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世界读书日

WORLD BOOK DAY

2020年4月23日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每打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各位书迷们,最近“书荒”了吗?

福利来咯~

常熟日报邀请了常熟市作家协会的4位作家

聊一聊他们的读书、写作之路,

大师们还给大家推荐了1份私人书单

看看有没有你的“菜”?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浦君芝

(向上滑动启阅)

做一颗诗坛的石子

□浦君芝

“做一颗诗坛的石子。”每当我想起这句话,就感到有一双小手在轻轻触动我的内心,感到有一双眼睛在悄悄注视我的灵魂。这句话也让我数十年来,在整个写作体验中能够没有野心却始终坚持不懈,让热爱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生活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句话是1992 年8 月4 日下午,原诗刊社主编张志民在我笔记本上题写勉励我的。当时我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诗刊》社组织的青年诗人诗歌笔会暨培训班。

我从小受家庭影响很深,曾祖父在民国初创办学校并任校长,是地方议员;祖父也是教师,他们先后舍家投身革命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初中毕业的父亲在有关部门工作,家里有大量各种类型的藏书并开设了家庭图书馆,对外出借阅读。“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人诬陷开除公职,家被抄,藏书也全部没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平反,可惜那些没收的财物不知去向,包括那些藏书。

小时候,由于喜欢读书,家里人和邻居都叫我“书犊头”,还因为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读书并像女孩子一样害羞而被称“盘房小姐”。那样的年代,阅读能让我忘记一切,让我打开自己精神与心灵的翅膀。读着那些名著仿佛自己就是那书中的主人公,心随着那些人物的命运起伏波澜。有时候也偷偷地在纸上涂写一些文字,并幻想自己成了一本有灵魂的书……

真正开始写作,是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17 岁高中毕业,高中读书期间因当了课代表没有及时收齐同学数学练习本去交,曾被数学老师没收掉一部正在阅读的小说。后来参加工作当民办教师,怕被领导说不务正业,每天晚上总钻在宿舍被窝里偷偷看书。1980 年我考上师范学校,在学校里有一段时间迷恋阅读外国文学,自己模仿着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写了两个短小说,被学校墙报登出来了。学校校长看见后把我叫去给了我一把钥匙,说喜欢读书写作,去担任学生阅览室管理员吧。于是,我的课余时间全部埋头于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期刊,进行写作,也开始向刊物投稿。师范毕业后,业余时间我是市图书馆的常客。由于经常在市文化馆《常熟文艺》、市文化宫《工人文艺》等油印刊物和橱窗里发表小说、诗歌等,认识了文化馆的金曾豪等老师,受教很多。1984年,在《常熟市报》发表的小说《考验》获得常熟市首届“ 虞山文学奖”。当年我成为市文化部门成立的“常熟市业余创作中心组”16 位成员之一。之后,我的诗歌还多次在苏州市“十月诗会”活动中获奖。

1992 年,我在《诗刊》上首次发表作品。当年暑假,参加了《诗刊》社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笔会和诗歌创作培训班,有幸聆听到了邹荻帆、张志民、韩作荣、杨子敏、雷霆、丁国成、王燕生、朱先树、周所同、李蕙敏、梅绍静等许多老一辈诗人、名家老师的诗歌讲座(他们都在我笔记本上留下题词与签名);尤其是王燕生老师的几次夜晚闲谈使我在诗歌创作与为人品德上受益匪浅。而张志民老师题的“做一颗诗坛的石子”,让我莫名难忘。1993 年《诗刊》再次发表我的作品。这年10 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诗集《水边的情诗》,《诗刊》社二编室主任朱先树在病榻上为我诗集作序;我还当选常熟市文学协会(作协前身)理事。我不喜应酬,多年来,把白天给了忙碌的工作并先后多次获苏州地方志系统以及江苏省、全国先进;而夜晚则是阅读与写作的最佳时间。我曾被“榕树下”大型文学网站首页展示过,2006 年后先后成为苏州、江苏省作协会员。大量作品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扬子江诗刊》等省市文学期刊上,作品入选《网络新诗年选》等数十种现代诗歌选本,先后出版诗集《夜之书:虞山》等6 部。

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让诗歌的光芒永远澈亮我生命的夜空,澈亮我这一颗诗坛的小石子。

