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2019年4月9日,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一架F-35戰機在三澤基地以東約135公里的太平洋上空墜毀。有報道稱,中俄有計劃在水下秘密打撈這架戰機的殘骸。

一個國家,真的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海底打撈其它國家的失事裝備嗎?這聽起來太像天方夜譚了吧?

不過,這還真不是天方夜譚。冷戰期間,美國佬真的這麼幹過一回,而且至今CIA都將此次行動視為“冷戰期間的工程奇蹟”。要我說,這也實在是一個太精彩也太長的故事,如果你有興趣繼續閱讀,請務必留出足夠多的時間,不要耽誤正事。

楔子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都玩了命地偵察,恨不得把對方的一舉一動全都瞭解清楚。美國海軍也是這樣,對於蘇聯太平洋艦隊在堪察加半島的基地,他們更是維持著不間斷的監視。

1968年3月初,美國海軍“魮魚”號(Barb)潛艇聽見蘇聯人在無線電裡明文反覆焦急呼叫:“紅星,請回答!紅星,請回答!”,卻一直沒有迴音。

接著他們又發現,蘇聯人出動了兩艘驅逐艦、三艘護衛艦、三條掃雷艇、兩艘工作母船、十艘支援船,在海面上來回搜索。

空中還有蘇聯飛機來回穿梭,不停掃描洋麵。這是三月初的太平洋北部,海面毫不平靜,有時候甚至達到了九級海況—— 整個海面佈滿了稠密的浪花層,空氣中滿是水滴和飛沫,能見度相當低。可是蘇聯人毫不畏懼,夜裡也不休息,這明顯是違反常理的,他們到底在搞什麼呢?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魮魚”號核潛艇。來源:Wikipedia


“魮魚”號向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部報告了他們觀察到的情況,得到的指令是“繼續觀察”。接著,美國太平洋艦隊也派出了飛機前來觀察。雲層下方,紅海軍能清楚聽到美國飛機的聲音,雲層上,美國人只能通過偶爾出現的空隙看到紅海軍在忙碌。

那麼,蘇聯人到底在找什麼呢?原來,他們在找一艘失蹤的潛艇。

沉沒

編號為K-129的紅海軍潛艇,屬於西方編號“高爾夫”級,也是世界海軍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型潛艇。它雖然採用常規動力(也就是柴油機),但是與通常只用魚雷作戰的常規動力潛艇不同,它攜帶了三枚核導彈。要知道,各國搭載了核導彈的潛艇全部採用核動力——核導彈份量不輕,只有核反應堆能提供充沛的動力。

因為核導彈體積龐大,“高爾夫”的機動性比較弱,為了保證安全,蘇聯人給它額外配備了兩條核魚雷。核魚雷是蘇聯海軍的獨門寶貝,兩條就足夠摧毀美國海軍的一個航母戰鬥群,型號為SS-N-5“塞爾維亞人”核導彈更是驚人,單枚威力超過100萬噸TNT,射程可達1200公里。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資料圖片:K-129


K-129是一艘1960年下水的老潛艇了,它的艇長Vladimir Kobzar也是經驗豐富的老兵,這是Kobzar的最後一次出海任務。回來以後,他就要到海軍司令部任職,到時候他指揮的就不是一艘潛艇,而是很多艘潛艇了。

在本次出海之前,K-129剛剛完成一次任務,1967年11月30日才返回。這次任務中惡劣的海況讓船員受盡了折磨,大家本以為可以像往常一樣,好好休息一段。可惜司令部的一紙命令毫不留情:所有人必須在2月5日到8日之間集合,準備再次執行任務。

為了保持核威懾,太平洋艦隊常年派出“高爾夫”級潛艇在太平洋巡航,保證美國西海岸大城市在其核導彈的射程之內。因為無線電波不能穿透海水,同時也為了保持機密,所以大部分時間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在約定通訊時間潛艇上浮到海面進行通訊。其它時間裡,潛艇都在通氣管深度靠柴油機航行(UDP,Underwater Diesel Power),遇到敵情則下潛使用電池+電動機保持隱蔽。

2月25日中午12點,K-129的核魚雷和核導彈裝載完畢,駛出軍港。按計劃,它將朝南行駛,中途不定期變換航向,按照Z字航跡行駛,避免被偵察到。穿過180度經線之後,它會改變方向朝東,確保美國西海岸大城市進入核導彈射程之內。

按計劃,3月8日它會浮出海面與司令部通訊。然而3月8日到了,無線電卻一直靜悄悄的。這倒不要緊,蘇聯人從來沒有損失過裝載了核導彈的潛艇,而且無線電也會受天氣的影響。然而到了3月9日,依然什麼消息也沒有。這一下,紅海軍緊張了。美國海軍的“魮魚”號潛艇看到的,就是蘇聯的搜救船隊。

因為不能時刻保持聯繫,所以紅海軍司令部並不知道K-129到底在哪裡。按照估測,他們在海圖上畫出了一塊85萬4千平方海里的區域——面積相當大,卻不必悲觀,出海執行任務的潛艇都攜帶了足夠的給養,只要有空氣,在海上撐3個月沒有問題。

K-129的原定返航日期在5月5日,但是艇員家屬們一直沒有等到親人返回。她們徒勞地一直等到9月12日,才拿到一紙通知,宣佈K-129在執行任務途中損失了,“艇員全部犧牲”。

事實是蘇聯人一直沒有找到潛艇,他們也不打算聲張,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說出去還會有風險。蘇聯海軍上將Dygalo後來寫道:按照國防部的命令,K-129的記錄被從在冊艦艇裡抹掉了,似乎從未存在過。莫斯科認為,事情該告一段落了。

不過事情是不是到此為止,可不是蘇聯人說了算的。美國海軍通過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已經知道了K-129的沉沒。

偵察

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美國海軍已經在佈置海底針聽陣列,到60年代,已經覆蓋了眾多海域。美國海軍發現,每一型潛艇在行進過程中,其噪音——來自螺旋槳、冷卻器、發動機——都呈現出獨特的重複模式,這種“聲紋”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可以用來精確識別潛艇的型號。美國海軍搞出的這套偵聽識別設備,全稱是SOSUS(Sound Surveilliance System,聲音偵聽系統)。

