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家是永恆的愛,回憶是難掩的愁

人總是會嘆息,時光荏苒,物是人非。也許只有在歷盡滄桑,飽受人情冷暖之後,才會以最樸實無華的文字,將回憶的這份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項脊軒,這個四處漏雨的百年老屋,在作者的眼中,是個值得懷念的地方。

《項脊軒志》:家是永恆的愛,回憶是難掩的愁

作者曾在那裡讀書,於是那個朝北不能照到陽光的昏暗的小屋,被他修理成了一個不漏雨的地方,然後又開了四扇窗子,使室內明亮起來。

這份回憶會留在作者的心底,那份陽光灑進屋內的明亮,會照耀著他,會讓他在人生的低谷時,撫平心中的傷痕。

院裡種的蘭花、桂花、竹子……這裡留下了作者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這裡必是作者的百草園。那時的作者修整起老屋來,總帶著年輕的意趣和自豪。

這份回憶,也許會帶著作者對年輕時的想往和留戀。而誰沒年輕過呢?

在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從來不是文字會打動人心,而是文字寫進了讀者的心裡,讓讀者想起了自己的故事,才會因此而感動。

也許我們也會想起自己讀書的時光,想起校園裡的花草,也曾隨著微風飄岀淡淡清香;那朗朗的讀書聲,也會飄岀窗外,傳到校園以外的地方;晚自習後的我們,也曾伴著月光,說著悄悄話,然後傳岀陣陣地歡笑聲……

而這一切一切,都回不去了。只留在心底,劃上了深深的痕跡,無法抹去。


《項脊軒志》:家是永恆的愛,回憶是難掩的愁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作者曾經的家,南北相通,連成一個大院。但是大家族,總是會散的。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之筵席,對此作者也只能無奈地嘆息。

曾經的輝煌,曾經的榮耀,總會歸於平淡,然後慢慢散去。

家人,和家人的愛才是對作者最大的牽伴。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東西了。這是每個母親都會說的話。這句話是家中最溫暖的時刻。

說這話的時候,母親會帶著對子女的關切,也許會溫柔地嘴角上揚,散發著母性的光輝。

而這一切,都只能在作者的回憶中了。回憶起自己的母親,作者哭了。

作者家中的老婆婆,是他祖母的婢女,做過兩代人的乳母。作者同這位婆婆也有著家人的感情。她期待著作者功成名就。

這份期待,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擔,更是一份對作者的祝福與愛。

人的成長總與童年時有著密切的聯繫!或是喜讀書,或是有操守之人,在童年時,都是被愛的。

也只因有被愛過的經歷,才會品行端正,有操守,有志向。

無論是女懷清檯,還是孔明起隴中,都透著作者忠貞,高潔的志向。而這份志向,又有幾人能明白呢。

更多的人只是會看到讀書為得功名。就算拿起象笏,也只是會想起這個家族曾經的榮光。而每天默默地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愛,是家,還是要有更大的胸襟……

不是每個人都能少年得志,然後輝煌騰達,引領著整個家族的榮耀。

更多的人只會平凡地度過一生,有悲有喜,有愁有樂,有散有聚,有來有往。然後在千帆盡處,看滄海桑田!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該是《項脊軒志》中,最感人的一句。

《項脊軒志》:家是永恆的愛,回憶是難掩的愁

回憶起妻子來,作者的文字是樸實而溫暖的。妻子嫁過來後,會向作者問一些舊事,有時伏在桌旁學寫字……

當時最平常的夫妻間的相處,當時從未覺得重要之事,當時從未覺得此情在回憶中,能如此動人。

夜闌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也是這種情思。倘或作者入夢,夢到與妻相會時,也會相顧無言,只憶起那平淡中的真實與美好……

而現實中光陰如水,如那棵枇杷樹一般,回憶與思念亦會越伸越遠,越來越綿長。

於是項脊軒成為了作者精神上的寄託,哪怕他居於他處,這裡始終是他的家。

這裡是他回憶中的家,是心靈中的家。當昨日重現時,每每會憶起當時的美好。

而生命不止,歲月不息。生活還要繼續,於是無論人到多大年紀,在受傷時總會想起兒時,兒時的家。那隻因為,家是永恆的愛。而回憶卻總會帶著難掩愁。


《項脊軒志》作者: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