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梦想实现不能再回头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其匮乏。食不饱腹,衣不蔽体成为多数人的常态。

特别是当冬季来临,御寒便成为寻找百姓家的一大难题。暖衣和温暖舒适的屋子便成为过冬的重要物质基础。

穿衣方面,在棉花没引入中国之前,冬季来临,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御寒的衣服种类五花八门。

富贵人家往往穿一些用貂皮、狐皮等珍禽动物毛皮做的衣服保暖。而穷人家,好点的,用一些诸如牛、羊、狗等家畜皮做的衣服。他们在杀羊、屠狗或宰杀其它牲口时尽量留下完整的皮毛,以做成床上铺的被褥或制作成御寒的衣物。还有很多人连牲口皮毛都没有,他们只能穿一些用粗线麻布做的衣裳,再在里面塞入一些捣碎的植物秸秆之类的东西保暖。


(用狗皮做成的裤子)

同样,古代家庭稍微好点的,火盆,炭炉是常用的取暖方式;普通人家则是居住在透风漏气的破屋之中,靠着生堆柴火取暖。

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曾有一则“”芦衣顺母“”的故事,说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少时曾受继母虐待,继母用芦花作为填充物为自己制作冬衣。芦花做的衣服外面看起来很厚实,实际是很蓬松,不保暖。

再说住的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故南北方冬季气温相差较大。

冬季来临,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都用地窖储存食物,如大白菜,红薯等。

至于题干所问的“古人为啥不挖地窖避寒?”则是因为地窖虽温度较户外温暖,但其里面却是阴暗潮湿,空气流动性极差,很容易发生缺氧的情况,不利于人的居住。


(冬季用来储存红薯的地窖)

相比地窖,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住的窑洞则强多了。窑洞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一面朝阳。冬天来临,阳光透过窗户射入窑洞中,加之里面有烧热的火炕,生活在里面的人们暖意浓浓。

(北方冬季室内取暖用的火炕)

古代社会,天灾人祸较频繁,经常是烽火连天,旱灾、水灾频发。一遇此年景,普通百姓只能是背井离乡,远走他乡,寻求活路。他们饥寒交加,居无定所,相比较有一个住的地方,他们更渴望的是先能吃上饭,而不是生生饿死!

唐朝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曾发出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达官贵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广大穷人们却在街头因饥饿在严寒中冻死)的悲愤感慨,可见古代穷人在冬季生活之艰辛!


小司马说


古人在冬天不担心怎么避寒,只关心有没有足够食物!

首先,古人比我们现在要抗冻。

现在的我们,不穿羽绒服,就没法出门。而在古代,就没这么好的御寒衣服了。

宋朝之前,棉花还没引进中国。那时候一到冬天,家家户户捣麻絮,用这种松软的植物作为衣服填充物。说白了,就是把草一类东西捣软,加在衣服中间保暖。那时候,两层单衣加一堆草,就能过冬了。条件好的,能搞皮衣穿,这属于少数。

唐-李白《秋歌》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那时候,首都人民都要捣“草”填衣保暖!

宋朝时,棉花引入我国。等黄道婆改进纺织车、棉花大面积种植以后,棉衣才开始大面积使用。一直到上个世纪,棉衣也是我国主要的保暖衣物。那时候,一个棉袄就过冬了。换到现在,只穿棉袄可不敢出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从国外引入了“秋裤”!从此以后,一到秋天,“你妈就开始逼你穿秋裤了。”立冬之后,人人都会穿上秋裤。进入21世纪后,比秋裤更保暖的保暖内衣开始流行,秋裤地位下降。

也是在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援助下开始安装集中供热系统。不过,当时的集中供暖只限制在机关单位。一直等到2003年(GBJ50019-2003)以后,北方城市才开始向普通家庭大面积收取暖费,普及集中供暖。。。

其次,说古人被冻死,不太准确。应该说是“冻饿而死”。

我们是从树上的猴子过来的,只是冬天的寒冷,是死不了人的。真正导致人死亡的,是缺少提供热量的食物!因此,古人更关心冬天吃什么。冬天万物萧条,挖野菜都没地方挖。所以,要提前储备食物。

也是因此,北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存食物的地窖。地窖的口很小(大户人家除外),只允许一个人进出,里面放着粮食和蔬菜。这种储存食物的习惯,一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于北方农村之中。

(白菜放地窖的话,不容易冻坏。放在冬天的户外,外层的白菜叶会被冻烂。)

我小时候家里囤白菜,最少囤几十颗,四五百斤。现在条件好了,市场经济发达了,囤的少了点。但是,也是二三十颗的囤。去年去超市买菜,市区里面很多老人还是整袋子的买白菜。买回去放楼道、阳台、地下室,囤着吃也方便。

可是,以上都是百姓富裕的时候。真是要遇到饥荒,那就只能出去乞讨了。例如,1942大灾荒,一路走一路乞讨。顶不住了,半路一倒,就死了。你说他是冻死的吗?不是!这是饿死的!

正常情况,冻不死人,只会饿死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人还是比较抗冻的,只是大家现在习惯暖气空调了,就觉得人并不怎么抗冻,其实并不是那样的,小时候,我家就是四川北部的,那些地方冬天可以结五厘米厚的冰的,也就到温度很低,那个时候,家在农村,根本就没有暖气,空调。房子还是透风的墙,当然也不是那么夸张的,反正多少有些透风。

过冬主要是围在火塘边烤火,火塘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像锅一样的坑,在坑里烧火。每天我都是提前进被窝睡觉,等我把被窝捂热了,我外婆也差不多过来了,然后我给外婆捂脚。

至于为什么不住地窖,地窖的温度要高一些,不过也容易缺氧啊,如果一家人都在不大的地窖,弄不好要出人命的。

其实古代就有半地下的房屋,为什么并没有流行呢,我想应该是与环境有关吧,在雨水多的地方,要住地窖,要是有雨雪,雨雪落地,地下可就不是干的了,那样会很麻烦的,要是那样的话,我宁愿盖稻草。

还有古代的人并不懂得通风的重要性,不说别的吧,就说做饭的灶台吧,我小时候可没有什么炉篦子的,也没有抽烟的烟囱,看着很可笑吧,不过事实就是如此,烧火做饭都是一件费力的事情。

不过在四川北面的陕西,住窑洞的就多,主要是气候比较干燥吧。反正在比较潮湿的地方,住在地窖里面,古人不懂的通风,死人的事情肯定是发生过不止一次,所以大家基本上没有住地窖的,两害权其轻,古人就不做地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