為了SOSUS,美國海軍可謂不惜血本。在研製階段,海軍就投入了5100萬美元,然後又投入巨資將其製造成型。每套偵聽陣列的部署成本大概是1000萬美元,之後每年還需要1300萬美元的維護費用。在50年代,這可真是一筆大錢。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被動偵聽系統原理圖,以MGK-608E為例。來源:concern-agat.ru


發現紅海軍的搜索行動,根據其他情報大致猜測到K-129失蹤之後,美國海軍把SOSUS在3月1日到15日的所有數據都拉出來,反覆篩選。當時還沒有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全靠人力從各種噪聲中分辨。可惜,他們什麼也沒有發現。

不過不要緊,美國人還有其它的武器。

二戰之後,美國人密切監視著蘇聯的導彈項目。艾森豪威爾總統下令,要求空軍有能力從聲音、尾焰等跡象識別蘇聯人的導彈型號,這樣就可以留出足夠長的時間。年輕工程師Carl Romney帶領的團隊完成了這項任務,只要偵測到爆炸(導彈點火也算一種爆炸),他們就可以識別出對應的型號。這就是美國空軍的AEDS(Atomic Energy Detect System,核能偵測系統)。

之後Romney他們又想到,同樣的原理可以用來發現潛射導彈,於是找到海軍的SOSUS要求合作。雖然側重點不同,SOSUS感興趣的是“綿綿不絕”的低吟,而AEDS感興趣的是“平地驚雷”的巨響,但還是有很多數據和技術可以共享。

在空軍保證維持同樣的保密級別之後,雙方達成了合作,最終結果就落地在AFTAC(Air Foce Technical Applications Center,空軍技術應用中心)。美國海軍和空軍向來不睦,AFTAC雖然也能知道海里的事,空軍的名字可是不能丟掉的。

1968年3月,海軍情報辦公室的人來找Romney,大致說明了事由。聽完,Romney答應幫忙。北太平洋的AFTAC的記錄顯示,3月11日確實有一次強烈的爆炸。因為知道聲音在海水裡傳播的速度,根據不同節點聽到聲音的時間,他們可以通過幾何知識計算出爆炸的準確地點,大致在北緯40度,西經180度,也就是夏威夷西北1560英里。這個地點沒有地震,沒有火山,也沒有大型的鯨類。而且6秒鐘之後還有一次爆炸。兩次爆炸的聲學特徵很類似,地點都在蘇聯人搜救的大範圍之內。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K-129沉沒點。來源:Wikipedia


所以,這不會是其它東西,只能是K-129!那麼,下一步該幹什麼呢?

在很長的時間裡,美國海軍一直不怎麼重視深海活動,普通潛艇能到達的兩三百米的深度,已經讓大家覺得滿意了,直到遇到一起事故。

1963年4月10日,“長尾鯊(Thresher)”號核潛艇在波士頓以東350公里處進行深潛任務時發生意外,沉入2560米的海底。當時,海面上配合的“雲雀”號支援船最後收到的是斷斷續續的信號:遇到小麻煩…準備抬頭上浮…吹除壓艙水。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長尾鯊”號核潛艇,攝於1961年。來源:Wikipedia


“長尾鯊”號沉沒的深度超出了海軍的能力範圍,海軍甚至發生了什麼都不知道,不要說營救,就連事故分析都不可能。在這種尷尬的境地面前,美國海軍開始重視深海活動能力。到1968年,已經初見成效。

1968年5月22日,美國海軍損失了第二艘核潛艇“蠍子(Scorpion)”號。不過這一次,海軍不再束手無策。僅僅5個月之後的1968年10月,海軍就準確定位到“蠍子”號沉沒的地點和深度,並且拍取了照片,配合SOSUS的數據,基本可以還原事故的來龍去脈了。

不過在知道了K-129的沉沒地點之後,美國海軍的搜救技術要用到從來也沒想過的地方了。雖然是在深海,卻不是搜救,而是打撈敵對國家潛艇,挑戰截然不同。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蠍子”號殘骸。來源:Wikipedia


在仔細分析了K-129之後,海軍確定了最有價值的目標:核彈頭、密碼本。雖然海軍有深海搜救技術,但深海打撈完全是另一個問題,尤其是在5000米深的海底打撈一艘2000噸重的潛艇,誰都沒有做過——到現在為止,大多數打撈仍然侷限於在淺水用浮筒直接起浮。所以海軍的想法很簡單,派小型潛艇深入水下,在關鍵部位爆破,然後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對象,帶上海面來。

這個樸素的想法被海軍上將Thomas M.Moore將軍直接否定了:在5000米的深海,在核彈頭旁搞爆炸,本來已經是風險巨大的操作。爆炸完成之後只會留下一地殘骸。在這一堆殘骸裡尋寶,要找的東西大的如核彈頭,小的如密碼本,談何容易?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海軍上將Thomas M.More。來源:ibiblio.org


Moore想知道,殘骸在海底是不是完整的?如果是,能不能整體撈上來?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美國海軍注意到,海底偵聽陣列沒有發現異常聲音。他們推斷,潛艇沉沒時,艙蓋應當是打開的,海水灌進了潛艇,否則沉沒後內部壓力會引起二次爆炸。為了證實猜想,他們專門找了一艘二戰的潛艇來試驗,在海面打開艙門下沉。對比SOSUS數據,可以認定,K-129沉沒時艙門是開的。也就是說,它在海底還是完整的。

第二個問題則非常麻煩,別說海軍,整個美國都沒有誰掌握過這種打撈技術。不過如果掌握了這種技術,別說打撈潛艇,攫取海底下藏著的各種寶藏都可以想象。考慮到巨大的利益,海軍決定,收集完整信息之後彙報給總統。

美國海軍的核潛艇眾多,但不是所有核潛艇都執行完全的軍事任務,“大比目魚(Halibut)”號就是例外。“大比目魚”是美國海軍比較早裝備的核潛艇,經過兩輪改裝,它安裝了國家安全局(NSA)的特殊天線,這樣可以進行特別的無線電通訊,還有一套特殊系統能讓潛艇“懸停”在水中,這樣搭載的NSA和CIA的專家就可以做細緻分析,甚至派出深海潛水員來近距離觀察。“大比目魚”的艦橋部分也做了改動,額外的隆起里布置了一間暗房,一個數據分析中心,還安裝了一臺當時最先進的UNIVAC 1124計算機。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大比目魚”號核潛艇。來源:nationalinterest.org


