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為你好”,我受夠了

你說的“為你好”,我受夠了


“為什麼大人總說我們挑食?”

“因為,他們只買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啊。”

兩個小屁孩的日常對話,那麼在這個故事裡,到底誰錯了?


你還以為“批評使人進步?”


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我批評你,是因為關心你,是為了你進步,為了你能做得更好啊!

不好意思最近的《哈佛商業評論》中有研究表明:批評,不但無法使人進步,還有可能會妨礙人的進步。

你說的“為你好”,我受夠了

我倒不覺得這麼大張旗鼓舉證研究才能說服你這件事。

你不妨回想一下那個在青春叛逆時期還在讀書的自己,當面對家長的批評的時候,最終有多少真正進入了你的腦海裡?因為我們稱之為“嘮叨”後主動屏蔽最後還是自己愛幹嘛幹嘛去了吧?

可是當我們自己長大了,成為別人的伴侶,成為別人的家長時,就像失意一般,開始了一種生命的迷之循環。

因為長大了成熟了,自己站在評判者的位置就以為能洞察一切看清一切了?

《哈佛商業評論》中說,人在評判他人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特質效應”,就是更多體現的其實是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對方的特性。

那麼,你就這麼有信心你的評估系統是最客觀的,是不會失真的嗎?

還有一種“學習理論”認為對方如果缺乏某種技能,我指出來了就可以讓他進行針對性的學習,這總沒毛病吧?

是的,在你這裡完全沒毛病。但問題就會出現在對方。

《哈佛商業評論》中表明,當一個人在被批評欠缺哪些技能時,大腦會認為遇到了威脅。開始啟用“戰逃”模式,這種狀態下大腦會抑制神經迴路,縮小大腦活躍區域之關注“逃生”,別的一概不管。那麼這種狀態下,是學習的最佳時機?!

其實不是逃生機制,也會第一時間爆發情緒的逆反心理,憑什麼你都對我就錯?

你說的“為你好”,我受夠了


那麼我就只能放任不管了?可對方真是我在意的人啊!


當然,《哈佛商業評論》不會是如此不負責任的媒體(捂臉笑)。我們當然需要探討接下來的解決方案。

看完記得去實踐,不然你這篇就等於白看了哦!

這個解決方案叫“探索現在,過去和未來”談話法:

  1. 探索現在:停止在對方出錯的時候,不停地批評對方的表現,相反,要在對方取得好成果的時候,停下來,梳理對方做得對的地方。所以,這裡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其實最近對待孩子的鼓勵教育上就是如此。當然你不能只會誇“你棒棒噠!”而是越具體越好地告訴他,你看到他做了什麼,你的感想是怎樣的,你認為哪裡做的好。這樣才切實能幫到對方。神奇的地方是,你也可以在別人誇你的時候來追問下緣由和感受,這樣梳理出自己做事情的更有效方法:)
  2. 回溯過去:你可以問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來讓對方探索過去。“你過去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是怎麼解決的呢?”從而幫助對方回憶過往的經驗,感受和當時的處理辦法。其實是第一點的增強版。
  3. 轉向未來:學會不要問“為什麼“。或者又開始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做?“ nonono!又是你對了?試著多問“做什麼” “你下一步準備做什麼?” “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以這樣的方式來促使對方作出具體的行動。


你說的“為你好”,我受夠了

是的,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我們時高高在上的感覺,可我們在評判別人時卻忘了總帶上各種主觀色彩。

若我們是在批評的環境中成長的小孩,我們也要把這件事情傳遞下去嗎?

做到看似簡單的公式化的解決方案真的很難,但因為它給了我們另一種和親密的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是不是值得那麼一試呢?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