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書,相信你也想和我一起去探尋真正“愛”的智慧,在親子教養的道路上開啟新的航向,逆風前行。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這本書主要介紹瞭如何培養孩子成長必備的7個能力:和睦力、進取力、情緒聆聽力、執行力、復原力、決定力、

Day 1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有人說眼淚是一份禮物,每一次哭泣都被上帝收集放進了一個皮袋子裡,等我們離開世界打開看的時候,發現裡面全是珍珠。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哭著來的,哭成為孩子的語言,他/她用哭的方式和大人交流:餓了、累了、不舒服了……

但我們這代人很多其實是聽著“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長大的,關於哭的記憶好多時候是自己躲在被窩裡面偷偷的哭,眼淚好像並不是被大人接受的東西。

直到我們長大,在成人世界打拼,哭,更是一件奢侈品。

於是,伴隨著小小孩的到來,我們從一開始對“哭”手足無措,到對 “哭”的忍耐力越來越有限。一句怒吼“不要哭”了絕對是中年老父老母的日常“必殺技”,卻忘了我們自己也曾經是那個愛哭的小孩。

我們常常很想搞定孩子 “怎麼可以不哭”,卻從沒有思考過眼淚背後的意義。在這本書中,作者把孩子“哭”的情形進行了歸類,包括因為難過、生氣、操控和受傷,在每種情形下,我們都應該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1、 難過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一次,女兒因為一個小玩具被爸爸無意碰了,位置以肉眼無法辨明的角度“挪動”了一下,嚎啕大哭,嘴裡還一直說“我好難過啊”。當爸的一臉無奈地看著我,感覺碰上了“宇宙無敵碰瓷王” 。

很多時候,父母因為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往往選擇無視他/她難過的情緒,而是去爭論“明明沒有移動位置啊”,當發現道理講不通,最終便給孩子貼上“蠻不講理”的標籤。

但作者認為“難過”是一種情緒受挫,和受傷不同,可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孩子一下無法接受某種現狀。

因此,如果孩子無法從難過的情緒出來,父母應該同理孩子,儘量去安慰他/她,而不是去試圖說服孩子。回到我們的例子,爸爸可以抱抱女兒,重複她的話“哦,這個位置移動了,爸爸也不知道怎麼弄的,真是挺難過的…”慢慢把孩子帶出受挫的情緒。

2、生氣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在《菲菲生氣了》這本繪本里,當菲菲的玩具被姐姐搶走,而媽媽卻說應該輪到姐姐玩的時候,氣極了的菲菲踢打、尖叫、咆哮,口中噴出大大的火,一氣之下跑出了家門,去樹林裡面一個人哭了起來。

這種因為生氣引發的哭鬧,書中提到其實是為了求得關注,表達抗議。

在繪本中,菲菲最終爬上了一棵樹,看著遠處的河流和浪花,內心逐漸平靜下來,感到這個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我們面對孩子的生氣時的哭鬧,常常是要麼論斷孩子”氣量小,動不動就生氣”,要麼以大人的方式“鎮壓”孩子。孩子可能表面平靜了,但內心的怒氣其實並沒有得到有效處理,長此以往,孩子特別容易一點就爆。

所以,當孩子生氣時哭鬧時,父母可以以柔和的方式給孩子的生氣提供選擇。比如一起出去走走、或者讓孩子通過畫畫發洩、或者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允許她獨自待會兒

。總之,給生氣的哭鬧一個出口是非常重要的。生氣是孩子的感受,我們不能去消滅它,而是去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表達生氣。

3、操控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有的時候,孩子哭泣是因為想操控大人。比如一個孩子為了一塊餅乾或者為了玩手機而大哭大鬧,而旁邊的家長為了“息事寧人”只能向孩子妥協。

此時的哭鬧已經變成了孩子手中最強有力的工具。

可是如果一個孩子在每次和大人的互動中都發現通過“哭”可以威脅大人,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小時候那個只想要一塊糖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來挑戰父母、乃至社會的界限和規則呢?

