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怎樣實現糧食增產?

喬喬


這些年不斷髮生自然災害,但是糧食生產依然能夠不斷的實現增產。這不僅標誌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邁上新臺階,也為應對經濟波動和宏觀調控創造了有利條件。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在我國強調統籌推動穩增長與調結構的背景下,糧食連年增產為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奠定了基礎。因為只有保障了最基本的糧食安全,我們才有能力應對其他棘手的經濟問題。因此,夏糧增收對於下半年宏觀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我們也應當看到,在生產要素投入、資源及環境壓力的制約下,我國糧食生產面臨著許多困難,尤其是目前糧食產量基數已經很高,未來增產的難度增大。因此,不論是黨還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一再強調,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糧食生產的緊繃之弦不能放鬆,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的大局穩定。

  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生產存在著土地投入的剛性制約,雖然過去九年間,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增加1.78億畝,增長11.9%,但隨著土地荒漠化加劇以及工業用地的增加,農村的不少優質耕地被佔用,而返耕和復墾難度加大。所以業界普遍認為,未來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的潛力不大。事實上,我國九年的糧食增產三分之一靠擴大面積,三分之二靠提高單產。如要實現糧食增產的可持續,就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率,多措並舉注入新的增長元素。

  釋放糧食增產潛力,需要調動各種要素向農村投入,特別是夯實農業基礎設施這一基礎。過去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土地、資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集中,不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城鄉居民收入上,均形成了明顯的“剪刀差”和城鄉二元結構。許多地區的農業水利設施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修建的,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造成了農業生產條件薄弱,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而在傳統的單戶經營的生產方式下,農戶難以組織大規模資金進行農田水利修建,因此需要國家繼續在財政支出上向農村傾斜。過去五年,中央財政支持“三農”累計支出達4.47萬億元,年均增長23.5%.我國將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並從收益中提取10%用於諸多舉措將進一步改善我國農村的生產條件。

  釋放糧食增產潛力,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以“三減免三補貼”為標誌,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費,使農民走出了“積累莫返之害”,不但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也實現“九連快”.而且,隨著土地流轉規模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增加,糧食單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土地撂荒現象不斷減少。但是,近年來由於農資價格持續上漲,給糧農生產帶來不小的壓力。要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仍需要繼續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同時,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鼓勵農民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種植,依靠科技投入和生產組織形式創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釋放糧食增產潛力,需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雖然我國農業保險推廣步伐在加快,但是整體來看覆蓋面依然較低,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糧食品種範圍較窄,尤其是大災保險仍未廣泛普及。由於風險承受能力有限,許多農戶擔心遭遇突發性自然災害。要消除農戶種糧的後顧之憂,必須繼續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構建起防範農業風險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人多水少、人多地少始終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人口轉移以及老齡化趨勢,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在資源和生產要素投入瓶頸日益凸顯之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共識。這一方面需要解決農業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擺脫糧食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另一方面需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和生產組織形式,讓有限的要素組合發揮出最大的產出效益。


界首小李a1


未來怎樣實現糧食增產?

在全國一片糧食年年增產,糧食供應自給有餘,且年年增加糧食進口的歡歌聲中,題主提出未來怎樣實現糧食增產?真是有點遠見卓識。然而,糧食增產的辦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老一輩無產階革命家,早在五十年代就制定出了農業八字憲法,至少要管我國500一1000年。

1、“土”字。即土地面積的擴大,土壤條件的改造與改善。早在人民公社時期,我國生產力水平在提升過程之中,水利設施在建設之中,低水平不完備;化肥農藥嚴重欠缺,各地小化工應運而生,人民公社供銷社的汽車在化肥廠門口排隊購賣化肥;農機更是剛剛起步,一個生產隊有一部狗頭衝,就以為榮。在這種條件之下,共產黨靠人民群眾,挖盡山頭,種盡湖腳,初步解決了人民的溫飽。而現在,早就退耕還林,退田還湖,許多良田良地蓋起了高樓大廈。過渡地使用化肥農藥地力糟到破壞,南方不少土地在荒蕪。這些,就是末來糧食增產的潛力。

2、“肥”字。大集體時是肥料不足,特別是無機肥料不足。現在是有機肥料費時費力賴得施,無機肥料價雖昂貴,但不費時不費力,長此下去,地力下降。到時農作物難以生長,何談增產?如何科學合理施肥,也是末來糧食增產的潛能。

3、“水”字。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國前三十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全國修建了八萬多座水庫,變水害為水利。分田到戶後,農村很多中小型水利設施,嚴重受損。治水,管水,調水,科學用水,任重道遠。這是糧食增產的又一潛力。

4、“種”字。農作物種子的改良,是糧食增產的關鍵。世界雜交稻之父袁隆平,他把常規稻改造成雜交稻,他把水稻單產,由常規稻的5、6百斤,提高到雜交稻的1000斤至噸糧田。科學是無止境的,後輩科學家努力,也同樣是糧食增產的潛能。

5、“密”字。這裡講的是合理密植,講的是耕作模式,講的是複種指數。人民公社時期,南方水稻,一季稻改雙季稻,常規稻改雜交稻。現在南方多地又倒退到單季雜交稻。這同樣是糧食增產的潛力。

6、“保”字。這裡指的是植物保護,抗病蟲害的能力。大集體時,一是缺農藥,二是缺低毒高效農藥。我記得當時用“六六六”粉,“1605”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現在抗病蟲害農藥,品種繁多,還有除草劑。這些農藥的長期使用,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越來越強,對人類的傷害越來越大。生物抗病蟲害農藥的研製與推廣使用,擺在我們的面前。這同樣是糧食增產的潛力。

7、“工”字。即勞動工具。偉大領袖毛主席早就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現在我國北方已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我國南方實現全程實現農業機械化,還有很多困難有待研究克服。整過全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程度有待進步提高。

8、“管”字,這是一個系統的科學工程。將來要實現智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都得靠科學管理。這是實現糧食增產的總前提。

以上回答,歡迎點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鄭正宗


為了增產歸集團所有都可以,但前題是得安置好農民生活,無條件退出土地那是不可能的,農民得吃飯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