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熱播劇《清平樂》第26集開頭,范仲淹在被貶耀州之前接見了一位名叫張載的年輕書生。張載來到西北邊疆求見范仲淹,意在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但范仲淹卻規勸他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言畢,贈其一本《中庸》,附言道:“但願日後國朝能得一將經學鑽研透徹、發揚光大的大儒。”

​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清平樂》范仲淹贈書張載)


這個橋段,並非編劇的自創,而是被明確記載在《宋史·張載傳》中。機敏如你,一定猜到這是一處偉大伏筆,這位叫張載的年輕書生,日後必定會成為范仲淹口中的國朝大儒。


張載,字子厚,典出《易經·坤卦·大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道德高尚,能夠承擔重大任務。由此可見,張載之父對他是何等寄予厚望。

​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清平樂》張載劇照)


張載天資聰穎,少喜談兵,所以當西夏侵擾北宋邊境之時,21歲的他寫成《邊議九條》,向當時主持西北防務的范仲淹上書,意在組織民團奪回失地,建功立業,博取功名。但范仲淹在與張載交談後,卻認為他在儒學方面可成大器,故鼓勵其專心治學,日後或可成長為一代大儒。


事實證明,范仲淹的眼光沒錯,張載沒有讓他失望。在得到范仲淹指點之前,張載的志向在於投軍報國,在得到范仲淹指點之後,張載方才由《中庸》開始發奮讀書,並最終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聯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

​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張橫渠畫像)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時年38歲的張載赴汴京應考,一舉高中進士,可謂是大器晚成。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嘉祐二年的這次科考,被譽為“千古第一榜”,主考官是歐陽修,同榜考生則有蘇軾、蘇轍、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程顥、程頤等。其中,蘇軾、蘇轍、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曾布、呂惠卿、章惇官至宰相,王韶是北宋名將,而張載則與程顥、程頤同是理學創始大師,思想成就對後世影響極大。


張載所創立的“關學”,是宋代儒學的重要流派,主張尊順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達到聖賢境界。

​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張載畫像)


行文至此,如果各位讀者仍對張載沒什麼印象,那麼我相信,至少你也曾被他的“橫渠四句”驚豔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沒錯,這正是張載的名言。因為張載是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所以近代哲學家馮友蘭便將其核心思想稱作“橫渠四句”。

​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張橫渠像)


為天地立心:天地無心人有心,立的是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


為生民立命:這句著重強調了亞聖孟子的“立命”思想,源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張載致力於通過修身致教來讓人們達到性體全德、安身立命的境界。


為往聖繼絕學:這句比較好理解,是說要將以孔孟為代表的先儒道學發揚光大。


為萬世開太平:這句的境界最高,表達出古今士大夫的永恆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見張載是一處偉大伏筆,曾經的少年後來成為一代大儒  ​

(張載遺像)


張載的“橫渠四句”,言簡意賅,氣象宏大,總結出士大夫的使命所在。這四句話,被世代讀書人和為官者捧上神壇,引用不絕,影響深遠,成為無數有志國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座標。


參考資料:《宋史·張載傳》、《橫渠語錄》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