01 作者简介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诗作散见《诗刊》《人民文学》《星星》《四川文学》等。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赏析》《中国当代诗库》《2009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选》等选集。出版有《夜之书:虞山》等6部诗集。

02 私人书单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九三年》

(法国) 雨果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凯旋门》

(德国) 雷马克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老人与海》

(美国) 海明威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边城》

(中国) 沈从文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等待野蛮人》

(美国) 菲利普·罗斯著

潘吉

(向上滑动启阅)

文学助我成长

□潘吉

文学是一盏明亮的灯,能驱散迷茫和黑暗;文学是一双温暖的手,能抚慰孤寂的心灵。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就会沉浸到文学的海洋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获得战胜困难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与文学结缘,我从青春年少的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喜欢读文学书刊,喜欢一个人思考,也喜欢写一些貌似文学的文字,有的竟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同学中传阅。不过,那些文字着实算不上文学作品,只能算学生作文罢了。

那时我居住在乡区小镇上的邮电所里,楼上是职工家属宿舍,楼下是邮电所的报刊分拣室。特殊的环境,让我接触到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就这样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文学,也开始试着涂鸦。巧的是,我蜗居的小阁楼正对着大名鼎鼎的铁琴铜剑楼,每天与之隔街相望。那个时候铁琴铜剑楼被文化站挪作办公场所,文化站站长的儿子刚好是我同班同学,因此有机会偷偷读到一些被视为“毒草”的中外名著。

后来我离开小镇,回城进了工厂。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依然是喜欢阅读和码字,还与厂里的几位文学青年一起创办了《春之舟》文学刊物,自己写文章、自己刻钢板、自己印刷、自己装订,常常忙到深夜,甚至凌晨两三点钟还在挑灯夜战。那时的状态用痴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记得第一次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我十九岁那年。写了一组哲理小诗,发表在《常熟科技报》。当初给我发稿的朱编辑以为作者是个上了年纪的长者,特地登门来访,一见面让他大跌眼镜。朱编辑真是敬业,非但主动上门与我这个无名作者交流,还亲自送来稿费。6 元稿费虽不多,但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力量。后来,我又斗胆尝试写电影文学剧本、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虽然没能写出像样的东西,但感觉特别充实。文学就像一盏明灯,点亮我柔弱的内心,让我在长夜里不再迷茫、在寂寞中不再孤独。

2004 年8 月,我有机会去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进修学习,聆听了梁晓声、李敬泽、白描、崔道怡、吴思敬、叶延滨、周晓枫等二十多位久闻大名的作家、学者、教授、编辑等著名人士的精彩讲课,每听一课就会增添一种能量引领我拾级而上,从而站到更高一层的文学瞭望台上,让我开阔眼界而看得更广、更远。期间,不但认识了许多文坛前辈老师,而且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文学朋友,后来也就有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山西、云南、陕西、广东、海南、黑龙江等祖国大好河山的游历,真正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我的人生目标和文学追求。鲁院是文学的摇篮,也是一个可以编织梦想、实现理想的地方。想不到时隔九年,2013 年10 月我再次获得一个难得的进修学习机会,又成为鲁院的一名学生,让我在文学的天空里飞得更高更远。

每次从鲁院进修学习回来,我的文学创作就会进入一个丰收的季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先后登上了《人民文学》《延河》《佛山文艺》《西藏文学》等一些国内较为著名杂志的舞台,还有不少作品,尤其是散文,在《苏州日报》《常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获得诸多奖项。这除了感谢鲁院的老师外,还要感谢家乡的领导,尤其是常熟文联期刊《常熟田》、《常熟日报》虞山副刊部的编辑老师,我真正的文学之路就是从这里出发,在外发表的不少作品也都是通过《常熟田》和《常熟日报》虞山副刊这一平台起飞的。当年在金曾豪、俞小红等众多编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小说和散文成了《常熟田》和《常熟日报》虞山副刊的常客,多次被文联和常熟日报社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

文学助我在人生路上健康成长,让我修得坚守、忍耐、感恩、宽容之果。文学是我毕生的爱好,写作是我终身的追求。我之所以热爱文学写作,正如著名作家苏童所言:“写作就是让心灵超越平淡的生活, 升华朴素的思想,向着未知的世界不懈探寻。”我将为之努力!

