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將節氣定為 24 個?

古人為何將節氣定為 24 個?

李莉《百科知識》

古人為何將節氣定為 24 個?

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它是根據太陽運行位置來劃定的。太陽運行的軌道被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就形成了24個節氣。

古人為什麼將黃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數值?除每月安排2個節氣利於農時較為科學合理外,還與古人對數字12的推崇有關。

古人為何將節氣定為 24 個?

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個數字,如12月份、12時辰、12生肖、12神獸、12地支……古人為什麼要迷信和崇拜12?《左傳·哀公七年》揭示了其緣由:“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大概意思是,周朝統一天下後,制定禮儀,上等的物品數量不過12,即最多是12,這是因為12是天界大數。周代“天之大數”概念的形成,與古人對月亮和歲星這些天體的早期觀察和發現有關。

二十四節氣萌發期正是周朝,人們在劃分時序時自然會用上12這個數。在古人眼裡,24個節氣是有嚴格區別的,性質不同。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為“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為“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箇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