1968年7月15日,也就是K-129失事4個月之後,“大比目魚”受命出海。雖然出於保密考慮,只有少數核心人員知道此行的目的,但大多數人都可以猜到,他們將要朝向西北,去深海里找一艘俄國潛艇。

海軍之前已經能把K-129的失事地點定位到5海里的精度,一旦到達指定位置,潛艇上搭載的專家就會把區域畫成網格,按照之前的計劃,放出名叫“fish”的深海探測器去尋找。專家會密切注意fish的聲吶圖像,找到可疑目標之後,開啟攝像機目視確認。

在深海尋找了幾周之後,“大比目魚”仍然一無所獲,情況開始變得惡劣,空氣渾濁、壓力上升、士氣下降……而且本次深海搜索屬於臨時派給“大比目魚”的任務,甚至沒有來得及補充足夠的新鮮食物,潛艇上裝的全部是罐裝和冷凍食品。但是,艇長仍然沒有放棄。

到時間過去四周半的時候,聲吶忽然發現一個小的山峰,仔細偵察,看起來像是潛艇的指揮塔。靠近再用攝像機觀察,確定這就是此行的目標:蘇聯海軍的K-129潛艇。

“大比目魚”花了三週時間回到珍珠港,帶回來了成堆的照片。所有的照片,還包括任務簡報,被一群特殊人員嚴格看護,在第一時間送往華盛頓。

與海軍將領們想的不同,這些資料事關重大,卻沒能第一時間交給尼克松總統,而是索要材料的是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和副手Alexander Haig,他們打算先看過,再交給尼克松。雖然這違反了保密條令,但考慮到資料最終會交給總統,海軍容許中途保留24小時。

一年以前,在競選總統時,尼克松聲稱美國的軍力在林登·約翰遜總統任期內下降了,理由之一就是“普韋布洛(Pueblo)”號事件。

1968年1月,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海域從事諜報活動時被朝鮮扣留。儘管美國的軍力比朝鮮強大很多,但沒有采用軍事行動解救人質。1968年12月,美國接受朝鮮提出的要求,承認錯誤、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作為朝鮮方面將人質釋放的交換條件,但朝鮮仍宣佈沒收該艦。這起事件被尼克松當成了攻擊的靶子。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如今被朝鮮陳列於大同江畔。來源:nationalinterest.org


如今,基辛格遞上了照片,尼克松有機會展示美國軍力的復甦了。

編外:打撈行動

冷戰中雖然有很多瘋狂的舉動,但“打撈敵對陣營潛艇”實在太大膽,一共只發生過兩次。一次是上面說的K-129,另一次是中國打撈英國皇家海軍“海神”(Poseidon)號。

19世紀末期開始,英國殖民者強佔了山東威海劉公島一帶,將其作為海軍基地。一戰勝利之後,北洋、民國政府相繼與英國展開了漫長的談判,到1930年終於收回威海殖民地,但劉公島海軍基地仍然被英國人強行續租十年。1931年,皇家海軍派出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十二艘潛艇在內的艦隊,前往劉公島示威。其中的”海神“號潛艇因為與貨輪相撞,沉沒於劉公島海域。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英國皇家海軍“海神”號潛艇。來源:Wikipedia


1972年,當時國內唯一的打撈機構——上海海難救助打撈局啟動了“威海一號”計劃,確定打撈“海神”號潛艇。據當事人回憶,當時主要有幾個目的:

第一,避免殘骸影響漁業生產;第二,獲得鋼材支援生產建設;第三,檢驗和鍛鍊水下作業能力;另外還有一個未公開的目的,是為海軍封鎖渤海的演習做準備。

1972年7月15日,打撈船隻順利起浮,“海神”號出水。原本計劃是將“海神”號整體拖到上海,但綜合現場情況考慮(潛艇裝備複雜、空間狹小,天氣也逐漸轉冷)放棄了原定計劃,改為現場拆解。

到1973年春,“海神”號拆解完畢,共收穫鋼材908噸。經有關部門指示,鋼材運往吉林、瀋陽等地,有力支援了當地的建設。

有意思的是,英國人一直不知道“海神”號被打撈的消息。要等到30年後,潛水愛好者、記者Steven Schwankert在網上搜索時,偶然看到2002年某期《現代艦船》雜誌刊載了打撈“海神”號的當事人回憶。他在香港的圖書館裡閱讀了完整的文章,這才確認原來“海神”號早已被打撈。

對這個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紀錄片《The Poseidon Project》。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決策

美國海軍知道了K-129的沉沒之後,在海軍上將Moore的指揮下,決定整體打撈這艘潛艇。但是,怎麼行動方又變成了CIA,而且找的是民間公司呢?

確實,1968年8月,根據“大比目魚”號現場勘查帶回來的資料,海軍的頭頭們已經取得了一致意見,也認為總統會開綠燈,支持下一步行動。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最終的結果讓海軍又愛又恨。愛的是,尼克松給項目開了綠燈,可以考慮打撈這條潛艇。恨的是,他把任務交給了CIA(中央情報局),海軍只能袖手旁觀了。

對此,海軍不少將領都有意見,因為這本來就是海軍的事情,尤其是考慮到經費問題——任務交給CIA,意味著經費也撥給了CIA,而這些技術分明是海軍需要的。不過Thomas Moore將軍力排眾議,從大局出發,認定這個項目如果成功,海軍日後也可以受益,所以海軍並沒有強烈反對。

然而,縱然CIA神通廣大,但主要優勢也只是集中在情報方面,他們沒有多少海上項目的經驗,更也不知道如何從5000米深的海底打撈幾千噸重的潛艇。接到這個任務之後,主要人員興奮異常,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臭鼬工廠”(Skunk Works),U-2、“牛車”偵察機(開始是高空高速截擊機,後來發展出大名鼎鼎的SR-71偵察機)都出自臭鼬工廠之手。要記得,它們都是CIA的項目,而不是空軍的項目。

