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計劃絕密 巨型摩天輪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經典的1951年上映電影《地球停轉之日》中,描繪了典型的飛碟特徵。就在當地居民抬頭凝視並瞠目結舌地想要知道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外星人的飛船如同龐大而會飛的碟子掠過頭頂,而在這之前,這些不速之客懸停在華盛頓國家廣場上空,並輕輕拂過地面飛行。


“UFO”計劃絕密 巨型摩天輪

基於外星人UFO技術的碟形飛行器是真正意義上的“飛碟”


  在那個年代,相關國家正迷戀類似飛碟的碟形飛行器,希望有朝一日研製出真正的飛碟。碟形飛行器的初期想法可追溯到1898年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專利,而申請這項專利的先生名為瓊斯。根據約翰普塔克(John Ptak)近日對罕見的歷史檔案解析發現,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有關飛碟的設計方案。而約翰普塔克則是位專攻極易被人忽視的小事件,比如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進行機腹朝上的顛倒飛行發生於1913年。

  普塔克查看了保存的專利圖,根據設計圖中顯示的通向主軸的梯子推斷這個碟形飛行器至少有六十英尺高。其主體為一個巨大的摩天輪狀的圓盤,直徑大約在四十至五十英尺之間。不幸的是,現在幾乎沒有人瞭解到這位神秘的瓊斯先生。據約翰普塔克介紹:我認為我們現在可以放心地假設瓊斯先生並沒有建造出他所申請的專利,即使他製造出類似碟形的飛行器,那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碟形飛行器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垂直起飛和垂直降落,並結合流暢完美的空氣動力特徵可以突然向前飛行,這也是碟形飛行器的主要技術難點,如果我們能攻克這些技術,那就能發揮出碟形飛行器的最大優勢。


“UFO”計劃絕密 巨型摩天輪

上個世紀美軍研製的編號為VZ-9-AV的絕密碟形飛行器


  對於飛行器而言,快速地推拉操縱桿而改變飛行狀態是非常困難機動,會使得飛行品質出現不穩定,即便是現代的直升機,尤其在大風中很難維持穩定性。這樣看來,器械物理似乎總是需要某種形式的折衷。但是人類可以發揮出自己無限的想象力。早在1956年,著名的《機械圖解》期刊便過於熱衷關於碟形飛行器的文章,比如文章的作者認為存在一種神秘的“柯恩達效應”(Coanda),將其應用在碟形飛行器上可實現垂直起降,使之具有飛碟的飛行特徵,這無疑是足以使當時的人們興奮的技術。

  柯恩達效應是羅馬尼亞航空工程師亨利柯恩達(Henri Coanda)發現,該效應揭開了當氣流通過一個彎曲面時可趨向於曲面運動,並形成一個完美的弧形,可以為碟形飛行器提供一個並不大的攻角。從理論上講,這樣的設計可更好地增加升力並推動碟形飛行器前進。雖然《機械圖解》期刊對碟形飛行器的設計表示了懷疑,但最後也認為一件事是肯定的:飛碟概念在當時就已經被提出來了。

  碟形飛行器的起飛和降落通常是由大型旋轉葉片帶動周圍空氣的流動產生升力,但是在地球大氣層中依據空氣動力學原理還飛行的碟形飛行器必須要擁有額外的補償升力,而不僅僅是能提供稍微大於自身所受重力的升力,這是因為除了重力以外,空氣中不穩定的氣流擾動都是對碟形飛行器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如果不能即使補償失去的升力,那麼就會出現事故。這也是在此後的五十年內真正意義上的飛碟還未被研製出來原因。

  其實在美國空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冷戰初期研製出一款被編號為VZ-9-AV的絕密碟形飛行器,由Avrocar公司負責設計。從圖2中可看出VZ-9-AV的實際飛行高度並不高,其動力原理為碟形圓盤內部環形分佈著渦輪發動機,產生的推力由碟形圓盤邊緣向下排出,以此來驗證柯恩達效應。但該型“飛碟”計劃並沒有繼續研究下去,存在著無法克服的技術問題。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陸軍設計出一款碟形機器人,雖然我們已經將其研製成形,但基於外星人UFO為原型的“飛碟”還是科幻小說中的機器。幸運的是,我們在探索碟形飛行器方面不斷展現出新的設計概念。就在幾年前,來自佛羅里達大學的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師蘇布拉塔羅伊(Subrata Roy)設計了一款無翼式電磁飛行器(WEAV),其飛行原理是通過磁流體動力學產生動力,包括離子推進器、等離子體推進等動力系統都是基於此類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