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共有的天性都有什麼?

甘善傑


什麼是人的本性?首先,“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嗎?用“色”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是指禽獸。因為禽獸稱“發情”,不稱“好色”。

每個人都有肉體,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後代。人類是好色不分季節的,而且沒個饜足。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寡人好色”哩。禽獸掠食只求饜足,掠食是為了來保全生命。人的食慾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孔子不是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其次,靈性良心。禽獸的填寫不僅有食慾、性慾。禽獸都是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窠、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於主人。人當人也有良知良能,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孟子說:“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註解說:“良者,本然之善也。”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

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引《詩經•大雅•烝民》之篇:“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稱讚這首詩:“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民之秉彝也(就是說,這種美德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說,所以愛這種美德)。”《孟子》下文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稱為“良心”,而隨它消失,“放其良心者……則其違禽獸不遠矣。”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注: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

從孔孟的理論裡,可以看到,人類不僅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越禽獸,還有良心。良心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人性中天生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心,稱良心。如果不能保住良心,隨它消失,就和禽獸一樣了。

西方人把“良知良能”稱“本能”或者“本性”或者“天性”,而“良心”亦稱為“道德心”。就是說,每個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惡等道德價值或標準,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美,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標準為人行事。假如該做的不做,或做了不該做的是,就受到良心的譴責,內疚內愧。

人類掩藏的9大天性,揭示人性弱點:

1、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會接受別人的批評,總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喜歡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為自己辯解。人只要做出選擇去從事某件事情的時候,永遠不會認為自己有錯。

2、林肯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己的時間去和別人爭論,無謂的爭論,對自己性情上不但有所損害,而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只要有可能就對人謙讓一點,與其跟一隻狗爭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這隻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

但事實卻是,我們一直在“爭論”,一直在“打狗”,程度不同,範圍不同,但所做的事情性質相同。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3、你如果在別人責備你之前,就承認錯誤。對方想要說的話,你已替他說了,他就沒有話可說,那你有99%的機會獲得他的諒解。

4、心理學家斯金納實驗證明:"我們採取批評的方法並不能讓別人產生永久性的改變,相反,只會引起嫉恨"

5、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6、對那些不成熟的人來說,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到一些藉口,以掩飾他們自身的某些缺點或不幸。

7、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只有能保持內心平靜的人,才不會變成神經病。不知道如何抗拒憂慮的人就會壽命減少。 再沒有什麼比憂慮使一個女人老得更快,而摧毀她的容貌。最使你輕鬆愉快的是, 健全的信仰、睡眠、音樂和歡笑。 ——對前途要有信心 ——要能睡得安穩 ——從滑稽的一面來看待生活,健康和快樂就是你的。

8、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記或不會感謝乃是人的天性。

9、世界上唯一能影響他人的方法,就是談論他所要的,而且還要告訴他,如何才能得到他所要的。

10、“讓我們記住,我們所相處的對象,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而且充滿了情緒變化、成見、自負和虛榮的東西。”無論你再怎麼崇拜的人,他都有這樣東西,只是明顯與不明顯而已。

11、保留他人的面子!這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問題!而我們卻很少會考慮到這個問題。 縱使別人犯錯,而我們是對的,如果沒有為別人保留面子,就會毀了一個人。

12、我們的疲勞通常不是由於工作本身,而是由於憂慮、緊張和不快。

13、人性之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都夢想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能欣賞今天就盛開在我們窗外的玫瑰花。

14、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15、憎恨傷不了對方一根寒毛,卻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煉獄。

16、一個人如果必須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證明自己,這隻能說明內心不夠強大,只有不再需要依賴外界對自己的評判,自己就能證明自己的時候,內心才是真正強大無比了。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真正無所畏懼。也只有內心的強大,我們在生活中才會處之泰然,寵辱不驚,不論外界有多少誘惑多少挫折,都心無旁騖,依然固守著內心那份堅定。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說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賦的性是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主張的性惡,正是指的稟性;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告子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指的習性。

天性有源,稟性有根。前生的習性,就是今生的稟性。能化去稟性(怒、恨、怨、惱、煩),天性就圓滿了。不能化的,一觸即發,像被鬼迷住了似的,所以叫做“五鬼”,鬧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難當好人。佛說:“業力隨身,必至無明妄動”,難以成道。

習性是物慾所繞,稟性是人間的煩惱。能在道德場中盡義務,身界算是脫出去了。會當人的,脫出了心界。稟性化盡,才脫出了性界。不然怎能“超出三界外”呢?神足即是德,神足就樂,樂就可以化稟性。脾氣化盡,因果自了。

所以要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


好郎不吃肉


人類共有的天性很多,比如佔有慾、好奇心、依賴感等等。

記得小時候讀的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天性是善良的。而人長大以後卻性格各異,形形色色、有好有壞,這是因為在後天成長過程中大家所處的環境不同,教育不同,經歷不同所造成的。

而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既人性本惡。

出於生存本能,人一開始都是自私的。這就像叢林法則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人都有“利己”的一面,而要讓小孩長大後有正確的價值觀,有善良的心性,只有通過後天的教育、引導,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很難說的清楚人性原本到底是善是惡。但在當今的這個社會,放之天下而皆準的真理正變得越來越少!這已經不是非黑即白的年代了。價值觀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思維的不同以及“私慾”造成了如今世界上的紛爭矛盾不太平。

我們的習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卻為我們指明瞭方向:

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所以不管人類的天性如何,包容、友愛、協作、共同發展才是人類發展正確的方向!


少志情感


人類共有的天性有什麼?

出生幼兒都要叫哭,共有的天性,意思我來到新的世界了。

都有努力的天性!自幼就得努力多多吃奶水,好快快長大,童年時必須努力學習😊好能考上好的理想學校,通過努力才能有好的前程!和美好一切。

共有的天性善良!孝敬父母,疼愛親骨肉,望子成龍,夫妻有真愛同度歲月到白頭。

那些不正常的😊必競少數吧😊

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