不要以為臭鼬工廠的人只擅長設計飛機,其實他們有非常強的技術能力和工程經驗,還有足夠的信心和激情,來解決全新領域的問題。如果你讀過其主要設計師Kelly Johnson的自傳《More Than My Share of It All》(90年代曾有中文版《我怎樣設計飛機》,強烈推薦閱讀)就會知道,無論多麼複雜的工程,他都有自己的辦法應對,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組織經驗,所以臭鼬工廠能持續製出造讓人各種“匪夷所思”的飛機。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Clarence Leonard "Kelly" Johnson 來源:Wikipedia

CIA指定的項目負責人是John Parangosky。Parangosky在大學讀的是法律而不是理工科,而且小提琴也拉得很好,似乎完全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技術項目主管,但他對數學和工程有非常好的領悟能力,也非常懂得如何與技術人才打交道——技術大牛Kelly Johnson多次和Parangosky爆發激烈的爭吵,儘管Parangosky是負責人,但大多數時候Parangosky還是會尊重專業意見,最後讓步。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John Parangosky 來源:thetakingofk129.com

在之前的與“臭鼬工廠”的合作項目中,無論是升限2萬米U-2,還是升限3萬米、3倍音速的“牛車”(以及後來的SR-71),Parangosky的能力都得到了廣泛的稱讚,大家公認他是“奇蹟創造者”。

他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能夠嚴守保密協議,許多和他合作過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叫JP。之前尼克松和基辛格已經判斷,打撈K-129價值非凡,但也高度敏感,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絕不能有任何閃失。這也是他們把打撈任務交給CIA的原因之一。

拿到項目之後,CIA故弄玄虛給項目取名為Azorian。按照CIA的慣例,這個名字不需要有任何實際意義。如果實在要聯想,它也只會讓人想起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的北大西洋“亞速爾群島”(Azore),絕不會想到和太平洋上的蘇聯潛艇有關。在“公開”的資料裡這是一個早已結束的項目,它的負責人也已經死亡。

保密工作也由CIA負責。這麼龐大的工程,又極為敏感,CIA在保密工作上花了大量的精力,甚至專門為Azorian項目的保密工作成立了一個項目,代號為Jennifer。不過因為Azorian和Jennifer的關係太密切,也有些人認為,Jennifer就是Azorian的代名詞。

另一方面,儘管Parangosky沒有任何海洋和水下作業經驗,CIA還是放心讓他成為Azorian項目負責人,並讓他隨意挑選6-7名專家組成小組,進行先期評估。

Parangosky小組的前期方案充分體現出他們基於航空項目的慣性。

第一個方案是派小型潛艇把火箭送到海底,與潛艇殘骸系在一起,然後點燃火箭起浮。這個方案純屬慣性思維的想當然,缺乏可行性,當時即便在地面發射火箭都是沒有十足的把握,更遑論在海底發射火箭了。退一步說,即便可行,它甚至沒有考慮過潛艇浮上水面之後該怎麼辦。

然後他們拿出了第二個方案:製造大型可下潛的駁船,送到海底與潛艇綁在一起,然後充氣,把潛艇拉上來。這個方案要好一點,但也缺乏可行性。

讓巨大的駁船下潛本身就是重大挑戰,在5000米深的海底,海水的壓力高達500個標準大氣壓,找到500個標準大氣壓下不變形的管子都很麻煩,更別說充氣了。而且在上浮過程中,壓力在不斷變化,意味著駁船內的氣體會膨脹,駁船有被撐爆的可能。

所以這個方案還需要改造,下一個版本是不用空氣,而用戊烷。戊烷的沸點是28度,液體戊烷不容易根據壓力和溫度變化,在催化下戊烷又可以熱解,生成丙烯、丁烯等氣體。看起來戊烷是個好選擇,但進一步的計算又讓大家灰心了——如果要用戊烷起浮排水量2000噸的潛艇,即便只是測試,以當時化工行業的生產速度,也得等上整整兩年。

正當CIA的專家小組一籌莫展的時候,不甘心的海軍神秘兮兮地找來,說他們有一個“可行的方案”。

仔細聽完這個方案,專家小組的成員差點沒笑出聲來:海軍的方案和他們之前的第二個方案几乎相同。於是專家小組問海軍官員:你們做過詳細計算嗎?有沒有考慮過,什麼設施可以把空氣加壓到500個標準大氣壓,還能送到5000米深的海底?

海軍的人只得承認:我們確實沒有仔細計算過。

雖然這個方案不可行,CIA的專家小組卻有了信心:雖然我們沒有海洋和水下作業經驗,但海軍也不過如此嘛。

隨著信息瞭解的深入,一家叫Global Marine的公司進入了專家組的視野。在1966年,Global Marine的鑽探船Glomar Challenger(Glomar是Global Marine的縮寫)曾經完成過海底鑽探的科學考察任務。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Glomar Challenger號勘探船 來源:ResearchGate.net

Global Marine有一招絕技:在海上準確定位。在當時根本沒有GPS定位系統,陸基定位也不可靠。Glomar Challenger在作業時,先在作業點沉下信標到海底,然後通過船上四個聲吶不斷掃描信標,計算得到船隻當前位置,再聯動控制船上的推進器保持船隻的穩定。這種定位系統的專業名稱是“短基線(short baseline)”,依靠它,Glomar Challenger在1000米深度上的定位可以在1度以內,也就是說,在1000米深的海底鑽探,海面上的最大偏差在幾米之內。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Glomar Challenger的定位系統原理示意圖 來源:hnsa.org

而且,Glomar Challenger根本不像其它公司那樣擔心鑽頭和鑽桿斷裂,整個勘探前功盡棄。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它可以把修理替換之後的鑽頭和鑽桿準確插入原來的鑽洞,由此大大降低了海底鑽探的成本。這種技術讓CIA的專家們震驚了。雖然它的工程挑戰比不上航天與核武器,但航天與核武器都離不開政府投入巨資,但Global Marine完全是一家民間公司,靠自己實力做到這種程度,其技術實力可見一斑。

不要以為Global Marine有什麼深不可測的背景。它很年輕,成立於1953年,但是到6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海洋資源鑽探公司,尤其擅長製造大噸位的遠洋鑽探船隻。

國內有一些關於K-129的報道說,這是億萬富翁霍華德·休斯的公司,或者這是CIA成立的掩人耳目的殼公司,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如今Global Marine Inc已經屬於總部位於瑞士韋尼耶的TransOcean公司,仍然在做海底鑽探的業務(另外有一家專門從事海底施工的大公司Global Marine Group,前些年還與華為公司有業務往來,但它並不是當年的Global Marine Inc)。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今天TransOcean的宣傳圖片,和上面的Glomar Challenger很像吧?


