻思考。她說,不破不立,要從“教教材”思維到“用教材教”思維,大膽引進生活資源,設計生動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們在看手相、猜車牌價格、數字的秘密、斬妖除魔小實驗以及星座性格解疑等活動中學會擦亮眼睛,達成學習目標。沒有懸念,我的課獲得了市裡優質課一等獎。之後,我帶著這節課去南京雨花小學參加全國高效課堂比賽,也獲得一等獎,並得到來自全國各地老師們的好評。  

有溫度的思考,由閱讀開啟,走向學習和生活,又走向我的課堂,這是我的第一次開始。


【第二次開始:讀人,有主題的研究】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和趨勢分析學家丹尼爾·平克的《全新思維》中提及未來的人所需要的“三感三力”,其一就是“交響力”。所謂“交響力”就是一個人能夠和不同領域的人之間產生關聯性,發現各人之所長,運籌帷幄,發揮每個“人”的優勢,並能夠把這些人的資源整合成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力量。  

學會“讀人”,實現我的第二次開始。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二十年”,我的班,讀懂學生的世界

二十年,三所學校,八個班。從教之初,我帶的都是小學中高年級,我在婁橋一小帶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學生如今都已成家立業。而我教學生涯的第二個十年,2010年開始,基本上都是與一二年級的孩子打交道。正像茉莉老師說的,和低年級兒童交往,我們更需要蹲下來和孩子們一起看世界。一二年級課堂上,如何聽懂孩子的語言,讓孩子投入到學習中,真的需要老師有“慢”的藝術。這個階段的我,讀各種專著,學各位名師,潛心修煉與學生交往的內功,慢慢做一個能讀懂學生世界的好老師。

2016年9月,我調入甌海區外國語學校。學校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的優勢”為校訓,更是把“人”擺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發現人,點亮人,成就人。課堂上學生是鮮亮的主體,班級中學生是明亮的主人,“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在我的班級裡,除了常規課程,學生還有很多成長的舞臺。我為學生設計大量的跨學科課程:比如橋課程,朗誦橋的詩篇、搭倍力橋、過數學橋、訪溫州橋;再比如,樹課程,同樣是一週時間讀繪本故事、舉行班級詩會、觀察研究樹木、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些課程如同小小的種子給了學生啟蒙。我深深地記得那個午後,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我和孩子們坐在我們的櫸園,觀察研究櫸樹,幾個孩子抱著我說:優優老師,研究好了樹,我們再研究石頭、花,其他好多好多,我們一個一個研究。就這樣,萬物開始啟蒙。那一刻,天真爛漫的孩子在舒展的空間裡特別熠熠生輝。我還為學生設計主題項目學習活動——共享單車調查、傳統節日研究等等;為學生構建美好的閱讀教室,每週兩次與孩子交流經典兒童讀物……精心設計的主題活動,讓這些靈動的孩子發現了世界的神奇與學習的樂趣,也引領他們開始用獨立的思考來審視這個精彩的世界。我堅信,這些具有獨立意識的,有著與眾不同的兒童精神的人將會更好地成就自己,也能成為未來的主宰者,我需要為他們的熱情與潛能搭建舞臺,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C位。

讀懂學生,實施主題課程,不僅助力我的班級管理,更助力學生的成長。

“十年”,我的工作室,和志同道合者並肩前行

很幸運,除了我的班,我還擁有一個團隊——何優優名師工作室,一群願意堅持“心平氣和地做一件小眾的事”的人。到今天,工作室已經招收第三期的學員了,從第一期的“6+1”到現在15個正式學員的大團隊,從一批青澀的教師到現在的市區骨幹教師(近兩年的省市區各類比賽中獲獎人次都達到80人次以上)。十年時間,我堅持和志同道合者並肩前行,我的成長其實也是伴隨著一個團隊的成長。

工作室一直以關注學生真實學習和成長的課題研究為載體,《小學品德教學素材的選擇和使用》、《小學品德活動化教學研究》、《小學品德故事教學研究》……一群人一件事,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我覺得帶工作室是實現多維成長的最好方式。首先是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的我,一邊帶團隊一邊獲得自我更新;其次是學員的成長,每個人在磨課和理論研究中成長;第三,主題化的研究,是立足於學生髮展的研究,學生在不斷成長。2017年12月,我和我的學員們在溫州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改領航活動中以團隊的形式整體展示我們多年的思考與教育教學變革行動的成果,以“讓真實的學習發生”為主題的課例和專題報告得到了省市教研員鄔冬星老師和林高老師的高度肯定。

正像我的學員們經常說的,這個團隊就是一種意義感的存在,互相促進中,每個人都發現了自己更多的可能。


【第三次開始:讀世界,有力量的實踐】

2018年,對我個人來說意義重大。

體系重新架構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三科統編之一,已經開展多次國家級培訓活動。4月初,我得到省市教研員的推薦,參加了由教育部組織的在成都舉行的國培項目。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家級的培訓,成尚榮、高德勝、孫彩萍等國內知名專家,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他們作為學者的專業與視野,作為實踐者的擔當與使命。 

