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創作手記:

現在的我,一個尷尬的稱呼,叫“新杭州人”。

我是在安徽安慶嶽西主簿鎮一個叫南田的小村子長大,這個小村在我小時候,沒通公路,到最近的有公路的鄉政府所在地,也要跑15裡的山路。好在今天,公路終於通到村裡每家每戶。

今天,我想寫寫老家的故事,是因為,我覺得老家的故事,值得說給每個人聽。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我家鄉的全景

小時候,我們常在山上撿到彈殼,我們會拿回來做玩具火紙槍

這是我幾乎童年最鮮活的記憶,我是在大山裡面長大的孩子,童年記憶的一大半都是山,到山上掏鳥蛋、搗馬蜂窩、摘野葡萄八月炸野獼猴桃------這些故事三天三夜講不完。

印象最深的,當然還是到山裡,我和小夥伴會去刻意找子彈殼,有一次收穫頗豐,很讓我們興奮,想著這個東西,刻意做很多把火紙槍了。但大人大多時候會阻止我們,說有子彈殼的地方,會有陰氣,死過很多人的地方。

那時候不懂事,不清楚為什麼山裡面會有這個東西。

後來終有一天,我問了父親這個問題,父親告訴我,老家這些大山裡,基本都打過仗。

後來學了歷史,我才知道:家鄉的大山裡,是當年紅色二十八軍高敬亭重點活動的區域,後來,劉鄧大軍又千里挺進大別山,家鄉的大地上,到處都有英雄的凱歌。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在我的家鄉南田村,陳家祠堂就是當年紅二十八軍南田會議舊址

一隻珍藏74年的荷包,見證了這塊土地英雄的讚歌

2015年,我老家嶽西縣主簿鎮文化發掘小組在該鎮南田村發現一隻被珍藏了74年的抗日繡荷包。 這隻荷包就珍藏在我老家村葉家老屋葉昌義家中。荷包用棉布料製成,做工精細,荷包內用五彩絲線手工繡成“毋忘國恥、志取東洋、民族精英”12個字,至今仍清晰鮮明,保存完好。

據葉昌義介紹:這隻荷包繡於1941年秋季,是他爺爺參加抗日誌願軍即將奔赴抗日前線時,祖母親手製作這個荷包送給爺爺,囑咐他要時刻佩戴在身邊,鼓勵他在前線奮勇作戰,建功立業。“抗戰勝利後,爺爺將這隻荷包傳了下來,現在這隻荷包已成了我們家的傳家寶。”葉昌義說,“爺爺走上前線抗日的那天,其實和祖母剛結婚不久”。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當年荷包今猶在

二祖山,二祖禪宗慧可在此修行達十年之久

老家的二祖山,據說原來叫獅形山,之所以後來大家都叫二祖山,是因為這裡,禪宗二祖慧可,在這座山上修行悟禪,時間長達10年。

禪宗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南北朝高僧。

公元574年,南朝武帝滅佛,當時慧可大師為避禍南行,行至到我老家的這座山,看山色奇絕,泉流不息,遂決定在此苦修悟禪,直到公元584年,才移居今天嶽西的司空山。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今日所立紀事碑

今日家鄉的二祖山,每天只要天氣晴好,上山的香客仍絡繹不絕。很小的時候,大家篤信山上是有靈氣的,求子求財求平安,左鄰右舍都是要上山拜一拜的。

當然,近些年,也有遊客上山觀景的,二祖山風景奇絕,讓人歎為觀止。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家鄉二祖山勝景

如果說,家鄉尚有遺憾之處,就是這處要故事有故事,要美景有美景的上好旅遊資源,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的確,這個資源,如果僅僅是依靠村的力量,的確財力不濟,所以正等著有識之士,慧眼識珠。

家鄉還是映山紅的故鄉,每年的四五月間,家鄉便是映山紅的“海洋”,有人也叫映山紅是“英雄花”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奇景:每年一到四五月間,這崇山峻嶺之中,一簇簇一叢叢的杜鵑花,漫山遍野的開放,群山之中,紅豔豔的,一大片一大片綿延不絕。

家鄉的山,為什麼有這麼多映山紅已不可考,但我相信,如果你見到這樣的景象,一定會被這種美景所震撼。

當然,也有說法:家鄉的映山紅,都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在我老家整個嶽西縣,據說當年走出去參加革命的英雄兒女,就有四萬人。這些人,有永遠回不來了。

今天,我也寧願相信,這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就是嶽西四萬英雄兒女,用他們的鮮血,染出來的“英雄之花”。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在我老家嶽西縣,處處是杜鵑花海

家鄉脫貧,高山茭白“居功至偉”

我小的時候,老家糧食作物,還是以種水稻為主。但在我老家南田村,平均海拔800米,高山村常年氣溫平均大約13度。

家鄉有句話,叫“夏天喝稀飯,不流汗”,高山環境,夏天涼爽的天氣,成了城裡人避暑的好地方。但從種水稻的角度,這種氣候並不是特別適宜。雖然高山水稻品質好,但產量太低,一畝高山上的水田,畝產就幾百斤。所以,我童年所有不愉快的記憶,就是缺吃。高山裡的村子,家家戶戶糧食不足,吃是天大的問題。