Global Marine

1969年11月的一天,在位於洛杉磯市中心Havenstrite Building二樓的Global Marine總部,主管工程的副總裁Curtis Crooke正在和工程師討論技術問題。忽然他的秘書跑來打斷:

Crooke先生,有人打電話找你

是誰?

他沒說,他只說很重要

告訴他我正在開會,讓他留言

Crooke繼續開會。過了五分鐘,秘書又跑來報告:那人又打電話來了,他說他有一筆大生意,需要現在就談,他等不了。

Crooke覺得很奇怪,海洋鑽探的生意筆筆都價值不菲,但從沒有人以這種方式來談生意。他決定堅持之前的決定,告訴秘書讓那人留言。

又過了五分鐘,秘書再次打斷Crooke:這次我們沒法拒絕了,他已經上門了,還帶著兩個隨從。他們說,必須馬上見到你。

來人主動介紹,他叫John Parangosky,來自CIA,大家一般叫他Mr.P。“我沒有身份證和工作證,我們不帶那玩意兒”,他說,“跟我來的一位是我的首席科學家Holzer,另一位是我的首席安全官Evans”。

我這次來只是想問你,依靠現在的技術,我們能不能從海底,5000米深的海底,把幾千噸的玩意兒給弄上來?

說實在的,我現在沒答案,得花時間想想。

很好,請花點時間。我們會跟你保持聯繫的。

幾千米深的海底,幾千噸的東西,那會是什麼呢?竟然值得CIA這樣大動干戈,又神神秘秘。Crooke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潛艇。可是,除了去年(1969年5月)沉沒的“蠍子”號,沒有聽說有其它潛艇失事呀。Crooke從書架上找出權威的《簡氏軍艦大全》,翻來翻去,他猜到蘇聯G級潛艇大致符合CIA的描述。

然後,他又找來一本材料名錄,翻到“HY-100高強度軍用鋼”的條目。他想知道,在海上能不能接起四五千米長的鋼管,同時還需要能經過管道來通訊。經過一天的計算,他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二天,Parangosky又來了,這次Crooke已經告訴了秘書,讓他直接進來就可以。

你花時間想過了嗎?

想過了,這不是不可能的。

好消息。我馬上起草文書,給你們下訂單。

拿到訂單之後,CIA告訴了Crooke全部的事實,Crooked這才發現,事情遠比他想的要複雜得多,必須慎重對待。

所以,在瞭解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Crooke把船隻設計工作交給了Global Marine的技術天才、首席工程師、資深架構師John Graham。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左側的是John Graham 來源:pressreader.com

John Graham的父親就是工程師,也是考古愛好者,從小就培養了Graham對世界的廣泛興趣,去波托馬克河畔挖掘古代生物的化石,去製作各種模型,拆開再重新組裝。Graham長大後考入麻省理工學院,一門心思希望造船。有意思的事,他對航海沒有太多興趣,他只是單純喜歡造船。

1960年,Graham看到Global Marine的招聘廣告,他非常感興趣。Graham本人的學歷和經驗也讓Global Marine的人非常欣賞,最終的面試上,Global Marine的高層當場決定聘用Graham。拿到Offer之後,Graham補充說:

你們需要知道,我喜歡喝酒,而且喜歡了很長時間了。只要你們不限制我喝酒,我一定能給你們最了不起的設計。

在Global Marine工作了9年之後,Graham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但是這一次,他還需要向CIA證明自己,同時證明Global Marine的實力。

設計

CIA的人找到Global Marine,認為他們是深海作業的專家。但是,Global Marine的經驗主要集中在鑽探,而CIA需要的是打撈,到底行不行,誰都沒有足夠的把握。所以,Global Marine的工程副總裁Crooke讓公司裡經驗最豐富的船舶設計師Graham評估CIA的打撈方案。

Graham一眼就看出,這是個太過“想當然”的方案,明顯缺乏實際經驗——這麼大的駁船本來就不適合在海況複雜的公海上使用,戊烷本來就容易爆炸,更何況還要在海底進行熱解操作,危險就更大。

到底要怎麼辦呢?Graham仔細瞭解情況之後,給出了自己的設計:“硬撈(grunt-lift)”——用深潛器下到海底,一把“抱住”潛艇,深潛器與海面上的母船之間有硬質連桿,母船通過連桿慢慢把深潛器和潛艇拖上海面。

CIA一開始不同意這個方案,認為這只是鑽探石油氣的人熟悉的玩意兒,不適合打撈潛艇。他們開出了一張長長的清單,上面列明瞭他們關心的各種問題。

過了不久,Graham對所有問題都給出了詳細的然而回答,並且給出了細緻的數據:與捕獲裝置相連的管道直徑0.38米,內徑0.15米(原設計單位均為英制,為方便大家理解,以下全部換算為公制)。

為了配合捕獲裝置,母船中央需要留一個巨大的井,尺寸大概是60.9米*19.5米,用來操作管道和打撈潛艇(用航海術語說,這個口子叫“月池(moon pool)”,因為從中可以看到月亮)。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常見的月池

當然,Graham設計的母船上的“月池”與普通月池有很大不同。通常的月池很小,只是用來進行鑽探作業的,而母船的”月池“必須很大,能容納整個打撈機構,打撈上來的潛艇也需要它作為掩護。所以,母船上的月池也被稱為“打撈井(well)”。

與普通月池的另一個差別是,母船的月池下面應當由巨大的密封門,平時關閉,打撈時開啟,潛艇打撈上來之後再關閉,這樣既能夠提供掩護——外人看不到潛艇,也方便第一時間現場作業,從潛艇上搜索有價值的物品。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大到誇張的“月池”,底部有活動密封門 來源:hnsa.org

