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会交往能自主的孩子

园所简介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6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幼儿园十大名园等荣誉称号。近些年开展了“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学做合一的数学学习共同体”等多项研究,曾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幼儿园(简称“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一个大班的墙上,贴着幼儿的床位图。它们看起来有点儿像楼房,有9幢,每幢4层,每层都贴着代表某个幼儿的图片。

初看这些图并不觉得特别,但经园长李淑贤详细说明后,记者才发觉它们深藏“玄机”。首先,通过标注床位,幼儿学会了认数。其次,因为床位定期更换,幼儿要学会记住自己床的方位。最重要的,选床的准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制定的。比如最初幼儿提出,可以高个子先选、按学号选、轮流选、女孩先选……后经集中讨论决定让女孩先选。

类似的活动,在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有许多。该园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件,都变成园本课程内容,以此引导幼儿学会人际交往,以便适应未来社会。这正是该园近些年一直在探索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

社会领域教育处于弱势地位

十多年前,在研究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过程中,李淑贤发现了一个问题:社会领域的教育虽然活动有很多,但相比其他领域,教师组织起来很困难,效果也很难看得见。与此同时,在日常活动中,社会领域又有被当作“品德教育”的风险。比如给幼儿讲一个故事,提炼出中心思想,再告诉幼儿一个道理,就结束了。但李淑贤认为,幼儿的学习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感受,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同伴间的互动交往中,获得社会情感、社会态度方面的发展。

同时,在带领老师们研究入园焦虑课题时,李淑贤意识到,幼儿之所以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人际交往的焦虑。幼儿从熟悉的家庭走进陌生的集体环境,同伴、老师、周围的人都变成陌生人时,幼儿就会焦虑。于是,他们下决心开始扎扎实实地开展社会领域的探索。

拓展幼儿社会生活深度与宽度

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是在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完成的。为把社会领域的教育落到实处,该园创设了涵盖幼儿日常生活的近百个活动,并推广到许多贫困地区。李淑贤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从稚嫩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经历了从形式到内涵,从园内向社会拓展的过程。

刚开始,由于对社会领域的认识有局限,老师们设计的活动更多是形式的,是为了让幼儿有的玩。比如为开运动会而设计活动,活动目标是什么,幼儿能获得哪些发展,老师们并没有太关注。但随着对活动开展效果及幼儿需求的反思,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场景、材料,提供一定的机会,帮助幼儿发展社会性。

于是,“爱心漂流瓶”活动诞生了。

这一活动来自老师们的一个发现:每当长假结束,总有一些幼儿出现情绪不稳定。如何让这些幼儿进园就开始参与活动,从而分散注意力,尽快回归集体生活?老师们想出了“爱心漂流瓶”活动。幼儿在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瓶子做漂流瓶,里面放入想对别人说的话,或装一个小礼物。到园后,这些漂流瓶会被挂在户外场地,幼儿根据喜好去取,然后根据名字、班级等信息,或自主或在老师及家长的帮助下找到朋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伴随任务驱动,不但缓解了焦虑,也学会了在真实情境中如何与人交往。

幼儿的生活空间不但包括幼儿园,还包括家庭、社区与更大的社会。于是,李淑贤带领老师们又把社会领域的活动从园内拓展到了园外。

比如“小鬼当家”就是家庭与社会紧密联接的社会性活动,它是一种幼儿亲身参与的真实的市场交易行为。幼儿从家长那里领取一项买菜任务,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外出过程中,幼儿要有安全意识,如学会看红绿灯,不跟陌生人走等,同时要学会与人沟通,如询问在哪儿能买到想要的蔬菜等。同时,还有数学领域的学习,如买了几种菜,花了多少钱等。

最近,老师们又把眼光放到更远的大社会,试图让幼儿更多了解本民族文化。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为让幼儿更多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所属的民族,老师们鼓励家长带幼儿到民族博物馆、文物院等地,去调查、了解所处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或名片等。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专门在班级墙面上开辟了“家乡的名片”板块,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许多幼儿对广西的文化名片——铜鼓感兴趣。于是老师引导幼儿将自己发现的铜鼓的样式、结构、花纹等全部画下来,同时还发挥创意、自制铜鼓。

在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所有社会领域的活动,都遵循丰富幼儿园生活—创设实习场—走进社区的活动模式。这些层次丰富的活动,帮助幼儿不断拓展社会生活空间,从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拓展到处理与同伴、与家人、与邻居,最终到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上。

营造民主的师幼交往氛围

2019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是一个开放展示点。幼儿向外来观摩者展示了一场自主活动——纸箱搭建。幼儿自由组成小组,自主商量搭建什么,怎么画设计图,并根据图纸搭建。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比如纸箱被碰倒了,或者把别人要用的纸箱拿走了。针对这些问题,老师把解决办法完全交给幼儿决定。经过头脑风暴,幼儿提出:针对搭建时纸箱不稳的问题,可以把最下面的纸箱挖成洞,把上面的纸箱卡进去。为防止拿乱纸箱,可以把要用的纸箱标上记号。

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以这种方式展开的,比如值日生准则、睡房规则、卫生管理规则……全部由幼儿集体讨论决定,所有幼儿都要学习与人沟通、交流。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不但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学会了理解别人,从而发展了社会情感与社会态度。但这背后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环境的民主。李淑贤介绍说,这种参与式的讨论学习,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中互动。问题是幼儿发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他们想的,老师只是引导者。在这种宽松而非高控的氛围中,幼儿会更自在,潜能发挥得也更充分。老师们都坚信,幼儿至少要喜欢老师,喜欢班级,喜欢幼儿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这些年的研究中,李淑贤与老师们收到的一系列反馈,增加了他们继续研究社会领域教育的自信。一位家长说,他带着孩子到小学报到,所有手续都办完该回家了,但孩子一直不走。家长问及原因,孩子说:“老师还在打电话,我还没有跟老师说再见呢。”孩子的表现,让家长非常欣慰。与此同时,该园毕业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原来,从中班开始,该园所有幼儿都要学习制作一日生活小计划,不断提高自主性。

“从他律变成自律,最后到自主,就是我们想培养的孩子的一种状态。”李淑贤说。

本版图片由广西幼师实验幼儿园提供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19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