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今年的春,“新冠”肆虐,響應號召居家陪伴家人的同時,細細品讀《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幾部採訪實錄,重溫《擺脫貧困》,書中描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特別是在寧德的點點滴滴,將我帶回了二、三十年前的家鄉,腦海中塵封多年的片片記憶又慢慢浮現眼前。

01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曲蹄”變成了“老闆”


我於1979年出生在寧德福安賽岐鎮,這是一個位於寧德中部靠近入海口的小鎮。我從小在江邊長大,記憶裡最深的就是在江上生活的“曲蹄”(福安本地話叫“Kū Léi”),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疍民”。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江中小船上,無論是生老病死、紅白喜事,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長年的船上生活,導致他們的腿腳無法伸直,時間長了就彎了,所以才有了“曲蹄”這一帶有侮辱性的稱呼,在社會上的地位之低,常人難以想象。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80年代的“曲蹄”船(夏念長 攝)

小時候,我的母親在江邊的家裡幫人做衣服謀生,在我的記憶中,“曲蹄”難得上岸裁剪一次衣服,偶爾上岸找我母親做一件衣服,也是在家門口外支支吾吾,低眉順眼,不敢進門。我的母親則是會主動去接過衣料,為他們免費裁剪,並和他們約好取衣時間。來取衣服的時候,為了表示感謝和歉意,“曲蹄”則會帶一些魚蝦給我家,偶爾還會給年幼的我帶來幾隻可愛的“大肚魚”(也就是小河豚)、跳跳魚、小河蝦。兒時的我,對這些送“禮物”給我的“曲蹄”們十分感激,但也為他們的貧苦和自卑感到不解。

記得我曾經懵懂地問過父親,為什麼“曲蹄”不上來蓋房子住。父親告訴我,因為他們太窮了。有的“曲蹄”一家大小几口人,只有一兩件衣服,天寒的時候,年長的“曲蹄”會叫“曲蹄仔”(指的是船上的小孩子)爬出船篷看看,是“風冷還是水冷”,然後再根據天氣情況、各自分工分配衣物。父親說,這些“曲蹄”連衣服都穿不起,他們的孩子書也讀不起,更別提有錢上岸蓋房子了。父親的話,讓我對“曲蹄”們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此後,我每天上學的時候,一邊走路,一邊就會歪著頭打量著江邊住在船上的“曲蹄”們,船上的“曲蹄仔”也會看著我揹著書包上學的樣子,我看得出來他們眼中的羨慕和渴望。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連家船民居住的漁寮

十多歲那年,我連續幾天沒看到經常上學經過的那家住在江邊烏篷船上的“曲蹄”一家,我趕緊跑回家問父親。父親告訴我,是寧德的習書記給“曲蹄”們在岸上蓋了房子,讓他們上岸住了!鎮裡還在賽岐市場劃出了專門的攤位,讓“曲蹄”們經營江鮮。父親說,這是共產黨、習書記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

過了不久,班上來了幾位新同學,很快就和大家熟悉了,我和其中的一個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因為他和我說,他的衣服是我母親做的。原來他就是大家說的“曲蹄仔”,但他父親現在已經在賽岐市場賣魚了。他和我說:你爸爸是藥店老闆,而我的爸爸是賣魚的老闆,我們的爸爸都是老闆!

是啊!為官者,應以民為先。無論是習近平同志,還是普通公務員,“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執政為民就要與群眾心連心、情依情,同呼吸、共命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苦,解百姓之所憂,以實實在在的政績為民謀福,樹政德之碑。

02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父親的“戰爭”

我的父親生於1949年,是“老三屆”,當過知青串過聯,回家後分配到福安市醫藥公司(地址在賽岐鎮)當會計,每月工資低得可憐,我出生後,我母親還需靠替人做衣服貼補家用。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賽岐舊貌

我五歲時,家裡實在沒錢了,父親向爺爺借了5元錢,買了些大米,還買了半斤豬肉,母親給我煮了一頓紅燒肉,這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地吃紅燒肉,五歲的我一頓就把肉全吃光了,吃完了還抹抹嘴問母親,還有沒有?父親在旁聽了眼睛紅了。但在那個年代,想賺錢發家致富真的難啊。記得此後父親南下北上跑全國賣過固體醬油,在家裡挖洞砌池養過蝸牛、蠍子,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鬧,而且根本沒有市場,家裡照樣一貧如洗。鎮裡的幹部看著我父親這樣折騰,也勸我父親老老實實上班領工資,“我們這個窮地方,命裡就是窮,再折騰也是沒用”。

我十歲那年,有一天吃午飯的時候,父親破天荒買了兩瓶啤酒,一邊喝,一邊和我母親商量要去借錢承包醫藥公司的回春藥店。我記得父親當時說我們不是命裡就窮,毛主席說過“與天鬥,其樂無窮”,習書記也讓大家要“弱鳥先飛”。父親這次是鐵了心要準備借錢“打一場翻身大戰”,母親聽了也同意,對父親說,去做吧,如果不行虧了,大不了每天多幫人做些衣服。父親轉過頭對我說,如果打贏了,以後我就天天有肉吃了。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80年代的賽岐港(夏念長 攝)

