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生”江鳳林:樂做全民健康的推手

說起網紅,大多數人一定會與錐子臉、直播軟件、非主流等詞聯繫起來,而有這樣一位年過半百的“新老人”,白天給患者看病,晚上在電腦前“碼字”,為了做好患者的健康衛士,他常常不捨晝夜,為了與患者做朋友,他努力做到“無孔不入”。他成立的“鳳林科普”微信群活躍著四五百來名患者與患者家屬,他堅持更新運營的“鳳林科普”自媒體號成為老百姓們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拇指醫生”,在百度搜索“江鳳林”,會發現他的健康科普文章活躍在幾十家媒體網站。在患者眼中,他是治病救人的“活菩薩”;在社區百姓眼中,他是行走的“科普達人”;在醫生圈,他是愛折騰的勞模老江;在文學界,他是跨界的暢銷書作家。這位“多面網紅”——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老年心血管病專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江鳳林,因為熱愛和執著,成為了守護全民健康的“幕後”推手。

自掏腰包為患者“鋪路”

“江醫生,我爸最近感冒加重了,降血壓的藥需要調整用量嗎?”

“李嗲喜歡晨練,最近溫度驟降建議讓他將鍛鍊的時間挪到晚飯後,這樣可以降低惡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幾率。藥量暫時不需要調整。”

“江醫生,您下週一坐診嗎?我媽最近血壓控制得不錯,還需要去複查嗎?”

……

晚上11點,江鳳林回覆完微信群裡的問題後,繼續熟練地對著電腦梳理病例,這篇題為《我和患者聊科普:冠心病患者的五大誤區》的文章,是他2017年“鳳林科普”自媒體號發佈的第28篇文章。江鳳林打算第二天上班時再分享到各大微信群和朋友圈。蹭熱度引流量,發表科普文章、出版科普專著、在各大平臺為患者解疑釋惑等成了他白天給患者看病之外熱衷的健康科普事業。

在微信上玩得風生水起,又似乎深諳傳播規律的江鳳林,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2008年。“互聯網海量信息是把雙刃劍。作為醫生,與其被魚龍混雜、充滿噪音的信息流所裹挾,還不如學習應用好這一工具,撰寫正確、靠譜的科普文章,發出並傳遞健康科學的聲音。”這一想法讓江鳳林在互聯網陣地上堅守了近10年。

與其他醫生辦公室不同,在江鳳林的診室裡,放著一疊疊的科普宣傳資料,他平均1到2周就發表一篇科普稿件,並先後出版了散文集《雪域隨想》、科普著作《鳳林健康訪談》等4部作品,還被多家雜誌社聘為科普顧問。對於每位前來看病的患者,江鳳林都會送上一本科普資料,哪怕是自掏腰包他也樂意。特殊病例記下來,常見問題打個勾,熱點事件留心眼,江鳳林的科普資料凝聚著他工作中日積月累的全部心血。從2015年至今,江鳳林的健康科普手冊一直在不斷更新,需求量也在持續加大,“只要病人需要,我會一直做下去”。

但凡前來就診的病人,尤其是外地患者,江鳳林在診斷完後,都會把自己的手機號、微信號留給他們,並邀請其添加“鳳林科普”微信群。患者在群裡有求必應,這也緣自江鳳林把患者視作朋友。他說:“自己多做一點,病人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醫者仁心,做患者的朋友

在江鳳林眼裡,醫生看病治病從不存在“一錘子買賣”。他說既然患者選擇了自己,那就要將服務儘可能做到無微不至,他的門診也因此總是好評如潮。

在江鳳林的診室裡,常常會傳出一陣陣笑聲,這似乎也與平常印象中冰冷的醫院多了幾分“不和諧”。待走近才發現,原來是江醫生一貫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逗樂了前來就診的患者們。愁眉苦臉的患者,只要經江醫生一番打趣般的診療,都漸漸舒展了緊鎖的眉頭。讓患者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接受檢查和治療,是江鳳林一直努力做到的。他認為,“除了生理上的疾病治療,心理上的疏導也很重要”。

2017年3月,江鳳林被醫院評選為“每月之星”。榮譽的獲得與患者的口碑息息相關,江鳳林也因此樂得一宿沒閤眼。那個月他接診人數達到545人次,人多的時候用水洩不通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他的患者總是能自覺排隊候診。

是醫患關係,卻更像朋友。在江鳳林的診室,雖然掛著一塊老年心血管病的牌子,但下到10多歲的孩子,上到90多歲的老人,都是他的服務對象。因為醫術高明而又平易近人,帶著厚厚病歷材料來的病人,在他這裡總能“逢凶化吉”,被他“收拾”過的孩子總愛管他叫江伯伯,被他“起死回生”的病人與他成了多年摯友。

今年51歲的江鳳林出生在江西革命老區,說起自己的從醫經歷,他說學醫並不是偶然。11歲時他曾生過一場大病,要不是碰上仁心醫者“早就殘廢了”,從此他對救死扶傷的醫生這個職業肅然起敬。從醫科大學畢業後,江鳳林始終記得他學醫的初衷,“做一名好醫生”!

健康科普,在路上更在心上

“健康教育和治病救人同等重要。”在江鳳林看來,健康科普知識既要介紹醫學最新成果,又要普及醫學保健基本知識,科學地指導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健康行為。

10年來,他主講的100多場健康講座把防治“三高”的科普知識傳遍三湘四水。既不賣藥也不推銷產品,語言生動還接地氣,江鳳林的講座不僅老人們愛聽,年輕人也說“聽起來有味”。

每逢中秋、重陽或者心血管疾病高發的秋冬季,江鳳林就會深入社區“傳經送寶”。老人們聽說江醫生要來,也總是起個大早來聽課。江鳳林認為,傳播的重要經驗是要具體可感,能看得見、摸得著。多年來,通過義診接診,他整理了一套各社區心血管疾病大數據,比如哪個社區高血壓患病率最高,哪個社區有哪些病症表現等,這些都成了他寫科普文章的寶貴素材。

“在健康科普過程中,除了拋出問題,還要有治病防病的具體做法,注重可操作性”。播種健康知識多年的江鳳林對於如何達到科普最佳效果,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比如談到冠心病時,江鳳林說,就必須得談到怎麼治、怎麼防,用哪些藥、怎麼用,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並且患者也很樂於接受。

去年5月,江鳳林隨同醫院其他醫生和專家前往精準扶貧點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進行扶貧義診。顧不上路途七個小時的顛簸疲憊,抵達目的地後,江鳳林一行徑直將義診張羅了起來。因為山區信息閉塞,接受診療的機會少、成本高,貧困村的村民們對醫療救濟的渴望超乎江鳳林的想象。為解決好每一位村民的疑難訴求,江鳳林顧不上喝口水,對每位義診對象悉心問診,從精神和身體上給予幫助和治療。臨近中午,身穿白大褂的他早已汗流浹背。來不及感受疲憊,返回的途中江鳳林心情沉重,深感健康扶貧之路任重道遠,他跟自己約定,以後每年要去一次,健康科普在路上更在心上。

“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群眾滿意了,就是我們最開心的。”在江鳳林看來,健康科普是需要持之以恆的,也是能深入基層給老百姓帶來福利的最佳方式。常常一堂講課、一次義診下來就是三四個小時,即便再累,在江鳳林臉上看到的只有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