面對孩子以哭鬧來操控家長,怎麼辦?妥協還是抗爭?如果我們原則是對的,該如何堅持?書中提到首先隔離孩子,比如帶到某個無人的安靜角落,不給哭泣的孩子注意力;其次在給孩子某種後果的時候,務必要有耐性等到孩子停止哭鬧後。因此,當孩子想用哭鬧來操控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堅定自己的界限和規則,但不能在孩子和自己都在強烈情緒中時去管教。

4、受傷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記得有次和女兒在外面散步閒逛時,我們“偶遇”了一個沙坑。“沙”對孩子來說,真是有無與倫比的吸引力。經我同意後,女兒興奮地衝過去,立即開始了她的玩沙之旅,一陣忙活下來,不僅手、身上,連腳上都滿是泥沙,可她不時抬起頭朝我一臉幸福地咧嘴大笑,明亮得直晃我眼。

一會兒的功夫,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玩沙的隊伍,接著一對祖孫倆進入我的視線。老人手裡拿著專業的挖沙工具,還有鏟子和小桶,顯然是有備而來。

“寶貝,我們就不要在這裡玩了吧”。 “我不!”原來老人並不喜歡孩子來這裡。

“寶貝,那你只能用這些工具玩哦,不能碰沙哦,不能把衣服弄髒了哦,不能……”還沒開始玩,老人已對“寶貝”進行了一系列的“不能”叮囑了。

當“寶貝”終於走下沙坑時,他站到了我女兒的旁邊,開始用鏟子這一下那一下的弄了起來。

不一會兒,“寶貝”顯然感到無聊,當他看到女兒用泥沙捏出好玩的形狀時,終於忍不住丟開了鏟子,試圖抓起一把沙。

此刻,老人突然提高嗓門衝著“寶貝”喊到”千萬不能碰啊,看看你旁邊那個小姑娘多髒啊,看看她的手,你可千萬不能跟她學啊……” “寶貝”聽畢立即轉向我的女兒大叫到“你好髒啊!”,只見剛還沉浸在快樂和幸福中的女兒就像一朵美麗的小花突然經歷了一場暴風雨的摧殘,小手呆在空中,愣了幾秒後嚎啕大哭起來。

我趕緊跑下沙坑,緊緊抱住了女兒,心疼一萬點。

我抓起一把沙,對女兒說:“你看,媽媽玩沙也會弄髒的啊,如果我不用手玩沙,我怎麼知道原來它捏在手裡是這樣的感覺呢,冰冰涼涼的,好舒服啊!”

女兒聽到我這樣一說,慢慢抬起她的頭 “媽媽,每個人玩沙都會弄髒的對嗎” “當然!”我語氣堅定地看著她。

“媽媽,他們那樣說我是不對的!”

“是的!”

“我不用去理他!”三歲的她得出了一個最好的答案。我看著那雙閃閃發光的眼睛,這朵小花在經歷風雨後更美了。

孩子受傷的眼淚可能是最挑動我們神經的,卻是跳不過去的。我們生在這個世界,怎麼會不經歷受傷呢,被誤會、被指責、被欺負……是孩子成長的必然經歷,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和掌控別人會對孩子做什麼。

保護孩子是為人父母的本能,只是什麼時候擋在孩子面前,什麼時候允許孩子去經歷實在需要智慧。但無論怎樣,都請第一時間緊緊擁抱自己受傷的孩子,讓他/她知道有人陪伴和理解他/她,不要讓孩子獨自去承受。因為每一次受傷後的擁抱才能讓受傷的經歷有可能成為孩子心裡的力量,讓孩子有信心保護自己去面對世間的惡,並仍然充滿愛與盼望地擁抱每一天。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孩子的眼淚不是我們的敵人,消滅眼淚不是我們的目標,唯有我們能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才能學習更加智慧的和自己的情緒相處。

所以,下次孩子再哭的時候,請試著去了解眼淚背後的意義,不要再簡單的說“不要哭“了,讓孩子也開始學會傾聽自己哭泣的聲音,成為更好的自己。

澳洲博客“快樂在這裡”博主撒拉,提供給所有爸媽十句話代替“你別哭了”:

孩子的眼淚你懂嗎?與其說“不要哭”,不如這樣做

1、你可以傷心。

2、我知道這對你特別難。

3、我在這裡陪你。

4、要不要跟我說說。

5、我聽到了。

6、那真的很嚇人/讓人失望/讓人討厭/讓人生氣......

7、我願意聽你說哦!

8、我們來看看怎麼解決。

9、我覺得你不希望被打擾,所以我只是想告訴你,我就在附近,等你準備好了,就讓我知道,我們可以聊聊。

10、你覺得不公平,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