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網友:是我孤陋寡聞了

古人把“喝酒”叫成“吃酒”,有的網友好奇了:難道酒還用咀嚼嗎?古代是不是吃喝不分家?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叫呢?

  • "吃酒"與《水滸》

“吃酒”一詞最早是在《水滸傳》中聽到的,因為需要吃酒的場面太多了:朋友相聚要吃酒;紅白事要吃酒;上戰場前要吃酒、結拜更要吃酒。幼時不懂“吃酒”義,只顧著看飯桌上有何佳餚。但是從此,我便把“吃酒”一詞與“英雄豪傑”、“灑家”、“氣吞山河”、“赴湯蹈火”等詞聯繫在一起了。一百零八好漢,各個嗜酒如命,無酒不歡。我們在電視劇中,最常聽到的臺詞便是:今日你與灑家吃酒,灑家高興,來,我敬你,咱們今天不醉不歸!

為何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網友:是我孤陋寡聞了

  • 吃酒的由來

雖然《水滸》使用該詞的頻率高,但終究不是“吃酒”一詞的出處。那麼,這一詞出自何處呢?

不知大家聽過一個成語沒:張公吃酒李公醉。“吃酒”一詞正是出自此成語,張公喝酒,李公卻醉了。比喻由於誤會而代人受過。


為何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網友:是我孤陋寡聞了

  • “吃”酒的原因?

原因一:酒始於糧食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晉 江統《酒誥》

《酒誥》裡的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酒在上皇時代就出現了,儀狄先做成一杯甜酒,後杜康又做出一杯酒(儀狄和杜康均為夏禹、皇帝時期人)。杜康將隨身所帶的飯糰丟進身旁的桑樹洞裡,堆久了便發生化學反應,散發出味道。酒始於糧食,並不是由神奇的配方製作出來的。

我們一般以高粱、小麥、稻米等穀物為原料,通過蒸煮、儲放使其產生黴菌,最後將麴黴浸入水中,發酵成酒。糧食是用來吃的這毋庸置疑,所以也便有了“吃酒”的由來。這是原因之一。


為何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網友:是我孤陋寡聞了


原因二:古代釀酒技術有限,酒內有少量糧食沉澱

古代的釀酒技術可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現在藉助機器可以將酒提純、蒸餾,但是在古代釀出來的酒可是非常渾濁的。詩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便是濁酒存在的最好證明。沉澱下來的渾濁物便是糧食了。所以說,古人喝的酒,多多少少都是渾濁的。不僅如此,“篩酒”一詞也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然而,蒸餾酒直至元朝才出現。這也之前古人們是把“喝酒”叫做“吃酒”的原因。

為何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網友:是我孤陋寡聞了

原因三:喝的意義超出了古人的思維認知

“吃”最早見於戰國文字。而喝最早見於小篆,喝的本意是口渴,先已被“渴”取代,口渴繼而想喝水,於是便衍生出現在“喝水”的“喝”之意。簡單來說,雖然兩個漢字出現的時間不相上下,但是“吃”字表意單一,即:把食物等放到嘴裡經過咀嚼嚥下去(包括吸、喝)“喝”字的含義有許多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衍生出來的,尤其是表喝酒的含義。而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的時間裡,古人一直都是“吃酒”的

。他們在喝酒的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動作是“喝”。所以,我們現在是以一個上帝視角來分析古人的用字,自然清晰明瞭。


為何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網友:是我孤陋寡聞了


  • “吃酒”一詞的現代保留

吃酒這一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零星的聽到,北方人聽到的少一些。如果你是以吳方言為代表的南六方言區的人,聽到“吃酒”的頻率會更高一些。只不過這裡的吃酒並不是說喝酒,而是指赴宴席,比如紅白喜事、喬遷搬家等等,這些都被冠以酒席之名,即結婚叫結婚酒、喜酒;喬遷叫展家酒、搬家酒,去這些酒席要吃東西故而簡稱亦統稱吃酒。在這裡吃酒是吃結婚酒等的簡稱,並非單純的飲酒。

詞彙是很容易被創造出來的,你一言,我一語便成為了流行詞,但這些流行詞總是稍縱即逝的,毫無文學營養。反而是這些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詞語,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值得我們好好探究其淵源。

END.

我是樗櫟,帶給你不一樣的文學知識。來都來了,點贊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