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2019年,《何以為家》中12的小男孩贊恩說出了這句振聾發聵地控訴,一下子擊中了全世界無數人的心。

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才會讓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呢?

贊恩出生在一個有六個孩子的家庭,因為超生父母沒給他們上戶口,他們一家都是黑戶;因為貧窮,孩子沒錢上學,靠打零工偷東西維持生計;女孩子剛來月經,就被賣給男人做媳婦。

養不教,父之過,而面對這些事實,他的父親無奈地說:但我也是這麼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原生家庭”就在這時候被提了出來。

其實,“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並不新鮮,這些年也被討論過很多次。

單親父母、留守兒童、受控制的童年、重男輕女的長輩……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個心理學典型教案。

大家似乎都習慣把一些極端案例和原生家庭聯繫在一起,那麼,像我們這種正常普通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會存在“原生家庭”問題?

答案大概是否定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都有它自己的問題,也會給生活在這個家裡的人帶來各種不同的影響。

好的原生家庭人人嚮往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家庭:

女兒自幼便與父親是“好哥們”,兩人一同讀書一同玩鬧,是無話不談的好夥伴。

父親調皮如頑童,會趁女兒熟睡的時候,用墨筆在她臉上畫鬍子,在肚皮上畫鬼臉。

父親經常編順口溜,為女兒起滿籮筐的綽號,以“豬噘嘴、牛撞頭、蟹吐沫、蛙凸肚、紅猢猻”等形象的稱呼來戲弄她。

父親熱衷於教女兒外文單詞,但常常是些略顯粗鄙的話,女兒小小年紀不明所以,在外人面前鸚鵡學舌般一頓嘰裡呱啦,引得客人捧腹大笑,她偏還洋洋得意地塌鼻子都要翹了起來,模樣真是逗趣。

這父女倆還會連成一幫,向母親造反,不鋪床不疊被,還嘀咕:“狗窠真舒服。”

母女倆亦會連成一幫,笑爸爸是色盲,只識得四種顏色。

父母倆也會連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在這個家裡,爸爸是弟弟,是哥哥,是兒子;媽媽是姐姐,是妹妹,是女兒;女兒是妹妹,是姐姐,是媽媽。

一家人相依為命,風雨飄搖的亂世裡,甜蜜地生活。

這就是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的家。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這樣的家,是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它是幸福的源泉,是一生不變的親情,是自我認同的依據,是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形成的平臺,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我們一生辛苦打拼的終極目標。

而且這種溫暖美好的家庭具有傳遞性,“我們仨”羨煞旁人的溫馨甜蜜正是受了楊絳父母的家庭的深刻影響。

“我們仨”這個堪稱完美的書香之家,是中國幸福家庭中最完美的樣子,是多少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壞的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性格和幸福走向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幸福完美的家庭,但現實往往殘酷,就像東野圭吾在《時生》中說的那樣:“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

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記得那個被PUA傷害的北大女孩包麗嗎?

在包麗自殺之前,其男友牟林翰曾向她提出過各種過分的要求,包括:拍裸照、在身上紋上侮辱性的言語、先懷孕再流產留下病例、做絕育手術等等。

可即便男友做過這麼多傷害包麗的事情,包麗卻並沒有真正離開他,也從未向父母提及過自己的遭遇,甚至直到自殺前,父母都對此一無所知。

很多人都說這是“PUA”,一種能夠摧毀對方獨立意識的,可怕的情感操控,包麗死於“PUA”。

但我卻覺得這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包麗自殺事件”從被報道,到4月11日包麗去世,再到如今,能見到的所有報道里從沒出現過包麗父親的身影,從始至終都是“包麗母親”、“包麗母親說”等等。

那麼,包麗的父親到底在哪裡?

我們能想到的最好結果大概就是他缺席了包麗的人生。

由於沒有強大的父親在成長過程中帶來安全感,沒有父母幸福的生活做模範,沒有父母對感情的正確引導,所以,包麗才會在遇到這些傷害時不知如何自救,甚至沒有告訴長輩求救,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又有多少人,在二三十歲,甚至更久以後才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態、性格、種種人生選擇,都和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就像《歡樂頌》中樊勝美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奇葩說》中的姜思達每次出場都是侃侃而談、笑呵呵的,但在一次訪談中,他說:“我其實是一個相當沒有安全感的人,對誰都特別難相信,哪怕是最愛的人。”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而據他所說,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都是因為父親的影響。

小時候父親經常不在家,不是朋友聚會,就是忙於應酬,這就導致了姜思達父愛的空缺,不僅如此,他父親情緒也不穩定,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對他非打即罵,這些都讓年幼的姜思達心生恐懼。

他說:“我沒有安全感,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情。”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長大後,媽媽問他:“你希望三個人團聚嗎?”

姜思達哽咽著說:“不希望,不希望。”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但有些傷口,哪有那麼容易癒合。

就像劉亮程說的:“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到。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他們身上的‘雪’別人看不見,只能自己躲在暗處,默默舔舐傷口。”

深以為然。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壞的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婚姻觀和愛情觀

現在提起孫儷,很多人都會想起“鄧超”、“幸福家庭”、“恩愛夫妻”這些詞。

但深入瞭解過她,你才會知道,曾經的孫儷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12歲父母離異,只拿到2000元撫養費的媽媽,只能不分白天黑夜地打好幾份工來貼補家用。年幼的孫儷將母親的苦楚全都看在眼裡,一度十分痛恨自己的親生父親。

她說她曾幻想:“有一天,我有錢了,開著跑車行駛在上海的街頭,紅燈亮了,我停了下來,無意間一轉臉,看見路邊站著的爸爸,他也正在看著我,然後綠燈亮了,我開著車揚長而去,爸爸在後面默默地注視著我,神情傷感。”

因為有這樣的原生家庭,即使後來因為公認的好演技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孫儷也依然不敢愛,甚至在2002年的採訪中直言:

“我害怕愛情,不想結婚。”

無獨有偶,金像獎影后春夏,也曾在採訪中說:

“我真的無法從我們家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幸福的影子和婚姻幸福的影子。”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不是不向往婚姻,而是擔心,因為從小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不幸,所以沒有信心將一段感情經營好。

甚至,覺得自己是不可能幸福的。

可想而知,抱著這樣想法的春夏,即使有一天走入了婚姻也是缺乏安全感的,無法全身心投入的,這樣的狀態又怎麼能會的想要的幸福呢?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是的,原生家庭的問題從來都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問題,它對這個家庭裡的每個人的影響都是代代相傳的,似乎永無止盡的。

原生家庭的陰影,可以靠自己擺脫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無法選擇,又無法逃避,只有面對現實,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一切,父母是最全能、最權威的,隨著長大,希望你慢慢能明白,

愛永遠只會帶來快樂,舒適,喜悅和幸福,如果有人指責你、傷害你,哪怕他反覆說這是為你好,只要你感到痛苦,那就不是愛。

那只是裹著愛的糖衣炮彈,或者是想控制,或者是想發洩。

可以幫你走出來的,只有自己強大的內心。

就像蔡少芬,有一個嗜賭成性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將她推向深淵,她曾抱怨過命運不公,甚至想過自殺。

可後來她遇到了張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她知道自己曾經受過的苦,所以更加努力地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把日子過成了現在人人羨慕的樣子。

愛,永遠只會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困惑、痛苦、內疚,那都不是愛

而我們大多數人的處境,都要比蔡少芬好上太多,又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不要明知故犯,複製父母的錯誤,將痛苦遺傳給孩子。

【專欄推薦】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原生家庭:如何修補我的性格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