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輔而不助嗎?

輔助用藥,輔而不助嗎?


不得不承認,我們每一刻都活在 " 買賣 " 的商業世界裡,不是買家就是賣家。作為賣家的時候,儘可能的 " 多賣一點 " 是不爭的事實,任何行業都不例外,而且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 " 秘密 "。

但形式手法都大同小異,比如技術作弊," 掛著羊頭賣狗肉 "," 夾帶 " 點質量一般的……

不同的是,有的行業直白一些,技術含量低一些或者說壓根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很容易識別。比如去超市買一捆青菜,表面看個頭大葉子新鮮,回家卻發現裡面夾著一些 " 小崽 ",心裡咯噔一下意識到被騙了,可以提醒自己下次要看仔細。

但有一些行業,因為太過專業,普通老百姓既不會發現也不會因此煩心。比如醫療醫藥相關的行業。例如雲南白藥,如果不是特殊的 " 醫生 " 消費者揭露,作為一個普通小老百姓,你可能根本不會發現鼎鼎大名的 " 雲南白藥 " 牙膏掛著羊頭賣狗肉,中藥宣傳西藥治療?

而與性命直接相關的醫療行業,同樣有貓膩," 以藥養醫 " 的時代," 輔助用藥 " 就是最大的灰色地帶。如何玩?

先以一個小老百姓的視覺來極端的理解一下 " 輔助用藥 " 亂象。

如果你不小心割了手,正常來說,貼個創可貼就起到治療作用了。但作為廠方,如果為了增加收益,生產出酒精、高錳酸鉀,然後再告訴你割了手,首先需要用酒精消毒,然後再貼一塊創可貼。聽起來不錯,很完美就會採納,但實際上用創可貼前," 酒精消毒 " 只是一個 " 可有可無 " 的步驟,基本屬於心裡安慰。

再進一步,還可以繼續:本來貼一塊創可貼就夠用了,但為了更多銷量,可能你會被告知,兩個小時換一塊更好……

再看下其他解釋。

百科這樣描述:輔助用藥(Adjuvant drugs)是指有助於增加主要治療藥物的作用或通過影響主要治療藥物的吸收、作用機制、代謝以增加其療效的藥物 ; 或在疾病常規治療基礎上,有助於疾病或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的藥物。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PubMed 這樣解釋輔助用藥,有助於 " 增加主要治療藥物作用 " 或 " 疾病和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 " 的藥物。

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PubMed 如此解釋,輔助用藥是有助於 " 增加主要治療藥物作用 " 或 " 疾病和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 " 的藥物。

有臨床專家這樣認為:輔助用藥定義有兩方面,一種是沒有明確適應症,不起主要治療作用;另一種是有適應症,但是用法不是為了主要治療,而是起輔助性作用。

可問題的關鍵就出在 " 輔助 " 一詞上,輔助是一個定性詞,有著無限的遐想空間,輔助的作用可以從 0 到無窮,使用的環節也比較多。如果監管上再粗放一點,老百姓是不可能自己發現問題的。對我們來說,平時出門都會秉承 " 窮家富路 " 的理念,何況生病性命攸關的大事,再進一步,即使有那麼一小撮人,喜歡研究處方和藥品說明,偶然產生了一點點小質疑,多數情況下也會選擇不計較,結果就是抱著一大堆藥品回家,這堆藥裡主要治療藥可能只佔了 50%,最低甚至不到 10%。

對此,近日焦點訪談關於輔助用藥的專題報道中有這樣的描述:科學控制輔助用藥後,每次患者住院,平均花費的藥費的數值, ( 宣城市 ) 從 2015 年的 1550 元,降低到了 2018 年的 1050 元,就是說每個患者每次住院要平均少花 500 元的藥費。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臨床路徑管理指導中心主任周勤說:" 輔助用藥佔總藥費比例一半以上的過度用藥案例,在日常檢查工作中發現過很多。"

而真正治療用藥佔比不超過 10% 的也有,周勤舉了一個脛骨骨折的例子:瓜蔞皮注射液 5080 元,複方三維 B,就是那個高價維生素 1140 元,總共 9700 多元錢的藥,只有 1000 元是用於真正治療。

整體來看,輔助用藥濫開導致一年浪費 9600 億元,佔據醫保資金 5000 億。具體到醫院,在一些醫院輔助用藥佔總用藥的比例甚至可以達到 60% 至 70%。2016 年北京大學藥學院與北京積水潭醫院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98%的醫療機構存在濫用輔助用藥、不規範用藥等情況。其中,中藥注射劑、腫瘤患者化療以外的用藥、神經營養藥為主要的三種輔助用藥。

9600 億的浪費怎麼來的呢?

