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過黃金到普惠大眾,是誰在推動玻尿酸的產業變革之路?

近年來,玻尿酸(又稱透明質酸、玻璃酸鈉)這一物質“名聲大噪”,在醫美針劑、護膚品等領域為公眾所熟知,甚至有女明星稱“沒有玻尿酸就活不下去”。但事實上,人們對玻尿酸的認知還只是冰山一角。

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國內首款以玻尿酸為基質的醫用免洗消毒凝膠在一線醫院大量使用,含有玻尿酸的食品、洗護、計生和寵物領域等用品在市場上先後受到關注。

曾貴過黃金 僅從雞冠中可少量提取

20世紀,透明質酸(HA)十分稀有,193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教授Meyer率先從牛眼玻璃體中發現並分離出該物質。70年代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始從雞冠中提取製備透明質酸,並用於眼科手術黏彈劑,之後開發出治療骨關節炎的HA注射液。當時由於原料收購困難,且提取率低,透明質酸的價格比黃金還昂貴,產品僅用在醫學臨床上。

彼時我國對於透明質酸的研究還處於“空白”,同類藥品依靠進口。快速高效提取透明質酸並實現產業化生產,將其應用於醫學臨床中,成為當時國內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科研課題。

1980年,山東大學藥學院教授張天民率先從人的臍帶及雞冠中成功提取透明質酸,邁出了中國透明質酸研究史上的第一步。1985年,張天民又研製出中國第一款HA注射液,用於眼科手術,開啟了我國透明質酸研發的大門。張天民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玻尿酸之父”。

微生物發酵法改寫行業歷史

面對透明質酸雞冠提取難度大,成本高等難題,上世紀70年代國外個別國家已經開始探索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透明質酸。此方法具有成本低、易於分離純化、收率高、且綠色環保等優勢。

80年代中期日本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通過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彼時我國通過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繼山東大學教授張天民從雞冠中成功提取透明質酸後,跟隨導師張天民學習的郭學平注意到國外運用發酵法得到了透明質酸,並對此產生濃烈興趣。沒曾想,對透明質酸的研究,郭學平從那時開始就堅持了30多年。

為攻克透明質酸發酵生產的技術難題,郭學平和團隊承擔起了我國“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歷經兩年時間的無數次試驗,終於在1992年成功掌握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的技術,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空白。

該項技術的成功研製,徹底改變了我國從動物組織中提取透明質酸,且相關應用產品主要依靠進口的落後局面。此後的20多年時間,中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原料生產及銷售國,並不斷在應用領域開拓創新。

郭學平因突出貢獻,被授予“2002年度吳階平—保羅·楊森醫藥研究獎”和“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龍頭企業以核心技術力壓世界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原料生產及銷售國,2018年中國透明質酸原料銷量佔全球總銷量的86%,其中華熙生物(688363)全球佔比36%。依託20年自建的技術體系,華熙生物憑藉多項領先技術改變了自身及我國的透明質酸行業發展水平。在以華熙生物首席科學家郭學平為主的研發團隊技術攻關下,其透明質酸發酵產率從公司創立之初的不足3g/L發展到目前的10-13g/L,遠高於文獻報道的行業最優水平6-7g/L,使透明質酸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作為華熙生物研發團隊的核心技術骨幹,石豔麗參與並見證了我國透明質酸發酵水平實現世界領先的全過程。她表示,產率提升1g/L的背後涉及幾十個生產標準的優化,研發團隊正是憑著一種精益求精的執著,使得華熙生物10多年來產率逐年提升。

2012年郭學平帶領研發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以酶切法大規模生產寡聚透明質酸,讓透明質酸的分子大小實現了自由控制,降解週期由化學降解法的12-15天縮短至5-6小時,寡聚透明質酸生產效率和純度大幅提升。華熙生物的酶切法技術先後在中國、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地獲得6項發明專利,並於2019年榮獲“第21屆中國專利金獎”。

目前華熙生物醫藥級透明質酸的核酸、內毒素等雜質水平是歐洲藥典標準規定值的1/50和1/20。先後主導或參與制定了國內透明質酸應用領域的四大標準,參與修訂歐洲藥典及中國藥典中的透明質酸標準,並提交美國藥典透明質酸專論。

除廣泛應用於骨科、眼科、醫療美容、護膚品等領域,華熙生物還將透明質酸的應用逐漸延伸到腫瘤治療、組織工程、藥物載體、消化道等更多全新領域。

據Frost&Sullivan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透明質酸的發酵技術水平、產量以及質量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預計在未來四年,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將保持18.1%的高複合增長率,中國企業在透明質酸的終端應用領域亦不斷髮力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