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一部治水寶典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尚書》,在上一期的內容中我們

重點的梳理了《尚書》各大版本的流變過程,也順便提到了《尚書·五行志》裡的部分內容:中國人習慣用“金木水火土”解釋世間的各種現象正是源自此處。

《尚書》是一部治水寶典

《禹貢》

今天我們再來看《尚書》的另外一個作用,這要從傳奇人物大禹說起。中國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頭等大事就是治水,水多了會發生澇災,水少了又會有旱災,要把水玩弄在鼓掌之中,不多不少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傳說在上古時期爆發了一場全世界範圍內的洪災,對於這場災難各國、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說。在中國就叫做“大禹治水”,大禹不但治好了水患,還順便依山開路,將天下分為了九州。

《尚書》是一部治水寶典

在《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載的就是:九州的地貌、水文、土產、進貢等級、進貢路線等等。這篇記載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後世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都將《禹貢》的內容原封不動的抄錄了過來。

漢朝人讀《尚書》,最看重的也就是之前說過的《洪範》和這篇《禹貢》。《洪範》務虛,《禹貢》務實。《禹貢》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專著,後世所有搞地理的人才都會深入的研究《禹貢》,特別是在儒家作為最高意識形態下,哪怕地圖測繪技術已經有了大變革,地理勘測學術有了大進步,人們都至少要在名義上遵守《禹貢》的九州圖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