Graham同時計算了管道的設計。他指出,5000米長的管道必須分成若干節,才能方便吊運和操作;而且母船必須像石油鑽井平臺那樣有高高的鑽探架,其高度應該在30米左右……

Graham確實是造船的一把好手,那個年代根本沒有計算機輔助設計,全靠手工做圖、手工計算。但Graham硬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和經驗,用手工就完成了概要設計。在詳細的數據面前,CIA的人承認這個方案是明智、可行、簡單的。儘管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比如管道的材質,比如A字支架導致船體重心偏高,比如如何在複雜海況下保持船身穩定……

不過這些都是細節問題,看到Graham的設計,CIA已經下定決心,把打撈任務交給Global Marine。

當然CIA也知道,Graham給出的只是初步的概要設計,還有許多部分Global Marine也不擅長的空白。比如執行打撈的深潛器,必須足夠輕又足夠堅固;船隻定位系統也要改進,Glomar Challenger的定位系統不能支持打撈所需要的精度;管道的製作也是很大的挑戰,它必須中空又能抵抗巨大的壓力…… 不過無論如何,這個設計看來是可行的。CIA開始調動資源,運用當時尚屬尖端科技的計算機技術,來幫助Graham完成詳細設計。

掩護

CIA還面臨另一個重大挑戰:怎樣讓大家相信這艘幾萬噸的龐然大物不是去打撈潛艇的?

雖然Global Marine之前確實完成過不少科學考察任務,但海洋鑽探與潛艇打撈明顯不一樣。海洋鑽探的船隻雖然也有月池,但都很小,只要能讓鑽頭和鑽桿通過即可,沒有哪艘鑽探船需要那麼巨大的月池,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問題。

其次,Glomar Challenger已經在墨西哥灣進行過莫霍面鑽探(moho,指的是地殼與地幔之間的不連續面)。去北太平洋鑽探似乎說得過去,因為海底的地殼要薄一些,但莫霍面鑽探直接用現成的船隻就可以完成,船底兩扇巨大的活動門該如何解釋……

該找一個什麼理由讓大家相信呢?CIA想來想去,“海底採礦”進入了他們的眼簾。

長久以來,大家都知道海底藏著很多的礦產,但沒有人想過去開採。到20世紀60年代,海洋礦藏開採的概念剛剛提出來不久,已經有一些機構在進行探索。如果用海底採礦來掩護,似乎是很合適的:海底有不少錳結核,它們的直徑從30公分到2米不等,其中的錳含量超過25%,另外還含有鎳、銅等等金屬。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海底錳結核 來源:thetakingofk129.com

所以這艘船中央會有一個巨大的月池,在採集海底礦產時,先放下收集裝置,在海底收集錳結核,然後向上傳輸到月池裡。活動門關閉之後,月池的水抽乾,直接在裡面完成選礦……

為了保險,CIA請了一些在海洋和水下作業方面頗有經驗的人士,詢問他們,按照海底採礦的方案,建造這樣一艘船隻是否可行。大家的答覆是:不知道是否可行,但至少不會不可行——時間緊迫,這是CIA當時能找到的最好的方案了。

找到理由還不夠,還必須有劇本。打撈K-129事關重大,一旦與美國政府扯上關係,難免引起蘇聯人的懷疑,導致全盤皆輸。所以,整個故事不但必須完整、可信,而且必須與美國政府毫無關係,是一場純商業行為。

但是,這又給保密工作造成了很多麻煩。要讓它像純商業行為,勢必按照商業的規矩來辦,如果遇到要保密的事宜,就無法搬出政府的保密條款來幫忙。這不只是對一般的公司而言,哪怕對稅務、證券、海事等等機構而言,也應當像純商業行為,不能因為它們是政府機構而特別打招呼,因為項目的總原則是確定的:知道內情的人越少越好。

哪家商業機構能配合CIA來打掩護?這是一個很費思量的問題。找來找去,他們找到了億萬富豪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

霍華德·休斯是美國曆史上的傳奇人物,先後擔任企業家、飛行員、電影製片人、導演、演員……而且樣樣都很成功。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當年的霍華德·休斯不僅僅是美國首富,就像如今的科技狂人、“鋼鐵俠”馬斯克,前些年小李子的電影《飛行家》說的就是他的故事。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億萬富翁霍華德·休斯 來源:nypost.com

到20世紀60年代,“霍華德·休斯公司”已經是成為多元經營的龐大帝國,業務涉及廣泛,上至航天探索,下至海洋勘探,無所不包。猛然間豪擲大筆資金去搞海底採礦這種新鮮事,對常人來說看起來確實很不可思議,但考慮到休斯一貫是有錢任性、又不按常理出牌的風格,這也不難理解。

當時休斯的健康狀況已經不太好,外人都見不到他,只能通過他的助手和代理人來溝通。即便Parangosky也見不到休斯本人,只能通過他的代理人來溝通。休斯去世之後,許多人想確認他本人是否知道打撈行動的具體細節,但這一直沒有答案,不少人猜測他應當是知道的。

所以明面上,CIA大張旗鼓編造了一個故事:休斯公司要進行海洋勘探業務——具體來說是從海底提取錳礦資源,所以委託Global Marine公司製造一艘大噸位的勘探船,於是這艘船的全名叫Hughes Glomar Explorer,簡稱HGE。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建造中的Hughes Glomar Explorer,可以看到船艏下方用於保持定位的推進器 來源:hnsa.org

實際上也確實簽了正式協議,只不過這是一份三方協議,多出來一個贊助方,其實就是美國政府。按照約定,休斯公司也確實指派了若干人,配合CIA的掩護團隊,裝模作樣地開新聞發佈會,向外界傳達各種“正常”的經營信息。

按照Parangosky的計劃,表面的掩護故事和暗地裡的打撈行動必須並行開展,又不能太過同步,掩護故事必須有自己的節奏,只是在測試、勘探、打撈等等關鍵節點上,必須提前做好鋪墊,以便提供可信的包裝故事。所以,Parangosky定下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項目進展儘可能公開,讓公開的故事顯得儘可能真實,這樣才能掩護真正的打撈項目順利完成。

