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说孔子从来不谈论鬼神等怪诞之事,也不谈论恃力逞勇、逾矩乱纪之事。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推崇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求学作风和循规蹈矩的行为准则,而不去关注那些虚妄的神怪奇谈,反对逞勇斗狠,胡作非为,强调克己复礼。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然而,在关于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各种记载中,却充斥着怪、力、乱、神,就连孔子本人,也是“怪语”迭出。在后来的“批孔”时期,这些现象被认为这是对孔孟之道的最好讽刺,正好用来抨击孔学的虚伪。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身高十尺的大力士,能以一己之力托起城门,孔子也像父亲一样,身材伟岸,被称为“长人”。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基因,这很正常,但是《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字仲尼”。《白虎通·姓名》则说“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就是说孔子生下来时,脑袋四周高耸,中间凹陷,像鲁国的尼丘山。可是现实中没有正常人会长这样的头型,这种记载未免显得怪异。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论语隐义注》记载:“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夜有人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意思是,孔子到蔡国时,夜里住在客店里,被贼偷去了一只鞋,结果发现这只鞋有一尺四寸,孔子的脚大得惊人,完全不同于凡人。



后来的事就更神奇了,据《异苑》记载:“晋惠帝元康五年,武库火烧,汉高祖斩白蛇剑、孔子履、王莽头三物,中书监张茂先惧难作,列兵陈卫,咸见此剑穿屋飞去,莫知所向。”孔子的这只鞋,辗转流传了八百多年,到晋惠帝元康年间,已经与汉高祖斩白蛇的剑、王莽的头颅一起成了武库三宝。可惜的是,元康五年,武库发生大火,除了高祖剑化作一道白虹“穿屋而去”外,王莽头和孔子履都化作了灰烬,这看起来很有神话色彩了。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根据《吕氏春秋·慎大篇》的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是说孔子和他父亲一样力大无穷,可以举起鲁国首都的城门。《淮南子·主述篇》则记载孔子曾“足蹑郊菟”。这个记载更惊人,是说孔子曾在野外遇到了老虎的袭击,结果他飞起一脚踢死了老虎!这两则记载,都突出了孔子的“力”,而这本是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也是孔子所“不语”的。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据记载,孔子还特别善饮酒,《论语·语增篇》:“传语曰,文王千钟,孔子百觥。”意思是听说周文王能喝一千钟,孔子能饮一百杯。即使那时酒的度数低,但连饮一百杯也是令人难以置信。



据司马迁说,孔子只要聆听或弹奏一首曲子后,就能知道这首曲子描绘的是谁,还能说出他的长相。《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四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伯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骝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子降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孔子曾向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学弹琴,有一首曲子学了十四天,师襄子认为他已经学会了,可是孔子却说他只是学会了弹奏,还没有学通乐理。又过了一阵,孔子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歌颂谁的了,他长得黑黑的,个子高高的,有点近视,却心怀天下,他不是周文王又能是谁?师襄子顿时把孔子惊为天人,他离席朝孔子行礼,然后说你说得没错,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就此记载来可看,孔子拥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超能力。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孔子学识渊博,无所不知,可以解答任何疑问,即使故意给他出难题,也难不倒他。据《说苑・辨物》记载:“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问孔子,言得狗。孔子曰:‘以吾所闻,非狗,乃羊也。木石之怪,夔罔两,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羵羊也,非狗也。’季桓子曰:‘善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国季桓子派人打井,结果挖出了一个瓦罐,里面竟然有一只羊。季桓子很吃惊,不知这是什么怪物,其他人也说不出所以然,于是就想到去请教孔子。为了验证孔子是否真的有学问,季桓子故意不说瓦罐里是一只羊,反而说是一条狗。孔子说,据我所知,木石之怪,叫夔罔两,水怪叫龙罔象,土怪叫羵羊,所以你们挖到的不是狗,而是羵羊。季桓子听后很钦佩,连称善哉。



