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导语

公元279年(咸宁五年),西晋汲郡人盗发了战国时魏国安釐王的墓冢。这次古代的盗墓事件,不但为我们留下《竹书纪年》这一重要古籍,也留下《穆天子传》这样浪漫的神话传说。《穆天子传》一书除了讲述周穆王西征、见西王母后东归的故事,还不断呈现了穆王接受沿途人群所献良马/食马、牛羊,以及穄米、穄麦等农牧产品,并给予回赐的情节。甚至与前者相比,这些献、赐之事在《穆天子传》中其实占据了压倒性的比例。为了更进一步展现穆天子西行的主要活动,以获得结构性的看法,我们将其在西行过程中发生过互动的人群辑录出来。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穆天子传》古籍

穆王西征

穆王在西征过程中,首先遭遇犬戎和镚人,这和他们在归途中遇到的顺序保持一致(先镚人,后犬戎),而在途中遇到的其他人群都没有重复,说明犬戎以及镚人与周人的空间关系最为紧密,为西方所必经人群。而且,周人与这二者的互动都为单向,出发时获得镚人"豹皮十,良马二六",返回时获得犬戎"食马四六",没有回赠。

在往返之间,穆王与沿路遇到的人群还发生了十三次互动。减去遇到了希望的母亲的时候,给了"锦组三百,粟组三百",交换得来了西王母的吟、谣分别一次,临走时穆王自己用六师之人"收皮效物……载羽百车",自己丰衣足食了一把,再有就是遇见"西膜人"的时候,得到了他们进贡的物品却没有做任何回赠以外,总共还产生了十一次有收礼也有回礼的互动。其中五次发生在西去时,六次发生在东归路上。不仅如此,还反映出除归途中穆王有三次因为途经人群"献酒"或"供食天子之属"就给予回赐之外,其余每次互动都表现为马牛羊等畜牧产品与黄金、贝带、朱丹等贵重物品之间的交换;这类交换以遇西王母为界限,在往返途中,分别发生了五次和三次。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穆王西征想象图

从任何角度看,这些在《穆天子传》作者笔下被描述为"献"—"赐"的互动行为,丝毫不似后来者美其名曰的"朝贡",更像是一次次对等的交易。更具体来说,是用农业社会的剩余产品(黄金、白银、贝带、朱丹、桂姜以及锦组),购买包括牛马羊在内的畜牧产品。虽然这些交易每次都包括良马/食马、牛羊这一固定组合(牥牛和狗出现频率较低),尤其是加入犬戎、镚人以及陖翟的几次物质互动来看,马匹(确切说是良马)在穆王向西再东返途中多次交易中所占比重最大。小说中的周穆王返回后,还有三次赏赐行为,其中两次都是骏马,一次是用于田猎之马。本质上讲,他用马匹交易的是赏赐对象的忠诚。

我们兴致勃勃地对神话小说《穆天子传》作了详尽的分析,可是,另外的文献里边却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国语周语》的开篇之文"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中,当穆王要用"不供时享"的罪名去讨伐犬戎时,祭公谏言穆王不可劳师动众。穆王不听,依旧出兵。结果则是,穆王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国语周语》古书章节

与《穆天子传》中和乐融融的贸易景象相比,《国语》则有一种彻骨的犀利。祭公给出的理由是,犬戎属于荒服,只需要在新王即位后来朝见一次;而穆王则以"要服"的准则要求他们每年向天子进贡。穆王并没有在犬戎那里讨得便宜,甚至连本来荒服的人群也不再来了。《国语》没有提到,穆王要求犬戎进贡的是什么,而这些贡物如此重要,乃至"不供"之罪需要武力相向。

和《穆天子传》一同出土的《竹书纪年》给出了线索。东晋郭璞是这么认识的,《竹书纪年》这本书里边,"北唐来宾,献一骊马,是生騄耳",指的是穆王八骏之一。"北唐"则是"戎之在西北者"。那么,这位以"一骊马"来见的西北戎人之君,应该就遵守了一次"来供时享"的互动规则。由此推测,穆王所要求犬戎进贡的物品,当与北唐之君相似;同时,穆王也应给予回赐。