這一仗,父親最後贏了。我讀初中的時候,記得有一年春節前,父親和幾個同事一同承包的藥店一天的營業額上萬元。1997年我讀大學前,父親已經個人承包經營藥店了。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習近平同志在寧德期間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人民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刻在骨裡,他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為民辦實事,群眾感激他,也信賴他,他說的話大家都相信。習近平同志說要“扶貧先扶志”,我的父親就聽進去了:我弱我先飛,我弱我能飛,我弱我敢飛!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賽岐新貌(吳慶堂 攝)

03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我的“夢想”被改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也不例外。少時開蒙,那時的夢想與全中國的孩子都一樣:當科學家,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做貢獻。當什麼科學家呢,記得小時候撿過蓖麻的種子,找了一個沒人的地兒種下去,看著蓖麻一天天長大,極有成就感,想著將來要當植物學家;撿過小鴨子,揹著家人養起來,想著要當動物學家;撿過一些機械零碎,想著將來組裝成一架戰鬥機獻給國家,當軍事科學家……

長大了一些,我十來歲那年,父親承包藥店創業。父親是傳統的“中藥師”,還記得父親剛承包藥店的時候,店門曾貼著前人撰的一幅對聯,聯曰: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父親開了二十來年藥店,他只賣中藥,利潤很薄,但父親堅持不賣高利潤的保健品:“保健品沒用,吃不死人也治不了病。”在家鄉讀書的十來年裡,每天放學後我都幫著父親看店、抓藥,週末一天光是抓藥就能在櫃檯裡來回走上幾公里。慢慢地,我的夢想又變了,想著將來考上一個醫科大學,畢業後回家鄉像父親一樣當“中藥師”,居賽岐小鎮一隅,懸壺濟世,拯衰救危。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賽岐上岐頭古碼頭附近

1997年,我準備高考。高考前填志願,我前兩個志願填報的都是醫科大學,填的第一志願專業都是“中藥學”。填報志願的時候,父親沒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見。高考結束後第二天回家吃飯(我當時讀的是福安二中,在賽岐開發區,高考需到市裡福安一中去考,期間住在縣城裡),父親開了一瓶啤酒,給我倒了一杯對我說,你現在算是長大了,有件事情我要和你說一下,我把你的志願給改了。啥?我沒聽明白。父親說,填完志願上交後,他跑到我的老師那裡重新幫我填了一張,第一志願填的是“西南政法大學”,想讓我以後當公務員。我問為什麼,我想像您一樣當“中藥師”,回來幫您開藥店。父親笑笑對我說:你不懂開藥店的苦,抓藥累利潤薄這都沒什麼,但開藥店就是開門做生意,生意人不容易。前幾年習近平同志去福州了,在馬尾提出“特事特辦,馬上就辦”,這才是“當官的”應該做的。你去政法學校好好讀書,爭取將來當一個雷厲風行、馬上就辦的好乾部,為群眾做點實在的事,不要為難人。那天是我第一次聽我父親說這樣的心裡話,也明白了我父親理解的習近平同志口中的樸素“大愛”:開藥店可以醫病助人,而當一個好乾部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中說到,要“以百姓之心為心”。人民群眾的心是透亮的,幹部一旦出現了脫離群眾的苗頭,群眾就能第一時間切身感受到幹部的“心”變了。因此,雖然父親把我的夢想改了,但只要我能成為一名好乾部,能做到習近平同志說的“為官一場,造福一方”,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懸壺濟世”呢?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賽岐象環葡萄千畝產業園

時光飛逝,如今我的家鄉已成為了閩東重鎮,還有了“閩東小香港”的美譽。2014年,賽岐入選了福建省首批15個小城市(鎮級市)培育試點。原先的“曲蹄”上岸、父親的“戰爭”,此外還有《習近平在寧德》書中寫到的賽岐經濟開發區、賽岐鐵合金廠、賽岐酒廠“蜜沉沉”酒、賽岐造船廠等等,都是共產黨、習書記帶領閩東人民滴水穿石擺脫貧困有所作為的一個小小縮影。

作為閩東的小小一員,我後來也沒有當成曾經夢想的“中藥師”,而是成了一名警察,工作中我一直都記得父親告訴我習近平同志說的“馬上就辦”。十年前,我光榮加入了紀檢監察干部隊伍。這次父親知道了我正在讀《習近平在寧德》幾本書後,告訴我他也在微信上看了《習近平在寧德》,父親說書裡面說的很多事他都親身感受過,習近平同志確實是一位好領袖,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你作為紀檢監察干部,也要有親民愛民的情懷。

是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作者 | 邱洪滔(省紀委監委第八紀檢監察室副主任)

供圖 | 福安市紀委監委 賽岐鎮黨委

編輯 | 張小英

我們紀檢監察人:我的“夢想”被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