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古代窮人為什麼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夢想實現不能再回頭


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極其匱乏。食不飽腹,衣不蔽體成為多數人的常態。

特別是當冬季來臨,禦寒便成為尋找百姓家的一大難題。暖衣和溫暖舒適的屋子便成為過冬的重要物質基礎。

穿衣方面,在棉花沒引入中國之前,冬季來臨,上至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百姓,禦寒的衣服種類五花八門。

富貴人家往往穿一些用貂皮、狐皮等珍禽動物毛皮做的衣服保暖。而窮人家,好點的,用一些諸如牛、羊、狗等家畜皮做的衣服。他們在殺羊、屠狗或宰殺其它牲口時儘量留下完整的皮毛,以做成床上鋪的被褥或製作成禦寒的衣物。還有很多人連牲口皮毛都沒有,他們只能穿一些用粗線麻布做的衣裳,再在裡面塞入一些搗碎的植物秸稈之類的東西保暖。


(用狗皮做成的褲子)

同樣,古代家庭稍微好點的,火盆,炭爐是常用的取暖方式;普通人家則是居住在透風漏氣的破屋之中,靠著生堆柴火取暖。

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曾有一則“”蘆衣順母“”的故事,說孔子的學生閔子騫少時曾受繼母虐待,繼母用蘆花作為填充物為自己製作冬衣。蘆花做的衣服外面看起來很厚實,實際是很蓬鬆,不保暖。

再說住的方面,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故南北方冬季氣溫相差較大。

冬季來臨,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都用地窖儲存食物,如大白菜,紅薯等。

至於題幹所問的“古人為啥不挖地窖避寒?”則是因為地窖雖溫度較戶外溫暖,但其裡面卻是陰暗潮溼,空氣流動性極差,很容易發生缺氧的情況,不利於人的居住。


(冬季用來儲存紅薯的地窖)

相比地窖,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上的人們住的窯洞則強多了。窯洞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一面朝陽。冬天來臨,陽光透過窗戶射入窯洞中,加之裡面有燒熱的火炕,生活在裡面的人們暖意濃濃。

(北方冬季室內取暖用的火炕)

古代社會,天災人禍較頻繁,經常是烽火連天,旱災、水災頻發。一遇此年景,普通百姓只能是背井離鄉,遠走他鄉,尋求活路。他們飢寒交加,居無定所,相比較有一個住的地方,他們更渴望的是先能吃上飯,而不是生生餓死!

唐朝詩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一詩中,曾發出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意思是達官貴人家裡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廣大窮人們卻在街頭因飢餓在嚴寒中凍死)的悲憤感慨,可見古代窮人在冬季生活之艱辛!


小司馬說


古人在冬天不擔心怎麼避寒,只關心有沒有足夠食物!

首先,古人比我們現在要抗凍。

現在的我們,不穿羽絨服,就沒法出門。而在古代,就沒這麼好的禦寒衣服了。

宋朝之前,棉花還沒引進中國。那時候一到冬天,家家戶戶搗麻絮,用這種鬆軟的植物作為衣服填充物。說白了,就是把草一類東西搗軟,加在衣服中間保暖。那時候,兩層單衣加一堆草,就能過冬了。條件好的,能搞皮衣穿,這屬於少數。

唐-李白《秋歌》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那時候,首都人民都要搗“草”填衣保暖!

宋朝時,棉花引入我國。等黃道婆改進紡織車、棉花大面積種植以後,棉衣才開始大面積使用。一直到上個世紀,棉衣也是我國主要的保暖衣物。那時候,一個棉襖就過冬了。換到現在,只穿棉襖可不敢出門。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又從國外引入了“秋褲”!從此以後,一到秋天,“你媽就開始逼你穿秋褲了。”立冬之後,人人都會穿上秋褲。進入21世紀後,比秋褲更保暖的保暖內衣開始流行,秋褲地位下降。

也是在建國初期,我國在蘇聯援助下開始安裝集中供熱系統。不過,當時的集中供暖只限制在機關單位。一直等到2003年(GBJ50019-2003)以後,北方城市才開始向普通家庭大面積收取暖費,普及集中供暖。。。

其次,說古人被凍死,不太準確。應該說是“凍餓而死”。

我們是從樹上的猴子過來的,只是冬天的寒冷,是死不了人的。真正導致人死亡的,是缺少提供熱量的食物!因此,古人更關心冬天吃什麼。冬天萬物蕭條,挖野菜都沒地方挖。所以,要提前儲備食物。

也是因此,北方几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儲存食物的地窖。地窖的口很小(大戶人家除外),只允許一個人進出,裡面放著糧食和蔬菜。這種儲存食物的習慣,一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於北方農村之中。

(白菜放地窖的話,不容易凍壞。放在冬天的戶外,外層的白菜葉會被凍爛。)

我小時候家裡囤白菜,最少囤幾十顆,四五百斤。現在條件好了,市場經濟發達了,囤的少了點。但是,也是二三十顆的囤。去年去超市買菜,市區裡面很多老人還是整袋子的買白菜。買回去放樓道、陽臺、地下室,囤著吃也方便。

可是,以上都是百姓富裕的時候。真是要遇到饑荒,那就只能出去乞討了。例如,1942大災荒,一路走一路乞討。頂不住了,半路一倒,就死了。你說他是凍死的嗎?不是!這是餓死的!

正常情況,凍不死人,只會餓死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人還是比較抗凍的,只是大家現在習慣暖氣空調了,就覺得人並不怎麼抗凍,其實並不是那樣的,小時候,我家就是四川北部的,那些地方冬天可以結五釐米厚的冰的,也就到溫度很低,那個時候,家在農村,根本就沒有暖氣,空調。房子還是透風的牆,當然也不是那麼誇張的,反正多少有些透風。

過冬主要是圍在火塘邊烤火,火塘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像鍋一樣的坑,在坑裡燒火。每天我都是提前進被窩睡覺,等我把被窩捂熱了,我外婆也差不多過來了,然後我給外婆捂腳。

至於為什麼不住地窖,地窖的溫度要高一些,不過也容易缺氧啊,如果一家人都在不大的地窖,弄不好要出人命的。

其實古代就有半地下的房屋,為什麼並沒有流行呢,我想應該是與環境有關吧,在雨水多的地方,要住地窖,要是有雨雪,雨雪落地,地下可就不是乾的了,那樣會很麻煩的,要是那樣的話,我寧願蓋稻草。

還有古代的人並不懂得通風的重要性,不說別的吧,就說做飯的灶臺吧,我小時候可沒有什麼爐篦子的,也沒有抽菸的煙囪,看著很可笑吧,不過事實就是如此,燒火做飯都是一件費力的事情。

不過在四川北面的陝西,住窯洞的就多,主要是氣候比較乾燥吧。反正在比較潮溼的地方,住在地窖裡面,古人不懂的通風,死人的事情肯定是發生過不止一次,所以大家基本上沒有住地窖的,兩害權其輕,古人就不做地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