鲁国的南邻吴国当时非常强大,吴王夫差率领的吴国大军一举灭了越国,可是夫差在越国也遇到了怪事,没人能给他解答,不得不派人去鲁国求教于孔子。《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吴国攻占了越国的会稽,吴国军队在清理废墟时,挖出了一节巨大的骨头,需要用整辆车才能装得下。夫差和他的大臣们不知道这是什么骨头,他们知道孔子博学,于是就派人带着礼物去鲁国请教孔子。孔子说:“我听说当年大禹在会稽山与群神会盟,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触犯了大禹的军规,被大禹斩杀,他的尸体就被埋在山下,他的骨头巨大,每一节都要用一整辆车才能装下。”吴国使者得到答案后,也十分敬佩孔子的博学。



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答疑解惑,本是师者的责任所在,但这两段记载都是关于神怪的,孔子不仅没有“不语”,还亲口解答了这些怪诞之事。



孔子曾求学于老子,他们在一起时,更是大谈神怪之事。据《庄子》记载,老子见到孔子带来的学生都很优秀,就叹道:“吾闻南方有鸟,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瑯玕为实,天又生为离珠,以一人三头,递起以伺瑯玕。凤鸟之纹,戴圣婴仁,右智左贤……”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凤凰以琼枝上的美玉为食,上天为了帮凤凰看护美玉,就生了一个名叫离珠的人,他有三个头,可以轮番睡觉,不间断地守着琼枝上的美玉。凤凰华丽的羽毛中间仿佛有文字,头上戴着一个“圣”字,腋下藏着一个“仁”字,右边翅膀上有个“智”字,左边翅膀上是个“贤”字。老子的这段话里,又是长着三个脑袋的离珠,又是凤凰美玉,说得非常玄幻。他通过说这些话来赞美孔子是个像凤凰一样高洁的圣人,而他身旁的学生也是一群贤人。



老子把孔子比作凤凰,孔子则把老子比作龙。《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日:“夫子见老,亦将何规哉?”孔子日:“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这两段记载是说孔子从老子那儿求学归来后,告诉他的弟子说他遇见了龙,因为龙合起来是一个整体,散开来是一篇文章,它乘着云气,凭着阴阳,直上九天,让他瞠目结舌,见了老子后,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比拟,他觉得老子不就是一条龙吗?孔子这次用了他本应该“不语”的方式形容了老子学问的博大精深。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孔子去世时,也发生了奇异现象,当他的弟子们将孔子遗体安葬在泗水岸边时,河里的水流竟然凝固了。《论衡·纪妖》:“孔子当泗水而葬,泗水却流。”



孔子去世多年后,还显灵保护了故国。《太平御览》卷九二二引崔鸿《北凉录》:“昔鲁人有浮海而失津者,至于亶洲,见仲尼及七十子遊于海中。与鲁人ー木杖,令闭目乘之,使归告鲁侯,筑城以备寇。鲁人出海,投杖水中,乃龙也。具以状告,鲁侯不信,俄而有群燕数万衔土培城,鲁侯乃大城曲阜。迄,而齐至,攻鲁,不克而还。”



这段话是说,有个鲁国人在海上迷航了,却突然遇到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个门徒在海上遨游,孔子把手杖递给他,让他闭上眼睛乘坐手杖回鲁国,去告诉鲁侯筑牢城池,准备抵御侵略。这个人把手杖投进海里,然后骑上去,却发现胯下的手杖变成了一条龙。他回到鲁国后,把孔子的话告诉了鲁侯,可是鲁侯根本不信,这时几万只燕子飞来,衔着土培城,鲁侯有所感悟,动员军民大修城墙,刚修完,齐国军队就来进攻了,因为鲁国已有准备,没能攻下,鲁国在孔子保佑下躲过一劫。



这些记载,在今天看来,都是彻头彻尾的神话,没有人会把这些故事当真,这种虚妄的神迹,也是孔子思想所反对的。



除孔子本人外,在关于他学生们的记载中,“怪、力、乱、神”也不时出现。



孔子到宋国时,宋景公的宠臣桓魋担心孔子会夺走他的权利,就想害孔子。当孔子带着学生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时,桓魅派人挑衅,砍了这棵大树,想借机在冲突中杀了孔子。这时,孔子的弟子公良孺挺身而出,用他的勇力震慑了对方。《瑯嫕记》卷上 引《贾子说林》:“公良孺多力,仲尼为桓魅伐其所庇大木。仲尼将行,公良孺怒拔其根,立木而去。明日魈视之,木更生根活矣。”这段记载是说,公良孺力大无穷,他见桓魋砍树挑衅,非常愤怒,就过去把树根拔了起来,又把被砍倒的大树扛起来,重新树立在坑里。第二天,桓魅派人去一看,发现树又活了,他不由得心惊,知道孔子师徒不是凡人,就不敢再招惹他们了。


