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字潤琴,號石雲,直隸肅寧人,在詩書畫上均有極高的造詣,尤擅小楷,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之譽,舊時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以他戲稱自己為,“第一人中最後人”。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

劉春霖曾經居住在新文化街(石附馬大街)以南的西智義衚衕2號。此地舊稱豬尾大坑,住在這裡的文人嫌其不雅,故說起自己的住所都泛稱石附馬大街。

金殿傳臚,榮耀無比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科考現場

1904年,劉春霖參加“會試”。清朝的科考制度規定,會試每三年進行一次,也就是每逢醜、辰、未、戌年就考一次,叫作“正科”。“萬壽”、“登極”等各種慶典加科,叫“恩科”。光緒三十年是甲辰年,應當是“正科”,恰好這年又逢慈禧太后的70大壽,是“恩科”。所以,這年的科考便稱為“恩正科”。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這年的會試本應該在北京舉行,可是北京的“貢院”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被“洋鬼子”燒了,考試地點幾經吝選,最後選在了六朝古都——開封。

考試日期是三月初八。考試分三場進行,每場考三天,一共考九天。第一場考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考外國政治藝學,策五篇;第三場考“四書”義,二篇,“五經”文,二篇。四月初十發榜,榜上有名者共計273名,劉春霖榜上列第十七名。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保和殿

北京的殿試日期是四月二十一,考場設在了紫禁城內的保和殿。考場裡一律是一尺多高的小課桌,考生們就地坐在地毯上。這次殿試的內容是四道策論題。

四月二十四早晨,貢生們都到乾清門外等候宣佈榜單。讀卷大臣拿著黃榜立在御階上,高聲念名字,唸到誰,下面的那個貢生便跟著重複喊一聲。這次只點了十人。這十位被點的貢士由引見官帶著到養心殿覲見皇帝。劉春霖便是其中一個。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觀榜

據這次殿試的探花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錄》記載: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傳臚,典禮堪為隆重。是日晨,鑾儀衛設鹵簿法駕御殿前,設丹陛大樂於太和門內兩旁,親王等站立在丹陛上,文武百官站立在丹墀內,身穿朝服 ,按品級排位。諸貢士穿公服,按名次排立在文武百官班次之後。

一切就緒,光緒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大學士把黃色的榜取出,鴻臚寺官開始宣《制》:一甲第一名,劉春霖。一連念唱三遍,鴻臚寺官向前引劉春霖出班,跪在御道的左邊。接下來的是:一甲第二名,朱汝珍。一連念唱三遍,朱出班也跪在御道的右邊。一甲第三名:商衍鎏。一連念唱三遍,商出班跪在御道的左邊。這一二三名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

二三甲以下的進士只念唱一遍,也就都不出班了。

黃榜唱完後,丹陛大樂奏《顯平之章》,諸進士行三跪九叩禮。禮成,皇帝乘輿還宮。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金殿傳臚

而後,文武官員、新考的進士隨吏部堂官捧榜出太和門、午門至長安門外(天安門東側)張掛,這就是所謂的“金榜題名”的那個金榜。同樣的金榜還有一份,只不過比它小些,作為檔案存在皇宮。

宣榜完畢後,進士們便退出午門。在天安門前,順天府尹在臨時扎的綵棚裡迎接“三鼎甲”,禮部頒發的金花、綢緞袍料早已送到。府尹給三人插花、披紅。三人躍上高頭大馬,鼓樂執事前頭引路,狀元、榜眼、探花及第的牌子紅底金字格外醒目,這也俗稱“跨街”行。“跨街”的隊伍由天安門出發,向東城往北一直到北新橋口的順天府衙門。再由北城地安門到西城,又從那回到天安門,再出前門一直游到南城。第二天,禮部專門為新進士們舉行盛大的招待宴會“恩榮宴”,俗稱“瓊林宴”。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瓊林宴

據說劉春霖那天在瓊林宴上喝得大醉(劉春霖本來不勝酒力)是由人攙扶上的車回到宣武門外的直隸會館。

氣節高尚,初心固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洲國”政府總理鄭孝胥派人以宣統帝名義,邀其出任偽滿洲教育部部長,劉卻明確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斷然拒絕了鄭孝胥之邀。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佔領北平,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王和劉是同科進士、日本留學時的同學),以高官厚祿為誘餌,請劉春霖出任北平市長,遭到劉的當面怒斥。王惱羞成怒,派兵抄走劉歷年珍藏的書畫及家中貴重物品,並用刺刀把全家人趕出家門,流落街頭。後經重資買動和託人說情,才讓家人進門,把抄去的財物送還。

這件事使他身心遭到極大摧殘,久病不愈,1944年與世長辭。

京師故地之西智義衚衕:第一人中最後人——中國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書法

劉春霖博學多才,興趣廣泛。對古文學、史學和金石學造詣深邃,並對小學(訓訪學、文字學、音韻學)研究有素,頗多見解。因博學,不惜重金購書,多善本.,藏書在萬冊以上。劉春霖所處封建社會之末,一生經歷複雜、坎坷,雖滿腹經綸,但在社會動盪背景之下,才華未能施展。他在《六十自述》詩中談道:“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位崇高行”。這正是他一生中大節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