01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因为有爱》《目光》《寻找花花》等小说、散文和儿童文学作品集8 部,曾获常熟市首届文学艺术奖和文艺创作贡献奖等,目前在政法系统从事宣传工作。

02 私人书单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简·爱》

(英国) 夏洛蒂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俄罗斯) 普希金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卡夫卡文集》

(奥地利) 卡夫卡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鲁迅全集》

(中国) 鲁迅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国) 柯南道尔著

许军

(向上滑动启阅)

阅读是一生的事

□许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不可能有什么“藏书”的,我家亦不例外。所以严格说来,我是出生于一个无书可读的年代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除了上学所用的课本,唯一能够与读书联系的事,就是步行三四里路,去县城新华书店旁的街边,花三到五分钱,在书摊上租一本连环画,然后席地而坐并津津有味地看上半天。

待到我高中毕业那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师范的大哥也毕业分配至一所中学任教,于是他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些书籍带回家中,我记得其中就有《三侠五义》《封神榜》《红楼梦》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书籍。我如痴如醉地很快看完了《三侠五义》和《封神榜》,正想继续看《红楼梦》时,父母有些不高兴了:一天到晚光看书不干活,养不起这样的懒汉!没办法,大哥只得把书全部收起来带走了。

那年,一个住在我家隔壁、远在东北当兵的邻居返乡探亲,我去串门时,在他家木柜上,看到了一本与我此前见过的有所不同的“大书”,其中刊登有小说、散文、诗。乍见之下,我很惊奇,世界上怎么还有这种“书”!但我当时尚不知道,它就叫“杂志”。可能因为在长途列车上已被几经翻阅,所以它的封面已经掉落,不过,内页上的刊名《青春》二字还是显而易见的。见我有点爱不释手,邻居就慷慨表示:“你喜欢就拿去看吧。”我如获至宝地带回家,连夜就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竟读了个通宵。

不久,我也接到了《入伍通知书》。整理行装时,除了各类生活用品,我还带上了两本半书,一本是《短篇小说创作》,一本是《怎样写散文》,还有半本就是这册《青春》文学月刊。当年,正是亲人的叮嘱与这两本半书,伴我千里迢迢入军营。

我是个生性木讷、沉默寡言的人,每每闲坐时,不论在野外训练间隙,连队里老乡碰头,还是外出候车,我随手抓过什么都能读,旧报纸、小广告,甚至药品说明书,然后探究其中有否错别字,有无语病。这也使我养成了此后在出差的路途中看书读报的习惯。我能在火车上,凭一张报道国际时事的小报,就从无锡(部队驻地在无锡)一路消磨到北京。即便是现在,坐在车上一路看书读报我从不会晕车,这或许就是多年磨练出来的结果。

在我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从军经历中,有一段时间始终被我认为是最幸福的,那就是由我管理图书馆的那几年。由于是一个人管理着一座图书馆,我自然便成了那些书籍唯一的“王”。每天,我像一位真正的统领者,在那些书籍之间穿梭、巡视,凡是合意的书,就会轮流与我静静相伴相随于每一段闲暇的时光里。通过形形色色或活泼或沉静的文字,我读出了里面的阳光、风雨、森林、原野、江河山川、日月星辰,并为之深深地陶醉。

值得庆幸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我接触到了“诗”,从而也开始了此后长达几十年的诗歌写作。虽然在最初,是小说和散文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我一直把书籍当作最好的朋友看待,它不会歧视你、欺骗你,更不会对你不满、对你发脾气。你忙碌时可以忽视它,而在你心灵有所需求时,它又会随时陪在你的身边,在午后,在夜半,伴你度过每一寸宁静的时光。读书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能使人明理。它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道理,告诉你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告诉你诸多不可多得的珍贵的人生经验。读书是亲身历练之外又一个有效地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洞察世界的途径。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买书、读书,也就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乐趣。