輔助用藥,輔而不助嗎?

不是通過調查和臨床的監管計算出來,而是參考了經合組織藥佔比的標準。據網易的一篇報道顯示,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藥佔比水平為 16%。以這個佔比為標準,結合 2016 年國家衛計委當時核算的 46344.9 億元的全國衛生總費用,推算出我國 2016 年合理用藥總費用為 7400 億元。

根據 2017 年 6 月商務部發布的《2016 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中西藥類銷售總額佔 74.4%,中成藥類佔 15.0%,中藥材類佔 3.0%,三項共佔比 92.4%,共計約為 1.7 萬億元。

9600 億的浪費就是由 1.7 萬億減去推算出的合理用藥費用 7400 億而來。

輔助用藥的不合理使用,於國於民都無益,百姓得不到實惠,國家醫保資金被大量浪費。向國際看齊,降低藥佔比,控制醫保費用," 輔助用藥 " 規範使用改革勢在必行。

然後,這一過程並不容易。

用流行的 IP 營銷來比喻,主要治療藥物就好比醫院的一個 IP,輔助用藥就好比周邊產品,因為 " 安全吃不死人 ",而成為主要的利潤來源。

但是,輔助用藥不是一般的周邊產品。到底有沒有輔助作用,應用到哪些場景是治療藥物,用到哪些環節是輔助藥物,都需要科學的界定。而在使用方面,還需要科學具體的監管,比如開處方的醫生有沒有亂開,比如是否私自擴大了輔助用藥的適應症,是否增加了劑量等等。

而作為醫院,也需要內部做好管理,制定出具體的執行措施。比如對輔助用藥進行分類管理,對不同資質醫生賦予不同權利,針對越權開具處方設置上級審批流程,內部設置監督小組,做好自我監督,然後視情況調整藥佔比。

雖然,隨著藥品加成的取消,藥品不再是醫院的主要利潤來源,醫院有了管理輔助用藥的動力,但作為政府管理部門的監督必不可少。

目前,輔助用藥目錄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自 2018 年 12 月 12 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通知,要求儘快建立全國輔助用藥目錄以來,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彙總轄區內醫療機構上報的輔助用藥目錄,以通用名並按照使用總金額由多到少排序,將前 20 個品種信息上報國家衛生健康委。然後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制訂全國輔助用藥目錄並公佈。

各地紛紛響應,陸續公佈輔助用藥目錄。但僅根據藥品消耗總金額是否就可以制訂出合理的輔助用藥目錄,業界議論紛紛。

有藥企認為,由於主要按照銷售金額來排名,建議為避免眾多廠家以及輿論的影響,認為還是應該叫做重點監控比較好,而不提 " 輔助用藥 " 這個詞;有人建議儘可能地明確輔助用藥的定義和範疇,包括遴選的辦法,同時建議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到中醫中藥和化藥的差異性,不能單純用西醫西藥的觀點來界定中醫和中藥;還有人認為,中藥佔目錄比例過大,現代中藥不應該被納入目錄… ..

作為普通老百姓,作者認為僅憑金額排名非常明顯是不合理的,因為當下的排名結果就是有之前不合理使用輔助用藥的原因。

如果只看重輔助用藥消耗金額,而不兼顧 " 輔助用藥 " 臨床合理使用,輔助目錄的制訂難免有單純的 " 醫保控費 " 之嫌,而事實上,只有基於臨床合理使用的輔助用藥目錄制訂,才能從本質上解決醫保控費問題。

而臨床的合理性是非常專業的,因此合理的輔助用藥目錄的制訂,不能過於主觀,需要客觀合理,需要一個合理的參考標準,更需要臨床專家的參與。

此外,鑑於一些特別不同的聲音,比如有三甲醫院醫生認為 " 輔助用藥 " 稱呼太過溫和,真正的意思是 " 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藥物 ",或者說這些‘輔助用藥’的療效和風險都是不確定的。

如果真是如此或部分如此,必要時,還需要對一些輔助藥品的輔助作用進行進一步驗證。

針對大量的無效用藥,還需要堅決取消輔助用藥資格,除了已經明確的各種 " 神藥 ",是否還有其他一些潛藏的 " 神藥 ",因為利益問題而被各相關方隱瞞。

最後,作者認為,目錄的定版需要多道手續。為了獲得更廣泛的認可,目錄出來後,最好能讓廣大醫生、醫師等專業人士發揮專業性,匿名參與投票,讓輔助用藥國家目錄更科學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