“在陈绝粮”,是孔子一生中遭遇的最严重危难,他和弟子们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路途中被困七天,粮食断绝,大家被饿得奄奄一息。而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们转危为安的奇事。《搜神记》卷十九:“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著皂衣高冠,大吒,声动左右。子贡进,问:‘何人耶?’便提子贡而挟之。子路引出,与战于庭。有顷,未胜。孔子察之,见其甲车间时时开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登?’子路引之,没手扑于地,乃是大鱼也,长九尺余。孔子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来也,岂以吾遇厄绝粮,从者病乎?夫六畜之物,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弦歌不辍。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兴。明日,遂行。”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一行被困时,夜里有个大汉闯进营地,把子贡提起来夹在腋下,子路冲出来与他战斗,可是子路虽勇,却打了好一会儿也不能战胜这个大汉。孔子对子路喊到:“把手伸进他腋下,拽倒他!”子路马上照办,一下子把那大汉摔倒了。大家一看,原来是一条九尺长的鲢鱼!孔子说:“这怪物是怎么来的呢?我听说凡是东西老了,各种精灵都会依附在它的身上,变成精怪,这大鲢鱼怕就是成精的老怪吧,我们遭了难,它就趁机来捣乱,现在既然被我们捉住了,大家正没吃的,它自动送粮食上门,我们就把它吃了,没有什么可怕的!”



然后孔子依然弹琴唱歌。子路就把这条大鲢煮熟分给大家吃了,味道很不错,吃了鱼,大家精神就好了,可以站起来走路,第二天就脱离了危险。



除了子路大战鲤鱼精外,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公冶长还能听懂鸟语,一次,他听鸟儿们说齐国要侵略鲁国,于是报告了鲁君。鲁君开始不相信,但还是派人去打探了一下,果然发现齐国军队正在开来,于是赶紧准备御敌,结果获得大胜。《绎史》卷九五引《留青日札》:“……白之鲁君,鲁君亦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及也。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澹台灭明,他勇猛正直,可以斩杀黄河中的蛟龙。《博物志・异闻》:“澹台子羽渡河,賚千金之壁于河。河伯欲之,至王阳侯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掺壁,右操剑,击蛟皆死。



两千多年来,史料中出现了大量笼罩在孔子及其弟子身上的怪、力、乱、神故事,而这是与孔子思想相悖的,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后世的附会,二是孔子确实有过这方面的言行。



就前者而言,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儒家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宗教,孔子自然成了儒教里被膜拜的神圣,他不再是一位学者,而是一个圣人,一座尊神。成了神的孔子,就必然要被环绕在神性的光环里,历代尊孔的文人士大夫们,为了凸显孔子的神性,就不断编排神幻事迹,附会在孔子和他门徒们的身上。



就后者来说,孔子如果曾有过偏离其思想和主张的言行,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人都是复杂多面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完全循着一定的轨迹,何况孔子这样思想深邃,阅历复杂的学者和历史人物。



比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最反对杀戮,鲁国权臣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当即驳斥:“子为政,焉用杀?”可是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以后,却杀了少正卯。



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可是他却去见了“美而淫”,“妖而媚”的南子,留下了“子见南子”的历史公案,连朱熹都说:“此是圣人出格事。”

孔子反对神怪奇谈,为什么他和弟子们身上却充斥着“怪力乱神”?



对孔子的这些举动,应该这样理解: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死守教条,在具体的实践中,他必须善于权衡和变通,懂得与其他势力妥协,所以他的言行也会应时而变,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可无不可”,因此,后人不能以简单脸谱化的方式来认识和评价孔子。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