離世界更近,離學生更近。 

如何讓一個老師從經驗主義中跳脫出來,不斷實現突破與飛躍,我覺得應該就是領著他們出來看一看。這一次的培訓活動,讓我有機會在專家們的指導下通讀教材,瞭解整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體系的編寫特點,更新了學科的認知體系。在我從教多年之後,第一次有機會在高位引領中開始審視教材、教學、課堂之間的邏輯體系,也因此,在培訓回來之後,我才能夠投入到更有力量的實踐中去。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有力量的實踐

10月份,我的課例《傳統遊戲我會玩》在浙江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會上展示。兩個月的思考與設計,近一個月的團隊磨課,充分體現了團隊研究的水平,展現了有力量的實踐。在內容上,我們立足寬課程的設計,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形式上,我們進行小組協作的調查,學習空間的變革……每一個微小的改變都承載著理念上的突破,真正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作為學習者存在。 

人是如何學習的?如何更好地促成面向未來的學習?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生和改變的是什麼?應該堅守與傳承的是什麼?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也都在這節課的探索中尋找到了。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者孫彩萍教授在課後說:“溫州何優優老師上了一節非常好的課,老師親和,學生輕鬆,主題鮮明,節奏明快。”這不僅是對我的肯定,更是對溫州甌海團隊的肯定。

從經驗到成果

拆掉課堂的牆,打開一個學習的世界,學生將領略不一樣的風景,並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獲得多種成長的可能。關於《基於項目學習的小學品德活動設計與實施》課題研究,我和團隊的老師們已經開展了兩年多時間,從設計學生項目學習手冊、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學習活動,到課堂小組項目學習成果展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讓真實的學習發生,讓真實的成長可見,我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積極的嘗試。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2018年11月,我們的課題終於結題並獲得市級教學研究課題一等獎。將教學經驗轉化為成果,彷彿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需要一份堅守的毅力,我很高興和我的團隊能夠在與“具體”保持適度的距離之後,成功地給自己一個滿意的交代。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讀世界,並反觀自身,才能夠進行有力量的實踐。


【未來可期:第四次開始】

一路成長,我也在一路思考。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同很多老師一樣,充滿危機意識,20年從教生涯中從沒有像今天一樣感受到,當老師的巨大壓力,挑戰無限。學生的個性差異如此明顯,家長和社會的期望值如此高,我們該如何應對?世界已經變得不再確定,變化是唯一不變的常態,在今天,我們怎樣當好老師?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答案的核心應該是“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學生面向未來”,而我們更得站在未來的視角審視當下的教育,設計當下的面向未來的教育,做一個眼裡有未來的未來型教師。20年的成長讓我深深的確定,立足當下,洞察教育發展的趨勢,做未來型教師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這幾年,促使我內在真正成長的,就是這樣一種理念。我清楚地知道,我在為什麼而教,我期待我的學生長成什麼樣子,所以,關注教育變革,積極學習,不斷思考,我大量閱讀前瞻性的書籍,並將所見所學轉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積極的教學嘗試,努力引導學生髮展面向未來的能力。

不懼怕創新與改變,不斷在學習中刷新,不斷重構自己的認知體系,應該成為我們每個老師的自我要求。當我們努力做未來型教師的時候,學生的未來、教育的未來,是不是更值得期待?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未來可期,我會讓自己成為未來型教師,這將會是我的第四次開始。


名師視角

名師是如何長起來的?“閱讀者”何優優告訴你答案

關於如何與低年級兒童交往

“正像茉莉老師說的,和低年級兒童交往,我們更需要蹲下來和孩子們一起看世界。一二年級課堂上,如何聽懂孩子的語言,讓孩子投入到學習中,真的需要老師有“慢”的藝術。這個階段的我,讀各種專著,學各位名師,潛心修煉與學生交往的內功,慢慢做一個能讀懂學生世界的好老師。”

關於老師如何跳出經驗主義

“離世界更近,離學生更近。如何讓一個老師從經驗主義中跳脫出來,不斷實現突破與飛躍,我覺得應該就是領著他們出去看一看。一次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國培活動,讓我有機會在專家們的指導下通讀教材,瞭解整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體系的編寫特點,更新了學科的認知體系。在我從教多年之後,第一次有機會在高位引領中開始審視教材、教學、課堂之間的邏輯體系,也因此,在培訓回來之後,我才能夠投入到更有力量的實踐中去。”

關於在今天怎樣當好老師

“答案的核心應該是‘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學生面向未來’,而我們更得站在未來的視角審視當下的教育,設計當下的面向未來的教育,做一個眼裡有未來的未來型教師。20年的成長讓我深深的確定,立足當下,洞察教育發展的趨勢,做未來型教師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