为了买书,逛书店是免不了的。每到一地出差,办完事后,我可能先不会去景点,而是首选去当地的书店,并且十有八九,最后会背一大包沉重的书踏上归途。有次去北京出差,事情办妥后,就去了王府井逛书店,看到译林出版社新出的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很是喜爱,但一摸口袋,钱却不多了,如果买了书,余钱就仅够买回程火车票,就没钱吃饭了。那时可不像现在,有银行卡、信用卡,可以随时随地取到钱。犹豫再三,最后我咬咬牙,买下了这套厚厚的《追忆似水年华》。在回来的路途上,普鲁斯特害我饿了十多个小时的肚子。还有一次,我趁着周末去了无锡市新华书店,在“书的海洋”里泡到傍晚,最后才选了一本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的《昆虫记》,出得门来,猛然发现大事不好,我停在门口的那辆花了近两个月工资、买来还不到三个月的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不见了。更糟糕的是,此刻,已经过了从市区到部队营区之间公交线路的营运时间。最后,我只能像法布尔书中描写的昆虫那样,几近是“爬行”了几十里沿山公路回到了营区。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我觉得,读书固然重要,但人生历练更为要紧。如果仅仅为了读书,就把自己关进书斋封闭起来,与人老死不相往来,这就不免狭隘了,是对读书的误读和误解。而且我还认为,阅读应该广泛,不必太过拘泥,“人情练达皆文章”,何况读书乎?只要能开阔自身的眼界、视野,能引发自己思考或者是胡思乱想的文字,都不妨一读。

读书更不必局限于书本,“书上得来终觉浅”,人生和社会就是一本包罗万象、奥妙无穷的大书,更需要也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持久地深入地永不懈怠地去阅读。

01 作者简介

原籍浙江,长于乡村,种过田,放过牛,学过石匠,做过木工,从军十余载,著诗数百首。现为某媒体记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02 私人书单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庄子》

(中国·战国) 庄子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古诗源》

(中国·清代) 沈德潜选编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宋词三百首》

(中国·清代) 朱孝臧选编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追忆似水年华》

(法国) M.普鲁斯特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老房子》

(中国) 俞宏理、李玉祥编

赵丽娜

(向上滑动启阅)

书镜中人

□赵丽娜

买书读书写书,是我的私生活。女子打扮,或有为悦己者容的心思,但是书之于我,却是百无禁忌的自在。儿时到今,没书的地方,呆不久,有书的人与事,就是信任和欢喜。少时读书不分类,如饮水冷暖不尽知,上学读书,稍知冷暖,但终究不若成人之后读书买书有思辨和喜好在,渐渐读书也分轻重缓急。有时是为写而读,有时是为事而寻书,有时是友推荐,大多时候,是享受翻书时心里那份踏实。但书缘也有深浅,家里藏书数千,不是每本都能读之有味,忆之常新。

我的藏书里最老一本是武英殿旧籍《御纂周易折中》,二十岁在苏州古旧书店淘得,周易折中,不是人人有兴趣,只是翻上面人名,似曾相识,便觉得应当带回去相认相识。我学史,后转现当代文学,书里一些人名,有时知其生平,藏书在侧,会自鸣得意,一个人要在世间留下踪迹,何其不易,留下来而后被人念及,何等因缘?我最老的枕边书是程千帆、沈祖芬编注的《古诗今选》,父亲拿给我,三十年来不曾舍弃。1981 年,他花两块一毛钱买下,后来被我翻到书脊脱落,仍会拿几页脱落的纸张放在床头,不时读一首。我自小到大读诗不少,唐宋明清甚至日本俳句,都能串联在一首里,读诗词,字里行间情景有画面,仿佛和那些诗人做过邻居。有时餐桌上碰到滔滔不绝君,佩服至极又想接下话头来灭他威风,但是整首诗词意境已全在脑子里像电影快闪,嘴里却终背不出一个整句,原来读书和说书,是两种不同功夫,我不会说书,只好写书了。

