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主任來科普,關於孩子說話的這三件事,家長都知道嗎?

一般來說,1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說話了,2歲基本就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但是有的家長髮現孩子到了2歲,甚至3歲多了還是遲遲不開口。 這讓家長十分焦慮: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還不會說話?

兒科主任來科普,關於孩子說話的這三件事,家長都知道嗎?

我們先來看看昨天面診中的一個案例:憨憨,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生活中聰明機靈,長得很可愛,但是現在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感覺好像能聽懂,但是就是不會說,讓憨憨媽媽感到十分著急,那麼今天就來簡單的科普下,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因素都有哪些?

如果孩子到了2、3歲還是不能進行開口說話,這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語言發育遲緩。

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遺傳因素外,通常還有一部分生理因素:

一、構音障礙障礙:有的家長反映孩子聽的懂但是不會說,也去醫院做了聽力測試,結果都正常,這些家長往往都忽略了構音器官的檢查,有的孩子存在舌繫帶過短,舌頭不能向上翹,無法正常發音,久而久之就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育。

二、聽力障礙:聽是語言發育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聽不到周圍環境的聲音,孩子就不具備學習說話的條件,自然而然的無法進行語言交流,值得提醒的是,聽力障礙會影響孩子的智力、情緒能力的發展。

三、智力障礙:智力發育有障礙的孩子進行語言教育發展也比同齡人差。

兒科主任來科普,關於孩子說話的這三件事,家長都知道嗎?

除了生理上的因素外,語言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育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在教孩子說話時,往往會犯以下幾點錯誤:

一、家長代勞過多:

這種情況一般多發生在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孩子一張口一伸手,爺爺奶奶就會急忙的幫孩子完成,讓孩子學說話的動機收到有效抑制,語言進行表達能力極度匱乏。

二、語言環境不良

有的家長一回家就開始看電視玩手機,少言寡語,或者是經常把一些孩子聽不懂掛嘴邊,孩子在成長中缺少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模仿的語言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就養成了只聽不說的習慣:還有家長強迫孩子說話,或嘲笑孩子是不是標準的發音,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不愛張口。

兒科主任來科普,關於孩子說話的這三件事,家長都知道嗎?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說話?

一、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是憑感覺學語言的,父母的神情、動作、聲音,都能幫助他領會其中的意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語言交流越多,孩子語言能力就越強。

二、激發孩子說話的願望

當孩子有什麼要求,媽媽可以適當地根據孩子年齡延遲滿足,逼迫孩子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後再滿足他的要求。

三、鼓勵孩子去交流

同齡孩子之間的交流玩耍可以很好的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在玩的過程,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就會在遊戲中得到有效的激化,對促進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兒科主任來科普,關於孩子說話的這三件事,家長都知道嗎?

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原因錯綜複雜,因此當家長髮現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孩子時,就要提高警惕,及時帶孩子去正規醫院就醫,判明原因,做針對性的治療,同時在生活中,要積極調整教育孩子的心理與語言教學環境,對孩子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