现在,再次归纳的《穆天子传》的主要情节,这一隐藏于探险旅行之下的浪漫故事,其实揭示了周人代表的农业人群和农牧混合经济群体之间,曾经繁荣的物质交换活动,以及渐渐发生变迁的社会互动关系。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穆王骑马图

小盂鼎:穆王传说的另一面

穆王故事这般浪漫,也能让我们辑出良马/食马、牛羊和黄金、白银的交换模式。但凭借传世文献穆王"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以及"北唐来宾,献一骊马"的寥寥数语,断定穆王西征全为骏马,于实尚远。道光时陕西岐山出土的小盂鼎为我们记录了一场发生于穆王之前围绕马匹、牛羊与人群互动的事件。

围绕小盂鼎的时间,有康王(穆王的祖父)和穆王二说,但都在穆王的"荒服者不至"之前。铭文记录了康王/穆王二十五年时,周王命一位叫"盂"的大臣"伐鬼方"的事情。战争胜利后,周王向祖先祭告了战况,并赏赐了盂。难能可贵的是,该铭文还非常详细地提到了盂的战果。这次战争共有两次主要的胜利,成果分别为:

1. 执酋三人。获聝四千八百又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百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廿八羊。

2. 执酋一人。获聝二百卅七聝。俘人百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辆。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古代康王画像

两次战役的叙述各有脱字,但两组数据恰能互补,并不影响分析。两次战役除鬼方群体的死亡情况、俘虏外,还有马匹、车辆、牛和羊这些战利品。这些数据可提供相当大的分析空间,如利用死亡数字、俘虏人口之和与畜牧产品之类物质资源的数量、种类,则可模拟、评估一个群体的规模和生计特征;俘虏的人口还可能加入周人的生产序列;而其中记载的"马匹、牛羊"这一组合也与《穆天子传》中的交换内容不谋而合(连具体数目上也颇为接近)。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小盂鼎铭文

形式上看,《穆天子传》和《小盂鼎铭文》可能针对的是相似的事实,只是各自的表述多有不同。前者从规模和频率上反映了农业社会对畜牧产品的渴望,而后者则从互动层面上体现了农业社会的人口与技术优势。从逻辑上讲,《小盂鼎铭文》的叙述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荒服者不至"保持一致。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出土铭文,都表明至少在穆王之世的周代前期,周人都保持了与北方群体的频繁互动。其目的或许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劳动人口的需求,其二则是对畜牧产品的热望。在《小盂鼎铭文》中出现的马匹和牛羊,便不仅是这两次战争的战利品,而且构成了战争的目的之一。

《国语·周语》以"荒服者不至"概括穆王后周人与北方群体的互动关系,而《竹书纪年》将"荒服者不至"的日期,推迟了四十多年。《竹书纪年》说:"(夷王)七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所谓"太原之戎",当在泾水上游至庆阳盆地一带《后汉书·西羌传》指出此次征伐背景是"夷王衰弱,荒服不朝"。此外,"获马千匹"再次构成此次出兵最重要的收获。不管"荒服不朝"发生在穆王、还是夷王之时,其提供的信息是确定的:这些频频出现于有限周代记录中的畜牧产品,已经足以让我们确定周人对北方人群采取军事行动的本质。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后汉书》古籍

《周礼·夏官》中提到了"掌养马刍牧之事"的"圉人",其大体职责为管理马厩。很难就此承认周人存在大规模放牧,即便史载"太丁四年……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季历这位周王的先祖曾为商人担任过"牧师"一职。根据文化与生计类型(环境)的对应关系来看,此时早以农业定居为主的周人,似乎无法满足马匹放牧所需的文化适应方式。因此,《小盂鼎铭文》和《竹书纪年》所留下的记录,或许是周人获取包括马匹在内的大量畜牧产品(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最佳方式。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周礼》典籍