淘旧书曾是一大乐事。常熟城里大街小巷,十几年前还有不少旧籍书摊,小时候跟着父亲旅行,以及长大后出门,也将淘书买书当作旅行要务。出门买书,一则睡前翻看可以消除旅邸的陌生感,二则出门买书犹如买纪念品,日后都是私密小记忆。前年,台湾作家舒国治来常熟,去河东街闲逛他也摸到一家旧书店,竟给他淘得两本甚有意思的旧籍,大约很多写作者都有淘旧书的喜好,知识不分新旧,思考才是重要。但旧书也不是都好,研究生时我修现当代文学,翻文革书目,心有戚戚,似乎文字里包裹的无奈与冷漠依旧残留身侧,让人如鲠在喉。到台北买书是最近十年的乐事。我虽不是个“ 民国迷”,往来台湾多年,渐渐也“识繁书简”,在许多人心里,诚品书店代表了台湾的优雅与文艺气息,但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其实从来不靠一家书店撑持,台北值得细味与鼓掌叫好的书店风景,又何尝只有诚品?我在台北常去的书店都是旧书店,台湾师范大学附近的旧香居,尤其珍爱,书店名叫旧香居,店里也都是旧事物。“旧香居”招牌,是岭南画派大师黄君璧先生亲笔题写,很多人还见过书店里张爱玲《秧歌》的初版,傅斯年、钱穆等人的书信手稿,我则在这里翻过张大千画册。店主雅慧,打扮时尚,留法人士,完全不像我在常熟、江西、湖南、山东逛过的一切旧书店主人,她有一双好品位的眼睛,对书既充满感情,也满有认识,用她的话说“书是奇妙的东西”。第一次被朋友带去旧香居,浓浓古韵,仿佛过去读书写书记忆中的旧人旧事都随古书旧物走下书架。台北小书店有它小的好,充满个性之余,与客人关系也比大型书店更亲密,雅慧那里还常办展览、文人信札交流,几乎每次去都有惊喜。在旧香居最早淘得陈之藩散文集,香港出版,这本书引发小家庭内科学家散文读书潮:理查德·费曼的自传、爱因斯坦的情书、陈之藩几乎所有的散文集渐渐都被我收入囊中,延伸到后来,我还买了好几本大陆版《钱学森传》送给台湾的友人,台北中正纪念堂展览组有位老师,她的先生是钱学森粉丝,我依记得她拿到那本薄薄小书时惊喜的脸。而这些科学家书写的另类文字也渐渐影响到我的两个孩子,他们两个最终都选择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之路。

买书读书写书,生活中无法舍弃的习惯。我的书,大多是文史哲一类,有些深情,有些苦难,也有如云流水给我无限阅读的快感,有些艰涩难懂,像西蒙娜·微依,放在床头,偶尔一翻,有时一个礼拜方得消化她一句,一旦明了则犹如知己相遇,恨不得走路都用着知己的眼睛来看这世界。书籍陪我入眠,伴我喝茶,帮助我消化与家人相处,也陪伴过我无数旅程,因书结缘的朋友无数,每每爱书人同在一起,最轻松自在,百无禁忌,很多引为莫逆的朋友,无一不是在书缘中生发。古时有学而优则仕,我读书非至优,读多渐开始尝试表达,这应该就是我为文写字最早的发端。写一两篇文章可以按着自由的性子,但是结集成书,特别是出版社约稿,指定主题的书写,那样的读书其实很苦,读书不尽是肆无忌惮地追逐快感,有时还必须是功利的。2006 年一年,完成了《天下常熟——金色故乡的音乐之旅》和《泡泡文人泡泡茶》两本书稿,记得《泡》一书完稿时的深夜,我从桌子边站起,数了一数堆在一边的茶文化资料书,竟达十七本,而那只是那期间的部分翻阅。书写是进入生活的一种途径,也是仰观宇宙、洞察人世的开始。写完一本薄薄的小书,人事会在书海里跟我们相遇,而写字的人也是在接受老天给予的训练。我是十分感谢老天给予我的刺激,也十分欢喜着因书而埋下的人生机会和对人事的深情。

01 作者简介

作家、编剧、策展人,两岸书院院长。

出版专著《泡泡文人泡泡茶》两辑、《水边的绘事微言》等,编剧作品《根脉》《新页》等;策展领域涉及器物、文献、书画、文物文创,在海峡两岸有一定影响力。

02 私人书单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随缘破密》

(中国)王鼎钧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乡土中国》

(中国)费孝通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

(中国) 刘绍华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中国) 王尧著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巨流河》

(中国) 齐邦媛著

END

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里说:“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随手转发收藏

编辑|吴婷怡

4·23世界读书日|常熟作家开出的这份书单,你读过多少?

敬请关注常熟视点常熟日报诚意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