組成

在掩護故事安排妥當之後,技術部分就可以按照Graham的設計思路繼續開展了。從技術上看,項目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

CV(Capture Vehicle,捕撈裝置)

CV由洛克希德公司負責,工程師們很不喜歡CV這個名字,覺得太過平淡,對不起自己的創意,所以給它取名為Clementine。它來自一首描寫採礦的民歌,礦主的女兒就叫Clementine。

洛克希德最早的設計充分反映出他們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經驗,CV是“鳥籠”形狀的,裡面有複雜的支撐結構,外面有一層殼。這個設計讓CIA的工程師非常不滿意,因為航海和航天不一樣,鳥籠形狀不夠輕,費用也大大超過預算。John Parangosky直接找到臭鼬工廠的Kelly Johnson,讓他換人。新任命的設計師是Henry Coombs,臭鼬工廠裡最有經驗的機械工程師。

Henry Coombs交上來的設計稿簡單很多,依靠一根粗壯的焊接件作為主樑,整個裝置長53.9米,寬17.6米,高16.4米高,全重2200噸。CV設計的重點放在精確控制部分上,依靠全身裝備的多個推進器,以及長長的操控線纜,操作者可以操作它在水下幾千米的深度自由移動。同時,CV上的攝像機和傳感器,又可以把水下的數據準確傳送回水面,方便操作。

同時,也很難找到地方來操練CV的行動,所以Honeywell公司為CV專門開發了一套模擬器,讓操作員可以直接在模擬器上練習。在20世紀60年代,模擬器訓練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軍方,如今民間已經大規模使用模擬器來進行各種訓練,CV的模擬器可以算是最早的實例。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後人製作的示意圖,沉入海底的黃色裝置就是CV

按照Glomar II的實地勘測成果(Glomar II的故事下面會講到),CV為K-129進行了“量身定製”。對應潛艇的形狀,CV一側有5個機械爪,一側有3個,全部以特種鋼製成,強度極高,可以牢牢抱住潛艇。主樑的兩頭還各有兩根支撐臂,它有兩個作用:在與母船對接時,支撐臂用來定位,確保CV不會搖擺;而在海底作業時,支撐臂會充當機械腿,協助“抬起”潛艇。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月池中的CV,體型巨大,可以看到中間的對接連桿 來源:hnsa.org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從底部觀察CV的機械爪,對比月池,可以知道CV有多麼大 來源:hnsa.org


CV的製造過程也充滿周折。製造過程中最大的麻煩在於,CV的主支撐結構太大了,洛克希德的工程師們後來才發現,在廠房裡製造完成之後,它怎麼樣也出不了門,把廠房整體拆除的成本又很高。他們想了各種辦法,都無濟於事。最後只能求助灣區很有名望和經驗的鋼鐵起重專家Tex Bean。

“術業有專攻”,這樣的老話不得不服。Bean來現場看了一圈說:“老兄,你們都搞錯方向了”。他的辦法是把廠房的固定螺栓全部卸掉,弄來一臺巨型吊車,把廠房整體吊高6米。這樣一來,CV終於可以出廠了。

HMB-1(駁船)

CV強調的是深海作業,所以它本身是沒有動力也不能行駛的,為了和HGE對接,它還需要一個母體才能行動,這個母體就是HMB-1,全稱是Hughes Mining Barge-1(休斯開採駁船1號)。HMB-1在加州的紅木城(Redwood City)製作,設計師是洛克希德的Larry Glostern。

HMB-1長98.7米,寬32米,高27.4米,頂蓋可以像天文臺一樣開合。運輸時,CV就藏在HMB-1裡,這樣可以保證CV不受天氣影響,也有利於保密。

在CV和母船對接時,先選定一片合適海域,然後HMB-1整體下沉到60米左右的深度,母船行駛到HMB-1正上方,HMB-1的頂蓋打開,母船從中把CV“掏”出來,送進月池裡。完整的對接過程需要兩天左右。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在海面上的HMB-1 來源:hnsa.org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正在下沉的HMB-1 來源:hnsa.org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下沉接近完成之後,準備對接的HMB-1 來源:hnsa.org


HGE(母船)

HGE由Global Marine公司負責設計,命名為Explorer,全稱是Hughes Glomar Explorer,簡寫為HGE。雖然Global Marine、洛克希德等等公司都在西海岸,但西海岸找不到這麼大的造船廠,只有東海岸費城的Sun Ship能製造它。

為了安全保密,離開Sun Ship之後,HGE還要開到西海岸加裝所需的特種設備,以及和HMB-1對接。又因為CV的尺寸是為K-129量身定做的,HGE寬度超過了巴拿馬運河的容許範圍,所以HGE只能從南美洲繞一個大圈,兜回西海岸的長灘島。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身型巨大的HGE,與常見鑽探船隻不同的是,其鑽探架前後各有一座導軌,下文詳解

HGE總排水量達五萬五千噸,比海軍的大部分艦船都要大。長度為188.3米,寬度為35.3米。在船中央有一個巨大的月池,長度為60.6米,寬度為22.5米,高度為19.8米。在月池位置,船底有可以自由開合的兩扇密封門,打開時可以把CV轉移上來或者放下去,也可以容納打撈上來的潛艇,關閉後抽乾海水,就可以方便檢查,密封門厚達2.7米,兩側有滑軌。在建造時,不少工人都叫它“休斯的魔鬼”,有經驗的造船工人都看出來了,真正的採礦船絕不會留這樣大的月池。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船中央的月池和船底的滑動密封門 來源:hnsa.org

HGE的另一個特點是高聳的鑽探架,高出海面74米。因為按照Graham的“硬撈”設計,HGE會放下一根長長的鋼製連桿,把CV送入5000米深的海底。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HGE上的鑽探架和鋼杆 來源:hnsa.org

在鑽探架前後各有一組對接滑軌(Docking Leg)。滑軌平時上升到最高位置,對接時降下,在水下與CV的對接裝置連接,保證CV的穩定性。滑軌也可以前後運動,以便完成CV的捕獲或釋放動作。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對接滑軌的操作示意 來源:hnsa.org


