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疫情现状严峻,但不少中国留学生依然选择留下继续学业。

英国BBC中文16日刊发文章称,疫情冲击下,中国留学生在追求“美国梦”的路上继续跌跌撞撞。

“疫情给了我磨练自己的机会”

今年3月,纽约大学大一学生、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熊可欣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成人礼”。

病毒在美国蔓延,学校受疫情影响关闭宿舍,第一次远渡重洋学习的熊可欣却决定留下。

之后两天里,她第一次在校外租房,独自搬到了距离学校15公里以外的地方。到达新住所的第二天,熊可欣正式迈入18岁。

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熊可欣形容自己是“时代洪流下的蝼蚁”,无力改变社会现状,但可以尽力做到独善其身。

她说:“它(疫情)给了我磨练自己的机会,在混乱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去生存、去适应,同时学会控制心态,保持冷静。”

大部分长辈也许认为,在面对学业和健康时,选择健康是最明智的决定。

熊可欣在中国的祖父母也是同样态度,他们打来电话时会控制不住情绪,哭着劝她:“你要是回来就好了,起码回来我们能看到你,心里也有个底。”

熊可欣的母亲、从事教育工作的聂女士却对女儿的决定表示支持,她说,“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让女儿回国,在这种全球性传染病面前,哪里都不是净土。既然遇到了,那就做好个人防范,在这样的风险中去成长是最重要的。”

熊可欣说,包括自己在内来往比较密切的8个同学有7个回了中国。

据她观察,在美国读大一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和留下的比例大致为六四开,回去的居多。

但大三大四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和留下的比例则为四六开,留下的居多。

她大概半个月去一趟楼下的超市。“全副武装出去,买完东西后疯狂地赶回来。”

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她的母亲在社交媒体微信上与同样留守的学生父母建立了家长群,还加入了各种与留学生相关的群组。

“我觉得我把所有在纽约的华人都挖出来了。纽约一共有1450个四川人重庆人,我都了解到了。”聂女士笑着说。

她给很多人无偿寄了防护物资,一方面希望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儿有什么事可以得到照应。

这种互助精神也让熊可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母女俩尝试赠予美国人防疫物资,却多被谢绝,并告知会自己解决,这让她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下的独立精神。

疫情下的亲身经历,给她上了中西差异的一堂课。

“疫情让我学会独立思考,保持理性”

美国疫情日趋严重,不少中国留学生陷入两难,学校停课后要不要回国也成了热点话题。

就读于当地一所私立高中的金同学毅然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完成学业。

学校停课后,并未开设网课,但老师布置了每天需约8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刚开始时,金同学觉得很新奇,因为从未体验过这样的学习模式。

可新鲜感一旦褪去,想要出门的愿望渐渐清晰起来,但看到每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便作罢了。

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被问及如何看待疫情下留学生回国的问题,他表示:

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人指责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举动,我想说的是不要轻易指责,当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面对疫情时,感受到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放大,那些紧张、无助、思乡都切切实实地压在了留学生身上。

此外,对中国留学生来说,究竟该如何选择,需要的是理性评估。

这次疫情让我思考良多,在当下信息纷飞的网络时代,保持理性,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也不盲目批判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相信,我们能战胜这次疫情。

从这些留守在国外孤独战疫的留学生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出国留学的真正意义,它意味着孤独、独立且强大!

伟大的是那些孩子,他们独自在异国他乡,忍受并对抗孤独,变得独立和坚强。

持续关注见学国际官方微信公众号:见学世界(jianxueguoji),零距离触及更丰富的国际教育理念,获取最前沿的游学、留学讯息。

见学国际(Worldopener Study Tour)是垂直于教育领域的高端精品游学留学品牌。甄选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覆盖全年龄段的一站式海外游学、留学服务平台,业务涵盖专属教育领域的校长访学、注重全人教育的K12游学、海外留学、见学国际部授权合作以及专业领域定制化产品等,致力于构建一个让教育企业家终身学习、让中国学子走向国际的全球化平台,助力中国教育接轨国际,护航莘莘学子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