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自身不断发展改革的国家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为和族,通用日语。

公元3世纪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12世纪,皇权旁落,进入统治时代。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其后颁布的《日本国宪法》成为了日本的最高法律规范,规定日本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国家理念为立宪主义、国民主权、基本人权的尊重、和平主义,以君主天皇作为日本国家与国民的象征。

日本向来是一个爱学习的国家,周边邻国先进的文化、制度等,都会按照本国的国情,进行自身的革新和维新。其中,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最有名的两次革新,也正是这两次革新,奠定了今日的日本。

日本——一个自身不断发展改革的国家

一、大化改新

圣德太改革:子公元5-6世纪,日本社会生产力提高铁具广泛使用,部民制不适应发展。社会矛盾加深,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日本——一个自身不断发展改革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隋唐大一统国家建立,崛起和高度发展对大和国的统治发生了强烈影响。汉文化在社会上流阶层流行,包括汉字、儒学和佛教。

公元593年,推古女皇立圣德太子,以圣德太子为摄政,圣德太子主张革新: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在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2.制定“十七条宪法”,最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这些改革为日后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622年圣德太子病故。

日本——一个自身不断发展改革的国家

645年,中大兄为太子兼摄政,年号大化,次年正月颁布改革新诏书,仿效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革新。

内容:1.废除王室和一切贵族的私有领地和部民,土地和人民作为天皇公地和公民。

2.制定班田收受法,国家对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次,死后归还。

3.革新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为田租交稻米,庸为徭役以绢替;调为贡物交纳绢布。

4.改革管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分掌各部事务,地方设国、郡、里等行政组织。以上措施在经过反复斗争后才最终在天武天皇时确立,天皇制订了成文法来巩固大化革新的成果。

革新意义,1.改革派在留学生的支持下,以大唐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

2.班田制按口分田,农民负担较固定的租税劳役,地位得到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3.实行土地国有和中央集权,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标志着日本部民奴隶制的基本终结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形成。

日本在大化革新下,发展进入新时代,但是日本随后的战国时代和幕府统治,给日本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幕府政治,日本封建时期武士封建主军事独裁政权。律令制国家解体后,日本各地兴起武士封建主阶级层,到12世纪形成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彼此争权混战。皇室和贵族往往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1185年源氏消灭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自立为“征夷大将军”,统治全国,幕府是将军府邸,设立一整套统治机构,实际上是中央政权,故称幕府政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将军名义上由天皇封任,实际上是将军擅权。幕府政治从镰仓幕府、经室盯幕府、江户幕府,至明治维新废除。

日本——一个自身不断发展改革的国家

日本武士阶层


二、明治维新

19世纪后半期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得名于明治天皇在位。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维新变革,是一场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产阶级因素的增长,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四伏。1854年日本被迫开港后,西南强藩下级武士中的改革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转为倒幕运动,最终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化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化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一个自身不断发展改革的国家

明治天皇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位,即明治天皇。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