HLS

HLS,即Heavy Lifting System,起重系統,由Western Gear負責,這個系統頗有挑戰,值得多說幾句。

首先是連桿,按照估計,潛艇加上內部海水的重量在2000噸左右,CV重2000噸,深入5000米的連桿重達4000噸。也就是說,HGE必須在海上能夠吊起8000噸左右的重量,而且保證連桿不能斷裂。

連桿分為多節,每一節長度為10米左右,外徑從0.4米到0.32米不等,內徑均為0.15米,重達10噸左右,兩頭都有對接裝置。平時所有的連桿都橫置在船艙內,預先按每兩節一組對接好,作業時用吊車送到鑽探架上,與之前已放下的連桿對接完成,如此重複,直到抵達5000米深的海底為止。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鋼杆之間的連接頭 來源:hnsa.org


當時,普通的製造商都沒有這種加工能力,只有戰列艦主炮的炮管用到了這種技術(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主炮口徑406毫米),然而戰列艦在二戰之後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多年不生產了。不過幾經輾轉,CIA得知在陸軍的Watervliet兵工廠有冶金專家大概能勝任。CIA立刻請求陸軍把這名專家送到五角大樓,只說“國家安全有關的重大事宜”迫切需要他協助。聊過之後發現,此人完全能解決鋼杆製造的問題。

最終連桿由三家公司協助完成,以鋼釩合金製成。1972年1月30日,在大家的擔心中測試一次通過,全部584節都符合設計要求。1973年10月,連桿全部運往長灘裝船。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584節連桿準備裝船之前的照片 來源:Dave Sharp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連桿作業片段,可以看到它是中空的 來源:Dave Sharp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Glomar Explorer 總體視圖 來源:shipbucket


如果你仔細看上面的圖就會發現,除了中間的鑽探架和前後的對接滑軌,HGE上還有不少起重吊架,它們都是用於連桿作業的。

HLS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起重設備,為了在海上提供接近一萬噸的提升力,HGE裝備了48臺液壓泵,工作壓力高達3000psi,也就是211個大氣壓。這些液壓泵工作時噪音巨大,對操作者的心理是極大的挑戰,液壓泵滿負荷工作時猛烈噴出蒸氣,可以切斷人的肢體。

同時也不能忽略準確度和定位系統。之前Glomar Challenger已經有很高的定位準確度,簡單說,它先沉下一個信標到海底,然後通過船身的四個接收機讀取其信號,計算得到船隻未知並進行調整。這種“短基線系統(Short Baseline System)”可以滿足幾百米到一千米深度的作業,但在5000米深度,它的定位範圍只有45米左右,這還不能滿足需求。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短基線”定位系統,船身四個接收機,海底一個信標 來源:hnsa.org


但是想象一下,CIA要做的是從5000米的海底打撈出一艘大約100米長的潛艇,而且是用一根硬質鋼杆連接。按比例換算,這大致相當於把地面上的一輛中巴車吊到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尖頂上,而且不能用軟吊繩,不能晃動,精度要求相當高。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著名的東方明珠電視塔 來源:太平洋電腦網


所以,CIA委託Honeywell的工程師(系統的數據和控制部分全部由Honeywell公司負責)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在海底沉下四個信標,船隻同時讀取四處的信號,這種“長基線系統(Long Baseline System)”的定位精度達到了12米左右,已經夠用了。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改進之後的“長基線”定位系統,有4個海底信標 來源:hnsa.org


最後是穩定性,如果你留意過吊車,會發現它雖然有車輪,但工作的時候必須依賴若干個支撐腿,否則無法保持車輛穩定。在陸地上尚且可以這麼做,但海上不行,因為海上隨時有波浪。

上面說的定位裝置只能保證船隻不發生大的偏移,但不能保證船隻不波動,所以船隻本身應當有減震裝置,它像彈簧一樣,把船身在六個方向的晃動消解掉,儘量保持鋼杆的穩定。也就是說,負載能力接近一萬噸的起吊機構,是通過減振裝置“浮”在船身上的。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HLS“浮”在船身上才能保持穩定,可以看到支撐架和活動機構 來源:hnsa.org

這套裝置的專業名稱是Heave Compensator(提升補償器)。其中起主要減震作用的是壓縮空氣,總共包含144瓶壓縮空氣。此外還有活塞和軸承,軸承的直徑最小也在1.5米左右。

當時,全世界只有西德的FAG Bearing公司有這個生產能力。FAG Bearing公司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Schweinfurt,當地有很長的滾珠軸承生產歷史,二戰時是盟軍戰略轟炸的重點目標之一。然而,即便是FAG Bearing也沒有製造過這麼大尺寸的軸承。不過最終,FAG Bearing按時按質交付了需要的軸承。

冷戰密辛:中情局就這樣打撈了蘇聯潛艇【連載一】

HLS上巨大的軸承

為了保證項目的推進效率,CIA分析了各個部分之間的依賴關係:起重系統、數據和控制系統都可以獨立進行,按照預先約定的規格製造即可。母船設計的主要瓶頸在於中間的月池尺寸,月池尺寸受制於CV的大小。CV的設計又取決於潛艇的實際情況,不但包括尺寸,還包括海底坡度和海床構成,然而之前“大比目魚”拍攝的照片並沒有提供這些信息。不過,這難不倒CIA。

Joe Huston是水下光學和測繪方面的專家,供職於麻省列剋星敦的Itek公司,專門負責特種項目。1970年9月,他收到消息,“來自美國政府的客戶”想要完成一個任務,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拍攝精確圖像”。接下任務之後他才知道,所謂“極端惡劣的環境”,原來是五千米的深海。

在毫無光線、壓力巨大的深海,他必須用多個光源照亮,從多維度測量,同時不能有任何的偏差,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好在來自CIA的John P.的先生提供了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任何東西,哪怕距離再遙遠,價格再昂貴,只要Huston有明確需求,隔天都可以送上他的案頭。唯一的問題是,Joe Huston不是“信得過”的人員,他不清楚自己的系統到底用來幹嘛,好在這並不重要。

若干天后,Huston在自家後院渾濁的水箱裡試驗成功了。他交出的照片讓John P.非常滿意,唯一的疑問是:“你照片裡的鯰魚是怎麼回事?” 所以,這個項目的代號就成了“鯰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