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深圳,3个年轻人的不同选择,换来3种不同的人生

2004年的深圳,有3个年轻人在深圳宝安区沙井镇,没错,那时候还是沙井镇而不是街道。彼时,镇上有一家外资企业,工资相对很高,很难进去。我这里讲述的不是那些来深圳呼云唤雨的大佬,对于普通人年轻人来说,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一个正是好时候的年纪,你能想到的是什么呢?

对于20左右岁的年轻人,也许正是青春无敌,忙着拍拖的时候。对于同宿舍的三个年轻人来说,却是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感召下,忙于跳出工厂的束缚。

对于起点不高的年轻人,拼搏是唯一的路。他们相约工资不花,从副业找出路。对于没有资本的年轻人,无本生意是必要的选择。机会从来是给有准备的人服务的,想来想去,只有代理人这一行才能实现创业的愿望。

年轻人没有钱,但有的是精力,最早是做信用卡代理,不过面对的都是低收入人群,银行批卡额度有限,虽然如此,也算打开了无本营收的新大门。

本着这个方向,又做过保险代理,主要是卖些个意险,那时候都有种简易的卡单,卖一张能赚30几块钱,接着又尝试去做些团意险,别看这些细微的收入,它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一份收入,更是眼界的开拓和人脉的拓展。


2004年的深圳,3个年轻人的不同选择,换来3种不同的人生


近水楼台,后来又做别人介绍进厂的事情,先是跟自己厂里合作,后面周边的厂子也慢慢开始送人进去。总之一句话,什么赚钱不要成本就做什么。

在他们几人的影响下,有的开始给工厂里面的人照相打印,附加的只是在照片上p上几句话,或是名字,或是寄语。收费3元一张,也赚得盆满钵满。

真正的转机在于搭上机票代理这条线,这些副业活动中,认识了深航的一个经理,才发现机票竟然有如此大的操作空间。难怪那时候深圳做票务代理的一大把,那个时候在深圳呆过的朋友一定也被票务代理的广告洗过脑。

于是深耕这个领域将近一年时间,乐此不疲。其中辛苦,自不必言。可是今天主题不是讲深圳奋斗故事,而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所产生的差异化。

时间线来到2004年的秋天,一个本厂离职的同事去了房产中介上班,自然想着给我们打电话拉点业务,于是有了三人的深圳第一次看房经历。

时光的巨轮推动社会的发展,机遇也曾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之前公司都是包食宿,所以都没有想过置业的问题,彼时3人的起点都差不多,一年多的工资都没有动过,加上这一年多的外快每个人都只有个五六万块钱。

02至03年,是宝安新区填海开发房产的起步时期,可是却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楼盘太多,交通还没完善,面临滞销。前一年房价只在4000左右,到04年底也才4千多。这些都是后话,当年他们来到宝安新区一看,空旷的大街,寥寥无几的行人,并不完善的公共交通。很自然,他们也不会知道若干年后这里的房价会走上近十万,所以他们一个也没看上,哪怕当时最低首付仅仅只要四五万块钱而已。


2004年的深圳,3个年轻人的不同选择,换来3种不同的人生

虽然这次看房行动没有结果,却在他们心里种上了一颗种子。也因为不同的选择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这之后的日子,他们经常有过关于房子的讨论。其中一个是广东本地偏远市县的人,比较认同可以在深圳买房,但是觉得宝安新区地段不好,要买就要去关内买,这样租金可以大比例的抵消贷款。两个外省的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更偏远的西部山区的。

因为身份认同感不同,也许都还是单身汉,又觉得男子汉四海为家,买了房子,背上贷款等于给自己上了枷锁,便没有在深圳买房子的想法。

观念在这里产生分歧,广东的这位经常拉着另两位到关内找房子,最后相中一套梅林关内旁边比较偏的70平的小房子,房价接近七千,首付不到五万。因为还贷压力比较大,他请了几次深航那个经理做大保健,运作到深航上班了,自此他也是第一个跳出工厂的人。

江西的年轻人,趋着过年回家,在老家县城全款按下一套100平左右的房子,480块一平方,只花了五万左右块钱。年后回来,深航上班的这位,开始月供,前期也很艰难。江西的这位钱也花光了,继续在工厂上着班,继续干着代理些小买卖的兼职。

唯有另一位,手上的钱还在兜里,觉得工厂上班不够自由。便第二个离职出去浪,先是借着深航的关系开了一间票务代理点,可在职的时候一个月多赚个两三千觉得很不错,有了开支之后,又不能马上提高营业额,所以不温不火。

后面又整了个皮包劳务公司,从老家的技校拉人来深圳上班,请客吃饭花了不少,能安置的却也不多,所以赚得也不多。后面又倒腾过IP电话卡,TD信息机。期间还回老家整过一段洗衣粉生产,气化炉,无一例外,都没有做起来。


2004年的深圳,3个年轻人的不同选择,换来3种不同的人生

直到07年底,这位在保险公司做增员,找到了还在原工厂上班的那位。两个人一起在保险公司共事过一段时间后。到了08年,深圳的房价已经不再是普通打工者能去想象的了。

所以08年江西小伙子离开深圳去了闽南,选择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深耕。再过两年,拿着深圳赚的原始资本,在闽南置业,花的价钱刚好是原来宝安新区的那个价。

也是在08年,深圳那位也离职了,进入广告行业,第一个客户就是深航。又再过两年,他把梅林的房子卖了,三亚置换了一套度假屋。能后杀入婚纱影楼行业,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到第四家店了。

而留在深圳的朋友依然在各行各业拼搏着,只是深圳的房价越来越遥不可及。住的地方也从关内搬到关外龙华,后来又搬到观澜大水坑。拼搏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相比那些不敢于改变自己的人,他们三个人都是成功的。

04年底的那一次选择,机会曾经摆在他们面前,都有着同样的起跑线。

时光匆匆,至如今一个三亚有着度假屋,老家有着小别墅,还经营着一份不错的事业。另一个老家和现居地也都实现了置业,也有着后退的空间,哪怕追一步讲,什么时候想回老家了。这边的房子一转手也值个一两百万。而当年手头最宽裕的朋友,只因为没有选择把基础打牢,虽然日子也过得不错,却也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以前是一个人,可以四海为家。可现在他们三人都已经成家立业,从子女的教育问题开始,会不会已经拉开了无形的差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