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经典,经济生活中的十大原理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构建了经济分析的基础,而这十大原则具体是什么,它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现在让我们一起温故一下经典: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选择无处不在,当我们在做一个选择的同时也就同时选择了放弃了另外一个。比如:周末期间选择上学也就放弃了陪伴家人和休息的时间,因此要让自己的选择有意义,那就要充分利用好周末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让自己可以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对于国家而言,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和黄油”之间,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地用于保卫其海岸免受入侵,则用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就少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二是原理一的延伸和补充,也引申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日常的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投资的收益率一定要高于银行利息,甚至是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然这种投资都是失败的。对于贷款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银行贷款,则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利用杠杆让自己的收益率尽量扩大。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中通常建设人是理性的,如为理性人?理性人就是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经济学中常用边际变动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即为“边缘”,理性人通常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比如我们投资做生意,假如我们已经投入了100万,而再增加投入1万,则可以增加收入2万,则1万就是边际成本,而增加收入的2万就是边际收益,因此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我们肯定会增加投入。我们生活中坐飞机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有时我们在接近飞机起飞前会买到打折力度较大的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确定的价格。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国家调整各类税收都是通过激励来实现某种目的,比如汽油税、房地产税等。

前四类基本原理,主要是说明个人如何做出决策,而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忽视机会成本和边际收益,在投资或做决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边际收益。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一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贸易可以使各国、各组织或个人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而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就是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并提高效率,这也就分工的优势,也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重点讨论的内容。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市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而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这就我们购买东西,我们对这个商品的需求程度或需求量主要受价格的影响,当机票价格便宜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但当选择的人多了,必然造成机票的紧张,因此机票价格就会升高。因此在任何一个市场,当买者决定需求多少时,他们盯着价格;当卖者决定供应多少时,他们也盯着价格。作为卖者和买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即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亚当·斯密的观点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他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虽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巨大的能力,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政府,主要原因是:只有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而最重要的制度是产权制度,产权就是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如果没有产权,个人的粮食、物品随时别人拿走,则每个人就不会选择种植粮食或加工产品。

我们需要政府的另一个原因是: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因此,大多数的政策的目的要么是把经济蛋糕做大,要么是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效率目标方面:由于受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的影响有时会造成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外部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所造成的影响;市场势力就是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的典型例子就是环境污染,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仅仅通过市场行为改善环境污染的可能是无效果的。市场势力造成市场失灵的典型例子就是企业垄断,比如电网公司的垄断只能通过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才能够有效。

平等目标方面:市场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相反也就是市场造就了这种巨大的不对称。例如:世界上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远比实际上最优秀的棋手赚的多,这就是市场所导致,人们更愿意选择看足球。而政府可以通过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等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但政府有时可以改变市场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总会这样。

原理五、六、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贸易的必要性,因为有了贸易就形成了市场,而市场引导着经济活动,但由于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的存在决定着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就需要政府必要时干预市场,促进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效率和平等。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比如美国、中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印度等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差异巨大的。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也是差异巨大的,比如:80年代、90年代和当前的中国,不同年代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差异很大。而各国之间和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率的差异。生产率就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服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受高生活水平;而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的生活水平较低。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而其他因素应该是次要因素。中国改革开发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都是因为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否使用,关键问题就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生产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我上初中的时候吃一碗烩面需要1.2元,而现在吃一碗烩面需要10元,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引起通货膨胀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货币量的增长。当国家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因此当自己的存款收益率低于货币的增加率时,实际上自己手中的货币是在不断贬值的,而目前银行的存款利率是低于货币的增加率的,所以把钱存在银行中实际上是在不断贬值。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上升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且更具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的:

  •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 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所以: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而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周期是就业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经济周期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