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竞争这么大,它究竟好在哪里,听听他们怎么说?

@偏北的西

在扬州某小镇高中语文老师。当时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考进去的。

第一年工资只有3100。一开始心里很不平衡,觉得我四年白费了不是么,到了这么个小镇上。然后半年的时间内,工资就迅速上涨,车补房补,农补,一个月到手5600。此外还有绩效,各种奖金。平摊下来,一个月8000左右。然后,我就有了动力,在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这个工资已经可以了。

第一年觉得生活很单调,第二年想开了,这不就是许多人奋斗多年想要的安稳的生活么。慢慢发现这样的生活很简单,很规律,不用和领导打交道,上完课就可以走,很自由。

最喜欢的还是寒暑假了,和孩子们一起放假,再和孩子们一起上学。有时候还会脱口而出,明天我去上学啦。诶?不对不对,是上班。

最让人有成就感的,就是每天努力看书,备课,第二天得到学生们积极的回馈。一堂氛围好,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就能让我开心一整天。


教师编制竞争这么大,它究竟好在哪里,听听他们怎么说?


@大鱼猫

北漂两年,回到家乡

我为什么考这份工作?是的,在家乡的18线小县城,这份工作让我赚的不多,但这也是它唯一能称得上不足,或者让人有点遗憾的一点。但是,职业存在感,幸福感,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它都给我了。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确实每天坐在写字楼里感觉自己是一个闪闪发亮的白领,我能够快速熟悉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成为团队里的年轻骨干。

第一年曾经因为各种原因,佯装辞职,公司还特意向总部申请为我特批加薪来留我。我也喜欢北京的街头,树叶,秋风,小雪。

是的,也许因为古都的原因,我总觉得那里的一切都带着大方端庄让人无法无视却又亲切的气场。

但是后来,每当我在地铁里等一辆又一辆的地铁却挤不上去,或者挤上去了却被挤的喘不过气,手里的便当包被挤歪,饭和菜总是被混在一起的时候,我几乎每次都会站在夹缝里痛苦的想,我为什么要过这样没有尊严的生活?

我活生生29岁的姑娘,为什么要拎着便当包站在人群夹缝里去工作,中午在单位吃昨夜的菜羹,下午顶着困乏的脑袋,忍着单位门口洗手间传来的二手烟和头痛,然后再挤上这该死的地铁回家,一日日轮回呢?

那些被拉去屠宰场的牲畜呆的货车估计都比我站的地铁宽敞吧?北京的街头无论多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商场里有多少奢侈品,但与我这样一个蝼蚁一般的小白领有关系吗?

我拿北京当我学业理想,职业理想的象牙塔,但平庸如我,不过只是北京的过客。

以我的能力,不可能在这里定居,想到未来,北京给我的感觉不是迷茫,而且清清楚楚的黑暗。

我为什么要继续留在这里?在这里没有人真正尊重我,在这里我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只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听到“外地人.......”之类的话时,还是会敏感的竖起耳朵,忙着自省或者对号入座的打工妹而已。

我为什么要住在这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用简单的炊具做第二天的午饭。难道家乡不好吗?家乡薄待了我吗?

于是,出走两年,我回到了家乡。或者说,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千万年来文人墨客常常念叨的家乡。

家乡就是那个你在其中的时候,嫌弃它,轻视它,数落它,但是当你出游在外,中途偶尔会回到家乡,短暂呆几天,回去的时候心里会有点难过,有点不舍,有点让你想掉眼泪,但是为了某些理想,为了某些生存,你咬咬牙还是要离开的地方。

回到家乡,我又住到了自己的大房子,有花有草有鱼有猫,每天上班上课撸猫养花,这样的生活确实可以一眼看到退休,但是经历过在北京工作的各种不确定性和被排斥感,对于这样的生活我没有感到什么不好。


教师编制竞争这么大,它究竟好在哪里,听听他们怎么说?


@南方有猫人

像我这样,小县城姑娘,天资不够聪颖,家庭普通,拼尽全力考了一个末流二本师范。不是说不优秀的人才去考编制教书,而是相对于其他选择,这是我们这一类人比较好的选择了。

我是县城有编的小学老师,说实话,工资这块我挺满足了,虽然说每个月上卡的工资只有3000块,但是这两年年底杂七杂八的钱挺多的,算下来一年到手的钱也有七八万了。这点钱在大城市算不了什么,可是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真的算不错了。而且有单间配套的教师宿舍,还有三餐学校也提供,这些都不收钱。

工作环境也比较单纯,也可能是因为我是一只咸鱼,就想好好教书,其他的不争不抢。同事之间不涉及利益不用勾心斗角,每天最头疼的是怎样找点骚操作对付熊孩子。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三点下班,我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还没遇到难缠的家长,一周十节课,讲真,我真的觉得挺轻松了。

我也有一些优秀的朋友,考研、留学、北漂。他们当中也有劝我趁年轻要拼搏的,但是我就是一个想做一个拿着死工资陪在父母身边的咸鱼。


教师编制竞争这么大,它究竟好在哪里,听听他们怎么说?


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