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藥食同源說


中國古代藥食同源說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滋養身體為“補”,排洩體內廢物為“瀉”,這些“補”或“瀉”的藥,都取自於食物。

“補”藥大多含在穀物、果實、豆類、蔬菜類、動物性食物和礦物質食物之中。“洩”也有“補”性,稱為“洩”勝強的食物。如:紅小豆、黑豆、綠豆、冬瓜、黃瓜、海帶、鯉魚、蔥、姜、薏米等,都具有利尿、消腫、發汗、解毒等作用。我們每天食用的蔬菜、穀物、水果等所有的食物,都既是食物又是藥物。


中國古代藥食同源說

五味和臟腑的關係

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對肝、膽有益;對脾、胃有害。

苦:有燥溼和瀉下的作用。對心、小腸有益;對肺、大腸有害。

甘:具有補養及和緩的作用。對脾、胃有益,對腎、膀胱有害。

辛:有發散和行氣血的作用。對肺、大腸有益;對肝、膽有害。

鹹:有軟堅潤下的作用。對腎、膀胱有益;對心、小腸有害。

此外,還有一種淡而無味的藥物,為淡味。有滲溼利竅的作用。

五臟六腑也有各自忌諱的東西,這就是“五禁”。

“五禁”的味有損於各個臟腑的機能。為了緩和這種損害作用,就有必要在做飯菜時,加些相輔的味。如:辣味加酸味,甜味加鹹味,酸味加甜味,苦味加辣味,這樣調配一下,可防止對各個臟腑的不良影響。


中國古代藥食同源說

其實,這種相輔的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有過體驗。如芥未用醋來調,四川菜的魚香茄子也加些醋。一般,家庭食用的鹽,都含有鈉,也起到了調味的作用、甜味里加鹽,就是很好的調和。含糖份的食品很多,可加些鹽、醬油、醬等就可解決。苦味的食品較少,如苦瓜、茶、咖啡、豬肝等。炒苦瓜時,可加點蔥、姜,炸豬肝時加點椒鹽,雞肝湯加點薑絲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咖啡對血壓不利,可加點白蘭地酒,有獨特的風味。

總之,為保持身體健康,我們要注意選擇食物,瞭解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宜的飯菜,爭取渡過一個不就醫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