在家鄉嶽西,茭白種植的歷史據說可上溯到公元561年(北齊太寧元年)以前,老家嶽西在農業普查時,曾在該山二祖石屋不遠處發現成片嶽西茭白。與之同時,在13世紀中後期的宋末為抗元而構築的河山寨、飛旗寨、馬元寨等古寨遺址中,均發現種植有嶽西茭白。

我記憶裡面,老家新時期種茭白應該是在90年代才開始的,一開始有一些觀念先進的人開始種,到其他人家發現,種茭白的效益遠遠好於水稻,便一傳二二傳三的流行開來。

現在不僅是我出生的村,老家整個嶽西縣,基本上90%的農戶,都種茭白,茭白在我們老家,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高瓜”,由來已不可考,我猜測大概是因為種在高山水田的緣故。

家鄉原來一直是貧困縣,前幾年正式脫貧,我一直認為茭白“居功至偉”。

原因也不復雜,我有一年回家看我母親,正好是茭白上市的時候,而我一個堂哥也正好是種茭白的,不僅是利用自家的責任田,還承包別人家的水田,總種植面積,大約有個10畝左右,我問過堂哥的收入,他說現在高山茭白的質量好,不愁賣,每年上市的季節,大量的商販直接在田邊等著收購,剛從田裡掰出來的,價格最好的時候,可以達到3元上下,平時也不少於1.5元。堂哥10畝水田的茭白,一畝基本可以收益5000元以上,好的年份能夠達到8000元,每年堂哥種茭白的毛收入,都能夠維持在50000元以上,再加上一些茶葉的收入,給人做工的收入,堂哥一家子一年的收入,也接近10萬元,這在老家算是非常不錯的收入。

事實上在老家,像堂哥這樣的農戶很多,現在靠著種茭白和一些其他收入,村裡家家戶戶,基本都在奔小康的路上。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老家主簿鎮攝影比賽程喬霞獲獎作品——收穫

在PM2.50.00環境下長出來的高山茶葉,有尷尬也有希望

老家嶽西,是中國新十大名茶“嶽西翠蘭”的原產地,獲得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在我老家,茶葉也是農戶每年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小時候,我印象裡是到採茶季,家家戶戶會做一種叫“黃大茶”的產品,這種產品做法不難,就是將長出五六片嫩葉的茶葉採下來,先在燒熱的鍋裡殺青,然後用腳踩揉,讓茶枝葉揉成了一團,再用炭火烘乾。

這種茶葉價格非常低廉,附加值很低。

現在的嶽西翠蘭,是茶葉二葉一芽的時候,人工採摘下來,先殺青,再烘乾。

嶽西翠蘭在製作上,非常講究外形,上好的翠蘭泡進茶杯裡面,茶葉在開水裡面緩緩漾開,兩片茶葉漸漸舒展開來,所有茶葉都懸立在水中,煞是好看。

而翠蘭之名,也應該是因為其茶泡製時,葉片舒展開來,片片狀若蘭花。

整個嶽西翠蘭茶,家鄉南田村的品質可謂上乘,原因也不復雜,一是生長環境安全沒有汙染;二是南田的茶葉,幾乎全部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

但我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對家鄉的茶葉做過調查,雖然這幾年嶽西翠蘭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尷尬的地方,是一味追求外形的好看,反而制約了家鄉茶葉的發展。

因為要追求外形好看,嶽西翠蘭要完全依靠人工採摘,一是人工採茶,產量極低,茶葉剛到採摘季的時候,一斤幹茶,差不多是6000個以上的芽頭,一個人一天也就能夠採摘到4斤左右的青茶,大約也就只能做一斤幹茶。但現在嶽西翠蘭,上好品質的茶葉,零售價也就在300元上下。但一個人工,一天差不多要200元的成本,還要加上炒制的加工成本,利潤幾乎微乎其微。所以現在也有茶園拋荒的現象。二是現在人工非常難請,每年只有60歲左右的老人,願意從事採茶的工作,年輕人不願意,怕吃這個苦。

我一直不認為嶽西的茶葉品質在於外形,嶽西茶葉的最大優勢,是在其完全無汙染的生長環境上,再加上高山茶葉生長週期長,其茶香醇厚。

老家茶葉的這種高品質茶葉,未來如果被更多人認知,一定有更美好的未來。

一隻荷包見證英雄:結婚還未過蜜月,新娘將丈夫送往抗日前線

高山裡的茶園,採茶的已經沒有年輕人

寫在最後:

感謝頭條這個徵文,促使我寫寫我的家鄉,那個叫“家”的地方。

家鄉有母親,也有故事。

當然,和發達地區相比,家鄉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鄉村振興的大潮,也給了家鄉更多的發展機會。但不得不承認一點:就是今天家鄉的發展,仍然受到思想觀念的制約,在我的家鄉,創新是一件特別困難,甚至會遭到非議的事情。

但,我依然相信,我的家鄉,隨著時代的大潮,也一定會走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