然而,随着"荒服者不至"的加剧,以及西周后期以来显而易见的实力消长(后文将提到),周人也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更稳定的方式,来保障马匹供应。尤其是,当其还需要支撑东部与南部"获金"战争所需的大量战争资源的消耗时。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会对东亚大陆的人类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八骏的秘密

在我们揭开周人的马匹需求之道前,再次回到《穆天子传》,因为这里不但藏着周人需求之所系,也藏着他们的解铃人。

《穆天子传》给我们带来"西王母"想象的同时,还留给中国文学、艺术史另一个重要的母题——八骏。加上先前已经现身的"騄耳",八骏尚有"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除此之外,八骏还有一位名叫"造父"的御者,他和"骥、温骊、骅駵、騄耳"一道,出现在《史记·秦本纪》中,并被排进了秦人祖先的谱系当中,"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穆)王"。

《穆天子传》中也多次提到了造父,"天子主车,造父为御"。《秦本纪》虽未谈及穆王的西征,但并不否认"造父善御"的事实,因为这为另一个与"御马"保持密切联系的案例提供了谱系上的支撑。造父据说有一位名叫非子的后人,而非子对于秦人的谱系相当重要,他的事迹毫无疑问与"马匹"密切相关。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八骏雕塑

《秦本纪》的逻辑非常简单明晰:造父善于(为穆王)御马,那么他的后人非子也有理由"好马及畜"(养马)。从御马到养马,这里隐含的认知关系是:只有把马匹置于生活重要位置的人群,才会对自己的"生产资料"作出有(实际)意义的认知区分——特意为之命名为赤骥、騄耳。因此,答案只有一个,造父的御马(对马匹分类)成就暗示了他所属人群的经济方式,这为"非子"的事迹铺设了重要的谱系脉络。事实上,司马迁的铺垫还不止于此,他在该篇更前面还提到了造父的祖先大费,

"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秦本纪》古书章节

单看《穆天子传》不会让大家留意造父这位配角中的配角,一晃而过的大费也不会体现出特殊的意义。然而,当"非子"成为《秦本纪》所述秦国世系中第一位具有详细事迹的先祖时,其中传递的信息是,非子作为秦王世家中第一位有真实意义的祖先,呈现了秦王世系独特生计方式的连续性。

《史记·秦本纪》提到,居住在犬丘的非子(更恰当地说,是非子一族)擅于饲养马匹等牲畜,在周孝王的授意下,非子(群体)从犬丘(西)越六盘山—陇山,来到了汧水入渭水河谷之地,开始为周人养马,而且马匹繁殖得很好。周孝王是穆王的儿子,在穆王去世三十一年后即位。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古画中的八骏

周王嘉奖非子在马匹饲养方面的贡献,令其"邑之秦",并给予了他们嬴氏的名称。据说这是为了让秦人继承传说中的牧者大费的事迹。与其说非子一族是

"复续嬴氏祀",不如说他们因为和大费拥有类似的文化—经济类型,而被赐予了新的名号,成了为周人提供畜牧产品的专职放牧者。

结语:

不管怎样,非子的后裔有了"秦"的领地,并以养马的事迹登上了东亚人类文化互动的舞台。马匹的饲养(繁殖)需要一种与之相配的游动性较强的生计方式,而这也暗示了非子群体在"邑之秦"前后的生计(文化)方式。更关键的是,当非子一族东越陇山进入渭河谷地腹地,改变了周人的畜牧产品获得方式时,也改变了周人和他们自己的文化轨迹,从上面三层分析综述我们可以对八骏的秘密有了略见一斑的感受,古代人与骏马的关系不仅是发生在生活生产当中,更加的影响到了古代人的文化和传承,这也许就是八骏的最终秘密。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从历史古籍传说中了解八骏秘密

八骏形象

文:赵小妹的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